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诞生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1白团扇2,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3,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4。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意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苏轼·贺新郎
完全读懂名句
1、生绡:生丝织成的绢。2、白团扇:由白绢做成,古代仕女常执之。3、绣户:女子的居室。4、蹙:皱叠的样子。
雏燕穿飞在华丽的房屋。悄然无人,梧桐树荫转向正午,晚间凉爽,美人刚刚沐浴完毕,清新舒畅。手摇着白绢扇子,团扇与素手似白玉一样透白光滑。睡意袭上心头,孤单的午睡,独自一人,却又不得真正的安宁。才正半梦半醒、沉醉于昆仑山之瑶台会,却又被恼人、不解风情的竹子给敲醒。
半开的石榴花像红巾叠簇。等浮浪的花朵落尽,就来陪伴美人的孤独。取一枝浓艳花细看,千重花瓣正如美人的芳心深情自束。又怕那西风骤起,惊得只剩下一树空绿,若等美人来对比,残花枝前对酒,竟不忍触目。只有残花与粉泪,零落两簌簌。
名句的故事
由苏轼的诗词文章,可以了解他是一位性情中人。悼念亡妻深情时,他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而“高情己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西江月》)则是感念亡妾之柔意;苏东坡的真情真性自然流露,叫人不动容也难。有人说苏轼风流,常喜欢与歌妓一起狎玩,也有人说:“坡翁的诗词,如果不叫歌妓献唱,便难以品显出它的韵味。”本篇名句背后据说就有一个小典故是与歌妓有关。
据杨湜《古今词话》记载,苏轼任职杭州时,有一天在西湖中宴会,众人都到齐,只有官妓秀兰迟到。当场一位担任通判的官员质问她为什么迟到,她答称:“夏天热了,冲个澡凉快,很舒服便睡着了,等到有人来叫,还要化个妆,所以便来迟了。”席间还是有人不谅解,秀兰就随手摘了一朵石榴花,献花告罪,对方气还是不消,苏轼于是出来打圆场,即席作了本曲让秀兰当场演唱,替她解围。
这段故事在词的文学史上相当有名,当然也有人认为苏轼虽然是“风流太守”,但仍不至于因为官妓新浴而作词,因此形成公案。或许苏轼这《贺新郎》究竟是不是为官妓秀兰而作,并不是最重要的,这故事主要透露了宋词与歌妓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宋代因为经济富裕而带来的精致成熟歌舞文化。宋词里的女子不再只是幽怨地关在屋子里,等待外出的丈夫归来之类的闺怨词(如唐诗女子)。宋词女子的“玩乐”多了些,“幽怨”少了点;爱情这东西是宋代女子可以把玩的东西。轻舞团扇的佳人,美妙的身躯刚洗完澡,在桐荫转午间入梦,梦中自己与君王共赴瑶台。这美丽的旖梦却被午后的风打断,多么恼人啊。
历久弥新说名句
要了解宋词,不得不了解宋朝的歌妓曲女;要了解写宋词的人,则不得不了解宋朝的“娱乐业”。北宋富强160多年,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宋词里没有“路有冻死骨”的贫穷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观绝望,只有“西湖歌舞几时休”等醉生梦死的及时行乐与繁华。新兴的都市与富庶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活动蓬勃,刺激了茶坊酒市等娱乐业的繁荣发展。
当时最闻名遐迩的官妓非李师师莫属了。李师师,北宋汴京人,一个洗染工之女。按当时社会的习俗,父母亲喜爱的儿女从小就要送到佛寺去挂个出家的名,叫做“舍身”,师师小时也舍了身。当时的佛门弟子都习惯称师,所以大家就叫她李师师。师师四岁时不幸父母双亡,于是跟随一位姥姥过活。这姥姥年轻时当过妓女,琴棋书画都很精通,她悉心调教师师,果然,师师长大后,色艺双绝,成了京城第一名妓,别说公卿、文人雅士,就连宋徽宗都倾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张端义《贵耳集》就记载了一个关于宋代名妓李师师与宋徽宗还有周邦彦的八卦。当时,君臣二人都为李师师的色艺所着迷,常常往师师家里跑,怎能不“撞人”?果然,有一天,宋徽宗到李师师家中,刚好周邦彦先到,听到皇帝驾临的消息,马上躲到李师师的床底下,还将宋徽宗与李师师的调情密语写成了《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后来《少年游》终于传到宋徽宗耳里,徽宗自然十分震怒,借了个故就将周邦彦赶出京城。李师师为周邦彦送别,归来后见皇帝时仍脸有哀色,就不禁唱了周邦彦临别时的词《兰陵王》。宋徽宗也是爱词之人,听完就又赦免了周邦彦的罪。真可说是生死都只为“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