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评论

王粲《七哀诗》谴责军阀作乱、同情人民疾苦、希望安定

七哀诗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王粲

作者简介

王粲(177—217),字仲平,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西南)人。少有才名,为“建安七子”之一。董卓之乱后避难荆州,依附刘表时未被重用,后归至曹操,官至侍中。由于他亲历战乱,对社会的苦难体会很深,部分作品有强烈的现实性。赋注重锻字炼句,风格委婉流畅。有《王侍中集》。

题解

192年,董卓被杀,其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攻破长安后,在城内大肆烧杀劫掠。王粲此时正南下避乱,一路目睹长安的混乱景象,心中无限感慨,写下这首诗。诗中表达了作者谴责军阀作乱、同情人民疾苦、希望国家安定的思想感情。

句解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无象”,无章法,无体统。“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中国”,这里是指中原地区。“荆蛮”,即指荆州。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汉文帝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喟然”,伤心的样子。

评解

这首诗写得悲凉沉痛,真切动人,是建安诗歌中的名作。语言质朴,但又处处透出高妙的修辞功夫。如“复弃中国去”中的“复”字,点明了作者从眼前的动乱联想到过去的流亡生涯,难以言状的伤痛和感慨都集中于一个“复”字之中了。又如“白骨蔽平原”,以一个“蔽”字将白骨累累的惨景鲜明呈现出来。作者抓住饥妇弃子这个典型事件,深刻地揭露了汉末社会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景况及兵祸的惨毒。尤其是饥妇的申诉,字字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