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研究

李煜诗词的意象与情感的研究

引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人间词话》)历史如滚滚长河奔涌而过,不知有多少历代君王湮灭于历史之中,什么荣华富贵,丰功伟略往往留不下一丝痕迹。或许,对历史来说,少一两位平庸的君王不会影响多大,但对人类的文明来说,少了南唐后主这一平庸甚至政治低能的皇帝却是莫大的损失。

李煜以帝王的身份留名史册,却以那几首短短的诗词而名垂千古,这或许是历史对李煜开的玩笑,生在帝王之家,却身处黑暗的社会,从小为了生存,也顺应了兴趣励志做个隐士,但最终还是不能如他所愿,贪图诗词歌舞享乐,登上了岌岌可危的地王宝座,但除了用词记叙心中的刺痛,便只能眼睁睁的见证国破家亡。于是他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词中, 并使内在的真情实感与外界实物实景具体地完美融合, 创作出了鲜明的形象和美好的意象, 从而使其词拥有了长传不衰的艺术魅力。

帕尔莫认为:

“意象是人们的心理表征, 源自人们运用外部感觉器官对类似物的知觉体验:而语言则是以意象为把玩的有声符号, 意象是我们的心灵之眼所看到的东西, 是基于多种感觉器官的经验集合。人们可以将语言和意象相结合, 以增进社会文化的适应性, 加大文化的社会容量。意象是抽象的, 部分的, 变化不定的, 我们主要通过心理意象进行相互交流。由于不同的人对同样一件事物的体验不同, 对这同一件事物的认知过程也不尽相同, 所以人们在这基础上的意象也不尽相同。”

李煜词的意象丰富而鲜明,然而再普通的事物在词中都会或引发,或承载一段作者特有的思想情感。

对于李煜前半生诗词,他善于描写意象的颜色, 在前半生的宫廷生活诗词中,他喜欢选择那些明亮而鲜艳的颜色。当这些鲜艳而明亮的颜色作用于人们的感觉时, 人们可以立时将注意力聚焦在这些明亮的地方, 这些意象也因此变的生动而明亮, 可以使人们感受到李煜诗词中荡漾的幸福和欢乐气息。

“粉英金蕊自低昂。”粉与金明亮而愉悦的颜色。“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金色的香炉已经伴随着欢闹的人群一整晚,红艳的地毯随着舞步而皴皴皱皱。作为帝王之后,李煜音律歌赋,钟情纵情享乐,本也无心经营政治,自然许多辉煌而奢靡的场景,他似乎很喜欢用金色:金炉,金钗、金缕鞋、金雀钗、金井、金窗无不展现着豪华气派的帝王风范。当然还有明亮的银色,或是温润的玉,玉楼、玉勾、玉树琼枝。李煜也喜欢使用红色: 片红、红锦、红日烛、花红,、枫叶丹红、粉面、红英,、红茸、红抹胸,、红叶等等。

在古代的中国,金色是帝王的象征,知道他身份的人当然会习惯金光灿灿的煜词,或许正是这样一种想当然的习惯,相信不仅是李煜本人,还有我们都会把他定位为一个富足的君王,一个理应享乐,理应拥有这所有一切金色的君王。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鲜艳的颜色, 总是和幸福, 高兴联系在一起, 红色的服饰或者红色的花朵总能给诗中的女子增添几分艺术的骄美感, 制造出一种狂热的氛围。李煜是喜欢这种生活的,他不是在炫耀,不是在贪婪的浪费,或许有点奢靡,但这坦荡率直的文字后确是一个真实的词人,一个任性任情, 单纯真率、沉湎执著的词人。他尽情吐露着当时真挚情感,并没有歪曲或粉饰生活,只是爱其之所爱,恨其之所恨,试想,如果是柳永或是秦观笔下的金色与红色,我们还会如此看待吗?

