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研究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二十九)

答仲屯田次韵

[宋]苏轼

秋来不见渼陂岑,千里诗盟忽重寻。大木百围生远籁,朱弦三叹有遗音。清风卷地收残暑,素月流天扫积阴。欲遣何人赓绝唱,满阶桐叶候虫鸣。关于“欲遣何人赓绝唱,满阶桐叶候虫鸣”

陈迩冬先生《苏轼诗选》:“柳宗元《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的名句:‘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绝唱指此。”(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页)

按:苏诗此二句,与柳诗彼二句,相同者仅“候虫”二字,因此,说苏诗所谓“绝唱”即指柳宗元的这两句诗,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从文意来看,这里应是夸赞仲氏的诗好,且感叹他身边没有诗友可与他唱和,处境孤独而冷清。妙在“欲遣”句提问(要让谁来赓和您的绝唱呢),“满阶”句似答非答,不答亦答(蟋蟀之类秋虫在阶前堆积的梧桐落叶里哀吟——应酬惟有“候虫”,等于说赓和无人),以景语结束,而情蕴其中,可谓唱叹有致,摇曳生姿。

送贾讷倅眉(二首其二)

[宋]苏轼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先君葬于蟆颐山之东二十余里,地名老翁泉。君许为一往。感叹之深,故及之。

关于“苍髯白甲待归来”

陈迩冬先生《苏轼诗选》:“苏洵《老翁井铭》:‘往岁十年,山空月明,常有老人苍颜白发,偃息于泉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1页)

按:“苍髯”,这里形容松树的针叶像是苍黑色的胡须。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载:东晋法潜隐剡山,或问胜友者谁,指松曰:“苍髯叟也。”唐李咸用《小松歌》诗:“天人细剪苍龙髯,参差簇在瑶阶侧。”宋梅尧臣《游隐静山》诗:“始觉山门深,长松如腾虬。直上百余尺,苍髯叶修修。”苏轼别首《游灵隐寺得来诗复用前韵》诗:“乔松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笑柳与蒲。”又《同王胜之游蒋山》诗:“夹路苍髯古,迎人翠麓偏。”又《中山松醪寄雄王引进》诗:“郁郁苍髯千岁姿,肯来杯酒作儿嬉。”黄庭坚《题万松亭》诗:“郁郁高松满川,万身苍髯老禅。”李复《和林次中五鬣松》诗:“云散细风梳碧缕,龙离远峤奋苍髯。”谢薖《移松》诗二首其一:“古貌苍髯十八公,巍巍独出众材中。”赵鼎《逍遥亭》诗:“郁郁亭前三四松,苍髯疑是采芝翁。”都可以参看。

“白甲”,这里形容松树枝干的皴皮有如灰白色的鳞甲或铠甲上的甲片。唐曹松《僧院松》诗:“古甲磨云拆,孤根捉地坚。”又《题僧院松》诗:“空山涧畔枯松树,老对禅堂鳞甲身。”宋王安石《道傍大松人取为明》诗:“虬甲龙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荫南山。”徐积《大松》诗:“身披北帝雄犀甲,虎贲连臂围不匝。”李复《和林次中五鬣松》诗:“雨衣铁涩封霜甲,露点珠明滴翠纤。”取喻也颇相似。

苏轼诗词中,尚有《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诗:“手植数松今偃盖,苍髯白甲低琼户。”又《减字木兰花》词曰:“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旧注曰:“钱塘西湖有诗僧清顺居其上,自名藏春坞。门前有二古松,各有凌霄花络其上。顺常昼卧其下。子瞻为郡,一日屏骑从过之。松风骚然,顺指落花觅句,子瞻为赋此词。”也都是对老松的描写。至于宋郑伯熊《过万年山望罗汉岭上大松》诗:“苍髯白甲老烟云,万木丛中独挺身。”则显然是袭用苏轼诗词。

“苍髯白甲”与“苍颜白发”字面既不同,词义亦有别——前者写的是松,后者写的是人。因此,用苏洵《老翁井铭》中语来注解苏诗此句,是没有道理的。况且,苏洵写此铭在前,苏轼葬其父、植松林在后;老翁泉上“有老人苍颜白发偃息”(当然这只是神怪传说)时,苏洵还健在,哪里来“苍髯白甲”的松树呢?

