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诞生
小径红稀1,芳郊绿遍2,高台树色阴阴见3。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4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5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晏殊·踏莎行
完全读懂名句
1﹒红稀:花开得稀少。2﹒绿遍:草叶繁茂。3﹒阴阴见:暗暗显露。4﹒蒙蒙:本意为下着小雨。此指乱扑的杨花。5﹒游丝:烟丝。
小路上的红花稀少,郊外是遍地绿野,浓密树荫中高台楼阁隐隐露现。春风哪里懂得约束杨花,让它吹得到处飞舞,纷纷扑到行人的脸上。
黄莺藏在茂密绿叶里,燕子隔在朱红门帘外,细如丝缕的烟从香炉升起,在寂静屋内回绕盘旋着。醉酒的主人刚从一场春愁梦境醒来,那暮晚的斜阳早已映入深暗的庭院中。
名句的故事
此阕《踏莎行》全篇写景,但于景中寓情。上片写词人暮春出游,见到路上花朵日渐稀少,绿树满荫,阵阵春风把杨花吹落行人脸庞;下片写其返家之后,家中一片静寂,炉香熏烟,不禁令人沉沉睡去,当词人在醉酒愁梦中醒来,已见落日斜晖,照入幽深庭院。晏殊开篇尽言自然风光,隐约间出现行人来去匆忙的身影,上片“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是作者将春风拟人化,埋怨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纷乱飞到行人脸上,这也意谓行人早已满怀愁绪、不堪消除,谁知出外透气,又遇上春风杨花的不解人情。晏殊借春风杨花拂行人面,技巧地带出一直存在行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愁绪。
清代著名词评家黄蓼园在其《蓼园词选》中,评论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是写“小人如杨花轻薄,易动摇君心也”,意指晏殊虽身居高官显位,但缘于皇帝身边暗藏小人,故借杨花轻薄,暗批小人迷惑君主;这种说法,显然受古人解经影响,认为此乃晏殊隐讽小人祸国。
晏殊另一阕《踏莎行》,写有“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之句,乍看之下,与此阕《踏莎行》十分神似,作者巧妙地重组文字,同样以拟人手法,写出杨柳随春风的曼舞,但看在词人眼底,不过是杨柳自作多情、闲惹春风罢了。展现婀娜姿态的杨柳,哪里系得住行人急于赶路的步履?词意带有无限感慨,表明人心若急于离开,任凭如何努力挽留,也都留不住只想远离的心。
清人李调元,人称“蜀中才子”,为清高宗乾隆时期的文学家,他在《雨村词话》中言道:“晏殊《珠玉词》极流丽,能以翻用成语见长,如‘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又‘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等句是也,翻覆用之,各尽其致。”正好说明晏殊擅长运用重复词汇,创造出不同意趣的词句。
历久弥新说名句
春风起时,杨花扑面,晏殊在《踏莎行》抱怨春风不知禁止杨花乱飞,是借景抒发“春怨”。不过同样面对“春风”,不同时代的作者,其遭遇不同,感受也自是有别。如唐代诗人李白,其五言古诗《春思》最末两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是诗人仿拟怨妇口吻而写,意思是说:我与春风本不相识,为何要吹入我的罗帐?此处“春风”同被作者拟人化,喻指外界干扰。妇人的丈夫迟迟未能返家,其身边可能出现其他追求者,或有旁人规劝她别再痴心空等,但妇人皆不为所动,不解外面那些与她本不熟识的人,何以一再烦乱她的生活,也看出妇人对丈夫坚定不移的情感,绝非任何外在诱惑所能动摇。
比李白年代稍晚的诗人孟郊,一生穷困潦倒,直到49岁高龄,才得以登进士第。放榜时正值春天,当孟郊见到自己金榜题名,喜出望外地写下一首七言绝句《登科后》,全诗如下:“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此之前,孟郊已写过《落第诗》、《再下第诗》、《下第东南行》等多首描写落榜失意的诗作,如今他终可一扫阴霾,挥别不得志的过去。当诗人来到春暖花开的长安城,眼下尽是一片灿烂,仿佛春风徐徐为他吹拂,马蹄疾疾为他奔驰,诗中所言“春风得意”,得意之人自是孟郊,而非“春风”,此后“春风得意”也成为形容某人功成名就、诸事得意的一句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