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沧浪诗话》
南宋严羽著。全书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诗证五部分。 “诗辨”是全书的纲领,诗论的中心。 “诗体”,论述诗歌体制的发展。 “诗法”,讨论诗歌创作的法则和技巧。 “诗评”则评论宋以前的作家作品。 “诗证”是对作品、选本及字句真伪、舛讹的辨析、考订。内容丰富,几乎涉及诗歌创作及批评的所有问题。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诗话形式探讨诗歌艺术理论进入更系统更自觉的阶段。
《沧浪诗话》是围绕对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而专事补缀奇字、堆砌典故、意义露骨的创作流弊的批判,同时也批判了江湖诗人才思贫窘,诗境清苦的虫吟草间之作,在作上述批判过程中,阐发有关文艺美学的理论观点。 《沧浪诗话》最大的特点是,严羽将禅宗学说引入诗话,以禅论诗,以禅喻诗。较之前人“较诗于禅”,严羽旨在“通禅于诗” (钱钟书语)即意在把文学创作及欣赏内在规律的探讨,提升到审美层次,通过对审美理论及审美理想的阐发,指导文学创作。具体体现为,其一,“以学诗之事,比诸学禅之事”,主张“妙悟”的学诗方法: “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从而揭示出只有在超感官、非功利的状态下才能把握作品审美意蕴的规律性。其二,用“禅理之超绝语言文字” (钱钟书语)比之于文学创作,主张“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吟咏情性”。将诗歌“透澈玲珑,不可凑泊”、 “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兴趣”,视为美的极致。指出了艺术意境创造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特征。
严羽这种借禅理阐述艺术的内部规律,与美学真谛的发现,是对司空图“味外之味”、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理论观点的进一步强化,同时这也是宋代注重静心内省、心灵追求的时代风尚在文学理论上的体现。这些就文学本身发展来说有其积极意义。但是,严羽将盛唐诗歌作为固定不变的审美理想的极致, “妙悟”的唯一对象,从而与其推重作品“兴趣”的审美理论在趋向上形成牴牾。使其理论没能在批判江西诗派与江湖诗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反而与回到古代,以自身精神之寂灭为审美追求的明前后七子的摹古理论,形成某种契合,并下开复归唐诗之机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