要之,苏诗此句是说:我往年在父亲坟墓周围所栽种的那一林松树,正等着我回去呢。这是想回老家隐居的意思。

长安闸

[宋]范成大

斗门贮净练,悬版淙惊雷。黄沙古岸转,白屋飞檐开。是间袤丈许,舳舻蔽川来。千车拥孤隧,万马盘一坏。篙尾乱若雨,樯竿束如堆。摧摧势排轧,汹汹声喧豗。偪仄复偪仄,谁肯少徘徊。传呼津吏至,弊盖凌高埃。嗫嚅议讥征,叫怒不可裁。吾观舟中子,一一皆可哀。大为声利驱,小者饥寒催。古今共来往,所得随飞灰。我乃畸于人,胡为乎来哉。

关于“叫怒不可裁”

周汝昌先生《范成大诗选》:“裁,减损、抑制。这句说吏隶们叫怒得不可开交,惹不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

按:三国魏嵇康《思亲诗》:“欲弃忧兮寻复来,痛殷殷兮不可裁。”南朝齐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诗:“秋思不可裁,复带秋风来。”唐权德舆《浩歌》诗:“沉憂不可裁,伫立河之梁。”张祜《送沈下贤谪尉南康》诗:“莫怪南康远,相思不可裁。”宋刘敞《和持国登开宝寺上方院寄孔宁极崔象之孙曼叔》诗:“至今意耿耿,负愧不可裁。”郑獬《闲闷》诗:“闲闷万千缕,金刀不可裁。”李若水《秋怀》诗:“满眼羇愁不可裁,西风楼阁独持杯。”金边元鼎《答文伯》诗二首其二:“晓窗清镜卷浮埃,恨入新秋不可裁。”以上诸例,凡言“忧痛”“秋思”“沉忧”“相思”“愧”“闲闷”“羇愁”“恨”等情绪“不可裁”,皆言自己或抒情主人公欲缓解其痛苦而无法做到。而范成大此诗中的“津吏”是对他人“叫怒”,自己绝无“抑制”之意。因此,其“叫怒”并非可不可“裁”,而是他愿不愿“裁”的问题。换句话说,这里的“不可裁”显然不是针对“叫怒”而言的。

那么,“不可裁”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这就要联系上句“嗫嚅议讥征”云云来作综合考量了。上句是说“舟中子”——客船上的人们吞吞吐吐地抱怨关税抽得太多,有请求津吏减免的意思;这句紧承此意,转写津吏吼叫发怒:“关税一丁点儿也不能少抽!”

总之,这里的“裁”即“裁减”“裁损”,指税收方面的减免。《宋史》卷一七四《食货志》上二曰:“支移、折变,贫弱者尤以为患。景祐初,尝诏户在第九等免之,后孤独户亦皆免。至是,因下赦书,责转运司裁损,岁终条上。”又载陈求鲁语曰:“然后为之正其经界,明其版籍,约其妄费,裁其横敛,则预借可革,民瘼有瘳矣。”皆是其例。

又《宋史》卷一七五《食货志》上三曰:“以岁和籴见数十分之,裁其二,用八分为额。”又卷二九二《李咨传》载咨语:“天下赋调有定,今西北寝兵且二十年,而边馈如故。戍兵虽未可减,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厚下。”又卷三一八《张方平传》载方平语:“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又卷三三八《苏轼传》:“旧例使所至吴越七州,费二万四千余缗。轼乃令诸州量事裁损。”凡言“裁”“裁减”“裁损”,也都是降低数额的意思。可见它们又常用于财政、经济的其他方面,不仅限于税收。

二月三日登楼有怀金陵宣城诸友

[宋]范成大

百尺西楼十二栏,日迟花影对人闲。春风已入片时梦,寒食从今数日间。折柳故情多望断,落梅新曲与愁关。诗成欲访江南便,千里烟波万叠山。

关于“落梅新曲与愁关”

周汝昌先生《范成大诗选》:“新曲,意有所指……按洪迈《容斋五笔》所记,此当实指《江城梅花引》词调,简称《江梅引》,他说:‘绍兴丁巳(七年,公元一一三七年,前二年徽宗死在金国),所在始歌《江梅引》,不知何人所作。己未、庚申年(岳飞抗金的时候)北庭亦传之。至于壬戌(绍兴十二年,前一年杀岳飞,和议成),先忠宣公(洪皓,使金被留)在燕赴张侍御家宴,侍妾歌之,感其“念此情,家万里”之句,怆然曰:“此词殆为我作!”既归不寐,遂用韵赋四阕……’可知这首‘新曲’流行的时日和情况,以及它所唤起的特殊情绪。石湖‘落梅新曲与愁关’,非泛泛闲话可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按:周先生此说,有几处不能圆通。

