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研究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神话与诗》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神话与诗》

现代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所著有关中国历史神话传说的论文集。原收在《闻一多全集》第一卷中,全书收《伏羲考》等二十一篇文章,内容大致可分三个部份:对上古神话的研究;对屈原楚辞及其中神话的研究;对民风民俗与文艺起源的研究。

《神话与诗》以古代社会为对象,借助于文化人类学,从最基本的训诂和考据史料入手,考证了上古神话传说,寻溯了文学的起源发展与神话的关系、及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结构。把中国古代文学、诗歌的发端放在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下去考察,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古代文化的联系,是作为诗人闻一多形象思维和作为学者闻一多理论思维的结晶。

《神话与诗》基于爱国主义思想,来探求民族文化的源头,以资证明中国古代神话有自己的系统,和它在文化中所占势力之雄厚。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散见于哲学著作中的故事,散见于诗歌作品中的传说,也是相当丰富的,况且还有《山海经》那样保存系统的古代神话材料。 《神话与诗》以这些古籍中的神话为材料进行了深入开掘。

为探求中国文化最遥远的源头, 《神话与诗》首先从上古神话研究入手,在《伏羲考》中,认为“伏羲女娲是以其兄妹为夫妇的一对人类始祖,”是我们民族的创世神话。闻一多从我国西南一代流传的“洪水造人故事”中得到启示,进而从文字学角度出发,考据出伏羲就是葫芦,从四十九个与洪水有关的故事中发现,葫芦与洪水的关系:葫芦是避水工具。而在“洪水造人故事”中最典型的形式就是:发生洪水,兄妹二人免于难, (或一对童男童女)洪水退后,他们结为夫妇,传衍后代。这样就找到了神话与传说的切返点。伏羲与女娲结为夫妇造人的神话,要比女娲单独一人用黄土造人的神话,看来更生动、形象,令人信服。从若干典籍的图象中看到有伏羲、 女娲人首蛇身交尾的情形,为伏羲女娲是人类始祖找到了有力证据, 这证明中国古代不但有丰富的神话资源,而且也极富于人性味、 人情味。

在关于图腾和宗教的渊源问题上, 《神话与诗》认为,图腾是各个聚族而居的古民集团为对付风雨雷电、飞禽猛兽而各奉一凶猛动物的监护者。“人首神身的二皇——伏羲女娲,和他们的化身”,是荒古时代的图腾主义的遗迹, “人首蛇身”,正代表图腾开始蜕变为始祖的一种形态,实际正是人类进化的象征和缩影。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龙的基调是大蛇,吸收了许多别的团族图腾特点,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因此,龙只存在于图腾中,不存于生物中, “是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崇尚龙,所以“断发文身”,使自己象龙。相信自己祖先是龙,于是自己便是龙子,有了“龙性”,把自己扮成“龙形”,“越看越象龙,越想越是龙”,自己果然是龙了。这种“人的拟兽化”,“正是典型的图腾主义心理”,这是最早、 最幼稚的宗教,是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断发文身”,是一种图腾主义的原始宗教行为。图腾崇拜,是一种幼稚的宗教,是心情虔诚的表现,该书进一步指出不仅夏为龙族,而且共工、祝融也与龙有关,黄帝也是龙族,匈奴也是以龙为图腾的。

在关于戏剧的起源问题上,《神话与诗》认为,他们都是与宗教行为和图腾崇拜有关系的。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解释:一是既然图腾是团族的老祖宗,负有监护和防卫儿孙们之责,给他们驱除灾祸、趋吉避凶,那么老祖宗就应该认识他们的相貌和声音,以免弄错。儿孙们为了使老祖宗认识,就要不断“演习他们本图腾的特殊姿态,动作,与声音”。恐怕这就是歌舞最遥远的起因了吧。二是认为《九歌》是“一种雏形的歌舞剧”。东皇太一是“苗族传说中全人类共同的始祖”,《九歌》是表演祭东皇太一的歌舞剧。是九神们表演给东皇太一看的,“而参加祭礼的人们是沾了大神的光而得到看热闹的机会”,现在“九神”嬗变为职业的戏班,大神也只是一个偶像,看不懂戏,群众索兴把他撇开,“成为正式的观众了”。另外,当时的《九歌》能够从黄昏可以演到天明,似“尚有简单的情节”,这也是把《九歌》当成原始歌舞剧的一个佐证。

关于歌的起源, 《神话与诗》认为原始人最初因情感的激荡,而发出有如“啊”、“哦”、“唉”、或者“呜呼”、 “噫嘻”一类的声音,那就是音乐的萌芽。界乎音乐与语言之间的便是歌。后来由于发泄情绪的需要,歌中的实字越来越多了,而“啊”、 “兮”渐渐退居附庸地位。歌,本质上是抒情的。而诗与志相同,所以,诗的本质是记事。以后发展成为韵文史为“诗”,散文史为“志”了。诗与歌的合流, “它的结果乃是三百篇的诞生”。因此,三百篇的源头有两个:一是歌;一是诗。 而当时的诗在本质上是史, 这样一来认为“我们原来是否也有史诗”的问题, “也许就有解决的希望”了。

《神话与诗》很多观点立说新颖,考索赅博,资料翔实,探究深邃。在《神仙考》中认为神仙不死的思想意识,是从西方迁来的羌族为死人举行火葬,祈求灵魂升天的仪式传来的;而神仙思想之产生, “本是人类几种基本欲望之无限伸张”的原始状态。高唐神女的传说,正是起源于古代农业社会中人们的祈雨行为。无论是“洪水造人故事”,还是关于人神恋爱、“人神合一”的传说,无论是“兽的拟人化”还是“人的拟兽化”,都反映出上古人类向大自然斗争、争取生存的理想和意志,反映着当时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 《神话与诗》体现着闻一多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马克思说,神话本是“在人民的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与诗》对中国上古神话研究的结论,正与马克思的观点暗暗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