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渔洋诗话》
清王士祯所著的一部诗话。计三卷,是作者“生平与兄弟友朋论诗,及之时谈谐之语可记忆者杂书”而成。它是作者应书商之征而撰,分条记述和议论,比较零散。
《渔洋诗话》倡神韵说。神韵说的特点是,追求艺术风格上的含蓄、 “冲和”和“淡远”,回避和脱离现实生活,反对诗歌表现现实内容。神韵说以非功利的面目出现,实际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是在清王朝基本统一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它企图缓和民族和阶级矛盾。 “神韵”思想,上承司空图“味外之旨”和严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论诗主张而发展起来的, “余于古人论诗,最喜钟嵘《诗品》、严羽《诗话》、徐祯卿《谈艺录》”。神韵说,还是对前后七子宗唐说的救弊补偏的产物。王士祯看到了前后七子的局限,企图纠正两派的偏差,所以一方面仍标举唐音,另一方面又不象七子那样主张盛唐的空套。
《渔洋诗话》没有正面、专门论述神韵,乃是在具体诗评中表露出作者的诗歌主张。所谓“神韵”,首先是指诗歌所描写的“虚”的方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严羽所说的“兴趣”。王氏反对政治性较强的诗歌, “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之所以为高”。他认为诗应少“理路”,反对以议论为诗,这与严羽是一致的。王士祯主张诗应当“蕴藉”含蓄,神韵说的中心即主张艺术应追求冲和淡远的风格。在创作上王氏提倡“兴会神到”,认为只有兴会神到,才能达到神韵飘逸。对于王士源的“每有制作,佇兴而就”的观点,他非常信从,“含生平服膺此言,故未尝为人强作,亦不耐为和韵诗也”。但是他没有看到,一时的兴会神到,与长期的生活积累是分不开的。神韵,只是代表一种诗歌风格,而诗歌创作和鉴赏中,则要求风格多样化,神韵说是比较狭隘的。提倡神韵说,并没有起到补弊作用,而只能使诗歌更加脱离政治和社会,取消了它应有的现实性和战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