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研究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常啼血》名句鉴赏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常啼血

名句的诞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1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2,更长门3翠辇辞金阙。看燕燕4,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5。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辛弃疾·贺新郎

完全读懂名句

1、芳菲:芬芳的百花。2、马上句:用汉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的故事。3、长门句:用汉武帝陈皇后阿娇失宠贬居长门宫的故事。4、燕燕:春秋时卫庄公妻庄姜无子,收其妾戴妫之子完为己子。卫庄公死,完即位,不久被州吁所杀。戴妫被迫遣返归家,庄姜痛哭送别。《诗经·邶风》存《燕燕》一诗咏其事。5、向河梁句: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听着绿树荫里伯劳鸟叫得凄恶,更如何忍受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的悲切呼号。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百花都枯萎了,实在令人愁苦。算起来这都抵不上人间生离死别的痛楚。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琵琶,走向黑沉沉关塞荒野。陈皇后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宫辇辞别皇宫金阙。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而去国的归妾。

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到河边桥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易水上寒风萧萧,送行的人都穿戴着雪白色的衣冠。听荆轲引吭高歌,诉说着一去不回的慷慨,歌声未完,就如同悲壮慷慨的情感永无止息。如果那些鸟儿能理解这样的人间离别恨事,料想它们啼出的不仅仅是泪水,而是殷红的鲜血。今后又有谁来陪伴我,在这象征团圆的明月下,痛快欢饮?

名句的故事

这阕词是辛弃疾族弟辛茂嘉因故贬至桂林,辛弃疾心有所感而写下的。辛弃疾对于族弟遭到贬谪,感慨很深,更对自己长期不受重用怀着强烈的悲愤。

当时辛弃疾因下了重罚不合理卖米粮者的命令,又扩充军额,训练“飞虎军”,而招来谏官黄艾的弹劾,加上一个“残酷贪饕”的罪名,在绍熙五年八月,辛弃疾便被罢了官职;于是,辛弃疾又继续他的瓢泉隐居生活。当权者的消极与昏昧,让他悲痛不已,接二连三的遭谗及贬谪,让辛弃疾无意为官。然而即便如此,他的内心永远是向着朝廷的,永远抱持着一颗耿耿忠心。却在这时,辛弃疾得知族弟被贬的消息,想着一向陪伴自己饮酒作乐,一同为国事忧心愤慨的族弟,这时也因为受谮遭迁而必须离开了,内心自是有无比的悲痛,于是便写下了这阙词。

在词中,辛弃疾用了很多典故和比喻来形容生死离别的痛苦,其中之一便是荆轲的故事。当时景物萧瑟,满座凄然,燕太子丹就在易水旁送别即将前去行刺秦王的荆轲,而在座的人都知道,荆轲这一趟离去,是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于是辛弃疾想到啼叫的鹈鴂,想着如果鹈鴂也能体会到人们这种生死离别的痛苦,它们必定会啼哭出血来。辛弃疾在名句中道出了人间普遍而深刻的悲痛,而悲痛之深,甚至是禽鸟也能感受到这种痛楚,可以说把这种悲痛呈现得淋漓尽致了。

对于此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评说:“章法绝妙,且词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赞许为比“能品”高一点,几近于“神品”,其感人之深,可以想见。

历久弥新说名句

以“啼血”来描写哀凄之极,最早在《易经·屯卦·上六》就有这样的描述:“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写一位女子被抢亲,在抢亲的马队回去途中,被抢的女子哭得血泪交流。其中即以“泣血”描写女子悲伤之深。

北宋大文豪苏轼曾写过一首诗《狱中示子由》,后四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愿结来生未了因。”当时苏轼因为才气过高,又常有意无意地调侃那些因支持新政而窜升的小人,所以在神宗元丰二年,支持新政的李定、舒亶等人就拿着苏轼的诗,断章取义、任意附会,诬蔑他恶意攻击、中伤朝政,甚至侮辱皇帝。这便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于是苏轼被捕入狱。苏轼自觉死罪难逃,便在狱中写了二首诀别诗给弟弟子由,其中一首就是《狱中示子由》。诗作末二句,写出苏氏兄弟二人感情之深厚,两人从小一起读书、和诗,一起考取进士,苏轼知道他弟弟个性温和,话不太多,有时也会写诗开弟弟的玩笑,但两人的心是紧靠在一起的。如今就要诀别了,苏轼只希望生生世世能再结为兄弟,再续前缘。后来这二首诗到了神宗手上,神宗看了感动不已。苏轼最后被释放,这二首诗是重要原因之一。

手足之情,生离死别,感人的原来就是这种人间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