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经鉴赏

爱国主义诗篇《诗经·秦风·无衣》原文注解与鉴赏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首篇。“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三种《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是中国第一部纯文学的专著,它开启了中国诗叙事、抒情的内涵,被称为“纯文学之祖”;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确定了中国诗的修辞原则及押韵原则,被称为“总集之祖”、“诗歌之祖”;它所代表的区域是黄河流域,被称为“北方文学之代表”。

题解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是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据考证,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入镐京,周王朝大部分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朝休戚相关,于是领兵反抗。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这是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的创作背景。

句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袍”,指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同袍”是友爱之辞。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于,语助词,犹“曰”或“聿”。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同仇”意为共同对敌。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作是起的意思,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投身到征战中。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裳”,下衣,此指战裙。“甲兵”,铠甲与兵器。

评解

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出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