其一,《江梅引》的关键词是“江梅”,“落梅新曲”的关键词是“落梅”,字面不同,词义也有区别,恐怕不好在它们之间划等号。

其二,“所在”即“行在所”,皇帝离开京城后的临时驻留地。宋王朝的都城本是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覆亡,高宗南渡,临安(今杭州)成为南宋政权实际上的首都,但名义上它仍是行在所。高宗绍兴七年临安“始歌”的那首《江梅引》,全文曰:“年年江上见寒梅。暗香来。为谁开。疑是月宫、仙子下瑶台。冷艳一枝春在手,故人远,相思寄与谁。怨极恨极嗅香蕊。念此情,家万里。暮霞散绮。楚天碧、片片轻飞。为我多情,特地点征衣。花易飘零人易老,正心碎,那堪塞管吹。”关于其作者,宋人凡四说: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作宋王观。 黄大舆《梅苑》(明钞本)卷一不著撰人。陈景沂《全芳备祖》前集卷一《梅花》门作宋柳永。赵闻礼《阳春白雪》卷七洪皓《江城梅花引》题曰“使北时和李汉老”,汉老名邴。笔者以为,柳永、王观皆北宋前期著名词人,所作不应迟至南宋初年才传唱。而李邴生活的时代则横跨两宋,徽宗朝曾官翰林学士,高宗朝曾官参知政事,他作此词的可能性最大。他是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人,故“念此情,家万里”云云可能包含着中原沦陷于金,有乡难回的悲哀。当时的临安,像他这样离乡背井从北方逃难到南方来的士大夫以及其他各阶层人士为数正多,此词很容易引起普遍的共鸣,其所以能于南宋初年在临安传唱,不为无因。而洪皓虽是南方的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但作为南宋派往金国的外交使臣,多年被金人扣留在北方,亦是远离家国,不胜悲凉。因此当他在燕京(今北京)听唱此词,听到“念此情,家万里”二句,也自然会有“这词就像是专门为我而写”的感触。至于范成大,情况则有所不同。他是南方的平江(今苏州)人,此诗又作于平江,《江梅引》曲能“唤起”他的什么“特殊情绪”呢?因此,一定要说“落梅新曲”就是指《江梅引》,似乎很牵强。

其三,通篇来看这首诗,我们只能感受到他对光阴流逝的慨叹(春风已入片时梦,寒食从今数日间),对朋友们的怀念(折柳故情多望断),除此而外,别无一字可以旁证他这诗的主旨,或至少其中的部分内容,是为北方的沦陷而忧愁。不错,范成大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他也的确写了不少优秀的爱国诗篇。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戴上有色眼镜,读他的任何一首诗,首先想到的就是从中寻找爱国的思想感情。还应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即如本篇,就没有什么深意,不必硬往政治方面攀援。

笔者愚见,“落梅新曲与愁关”,只是说落梅时节自己的心情不好而已。“二月三日”,正是梅花凋谢的时候。“落梅”,恰好与上“折柳”对仗。因乐曲名目有《梅花落》,故缀以“新曲”二字,与上“故情”对仗。是否真有什么“新曲”,其实无须深究,只欣赏它对偶的工致就好。

夜读兵书

[宋]陆游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关于“耻复守妻孥”

朱东润先生《陆游选集》:“以保全妻室儿女为耻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页)

按:結合上文“平生万里心”等三句来看,诗人的意思是说,自己渴望上战场去杀敌,收复被金人强占的北方领土,而以呆在家里、呆在妻子儿女身边为羞耻。这里的“守”,是“厮守”,不是“保全”。此诗约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当时南宋与金人已签订了和约(尽管是屈辱的),南北划疆而治,正处于和平时期。诗人的妻子儿女并未面临什么危难,不存在需要他来“保全”的问题。

南朝梁江淹《报袁叔明书》:“故拂衣于梁齐之馆,抗手于楚赵之门,且十年矣……凉秋阴阴,独立闲馆,轻尘入户,飞鸟无迹,命保琴书而守妻子,其可得哉?”唐高适《秋胡行》诗:“妾家夫婿经离久,寸心誓与长相守。”李益《杂曲》诗:“嫁女莫望高,女心愿所宜。宁从贱相守,不愿贵相离。”张籍《妾薄命》诗:“与君一日为夫妇,千年万岁亦相守。”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一二九《报应》二八引(唐唐临)《冥报记》:“贫守妻子,不愿为官。”宋张耒《感春又三首》诗其二:“山民为生最易足,一身生计资山木。负薪入市得百钱,归守妻儿烹斗粟。”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词:“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袁去华《卓牌子近》(曲沼朱阑)词:“尽日明窗相守。闲共我焚香,伴伊刺绣。”史达祖《于飞乐·鸳鸯怨曲》词:“白头相守,情虽定,事却难期。”曹彦约《满庭芳·寿妻》词:“频频祝,百年相守,老子更清强。”凡此“守”字,用法皆与陆诗相同,可以参看。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