如若那样,我们大可能会在分析他们浪荡的性格,享乐的无拘无束,这本就不是他们应有的享受,所以,当柳词前一句是金光灿灿,喜气洋洋而后又突然落魄的失去时,不会带给我们多大的落差,不会引起我们像对待李煜这样的情感共鸣。

生活还“过得去”的李煜肆意的借用词来表达自己的享受之情,真实而鲜明的个性,他爱享乐,有能力享乐。也许这时期的词没有后期那么强烈的愁思,没有那么大的感情冲动,没有那么的切肤之痛;也许这一些词的描写没有出奇的笔法,没有造就一个高不可攀的高峰;也许没有积极向上教科书般的思想内容,但他真实情感的流露却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真实的帝王,领略了古时奢华的帝王的享受,沉醉于源于不同于一般士大夫视角的独特的词的魅力。 李煜后半生的生活情况急转直下,丢了江山美人,没了荣华的享受,却仍剩下一颗高傲而敏感的心。

此时的煜词完全充斥着悲痛的情思。更能表现出他多愁善感的气质。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

“词人者,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 长于妇人之手, 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 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砌下落梅如雪乱”如此细致的比喻足见其细致的心思与敏感的内心。落梅这一意象喻愁, 把心中驱不散、挥不走的情感具体化, 写出愁肠欲断的心情, 创造了一个情景合一的深婉境界。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此时的煜词月亮似乎显得格外清亮:“晓月堕, 宿云微”、“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深院静, 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 数声和月到帘栊。”清冷的月光当月光寄满了思念之情,加上凄清的处境,悲凉的心境就真的如水般单薄,如冰般寒冷。思念时总会自然而然的抬头望月,同沐一抹月关,古国雕栏仍在只是改了朱颜。

似乎对于当时的李煜已无觉春秋,都是一般的苦涩清冷。

“春意阑珊,流水落花春去也,”春天百花盛开, 草色渐绿, 树木开始发芽, 到处洋溢着生机和活力, 春天意象使人感到充满希望, 但是李煜过着囚徒般的监禁生活, 春天的美正好反衬他的苦难而又艰辛的生活环境, 反映他的忧郁精神状态。在他眼中, 春天是如此的美好, 但却短暂易逝, 人们无法追求永恒的生命。这使他悲叹伤心,潸然泪下, 所以他用春天意象来表达他的悲伤和悔恨之情。

秋天是植物由盛而衰的季节, 天气也由热转冷, 大自然变的萧条。秋天意象引发了他的悲哀和孤独之情, 他忧虑国家的命运, 他想念故国故土, 怀念原来奢侈无忧的宫廷生活; 所有的这些情感都由秋天的凄凉景色引发而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个典型的寂静秋夜: 安静的院落, 上了锁的门, 黑暗夜色中孤独的梧桐树; 孤寂的秋夜刻画出李煜内心的凄凉而又悲苦之情: 悔恨, 苦恼, 耻辱时常困饶他的内心。

我在读这些意象时似乎更多的是幻想一种完整的画面,落梅后必有一空荡荡的楼台,铁砧声声,想必是萦绕着一个深夜难寐寂寞的内心。同时自然而然的进行对比,往日的辉煌,如今的梦幻,似乎正是这种切实的拥有与幻想的反差才足够强大,李煜不用描写被禁后的处境,只用写写他内心的幻觉就足以让人感受他的心碎了。正是这种昔日美好往事的追忆和眼前凄凉处境的慨叹。造就了一代不朽的词篇,追忆往事以求得心灵上的蔚藉与补偿,而结果却适得其反。这种美景哀情被奇妙地组合在同一篇词作中,使唉情更显其哀,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感伤的风格,更具魅力。试问,词坛能有几人有幸体验如此丧国之痛,又有几人能真实的感觉到李煜的悲情与不幸。

历史给了李煜戏剧般的身世,李煜似乎总是在聚光灯下“自言自语”,他表达他的欢乐的宴会,他痛哭他失去的国家,他倾诉愁肠。读者心中都在塑造着一个不同的李煜,我们猜测他早起浮华的身世有多么美好,我们推测被禁的生活是多么生不如死,但我们知道:他是那么的落寞,那么的悲伤。他已不是一位君王,纵然会有落魄的君王,但他都算不上,他只是一个无力的文人,只能活在幻想之中,只是一个能让我们感动词人;然而,他终究还是一代南唐后主,正是这戏剧般的身世,让他能有如此情感。我们感动的早已不是不是几句词篇,而是一颗真实而悲伤着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