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研究

李清照词选讲《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研究鉴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词选讲

李清照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受知于苏轼,著述颇丰​‍‌‍​‍‌‍‌‍​‍​‍‌‍​‍‌‍​‍​‍‌‍​‍‌​‍​‍​‍‌‍​‍​‍​‍‌‍‌‍‌‍‌‍​‍‌‍​‍​​‍​‍​‍​‍​‍​‍​‍‌‍​‍‌‍​‍‌‍‌‍‌‍​。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婚姻生活美满幸福。金灭北宋,在南渡逃亡途中,明诚因病而亡,李清照晚年颠沛流离、孤独寂寞。生活经历的变化导致了易安词风前后期的不同:前期词清新婉约,语新意隽,多为情歌或写景;后期词沉郁凄婉,多怀乡恋旧,每有故国之思和身世之感。其词在艺术上讲求格律,巧于构思,语言精巧,善用白描,刻画细腻,形象生动,比喻新颖。有《漱玉词》传世。今人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 梦 令

【题解】

苏轼《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词序:“此曲本唐庄宗(李存勖)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按:词最后一句应为“残月落花烟重”,其全词为:“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此处应为苏轼之误)因取以为名云。”此词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在这闺中寂寞愁绪的背后,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词人委婉含蓄地通过一问一答把自己的情感轻轻地吐露了出来。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1],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

(《李清照集校注》)

【注释】

[1] 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唐卢仝《楼上女儿曲》:“谁家女儿楼上头,指挥婢子挂帘钩。”

[2] 绿肥红瘦:枝叶繁茂,花朵凋零。

【集评】

〔清〕黄氏《蓼园词评》:“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限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渔 家 傲

【题解】

此词一题作《记梦》,风格健举豪放,在《漱玉词》中别具一格。细味词意,当为南渡后遭遇变乱之作。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1]。仿佛梦魂归帝所[2]。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3],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4]。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5]去。

(《李清照集校注》)

【注释】

[1] “天接”二句:谓夜色将尽的时候,满天云雾中,微露曙光,天河渐转,意想中如千帆飞舞。星河:即天河。

[2] 帝所:天帝的住所,即天宫。

[3] 路长、日暮:表示没有出路。《楚辞·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 “九万里”句:自己正要像鹏鸟那样高飞远足。《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 三山:传说中的仙山。《史记·封禅书》载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在渤海中。

声 声 慢

【题解】

《声声慢》词调,首见于北宋晁补之词。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三:“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欲辄尽。”此词,其他版本有题为“梧桐雨”“秋情”“秋闺”“秋词”等。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汉族政权南迁,李清照四十三岁时,“漂流遂与流人伍”,开始了她艰难的后半生。国破家亡的惨痛使她忧愤深广,这使她的词的境界比前扩大,情感比前深沉,成就远远超出了一般女作家的和她自己早期以写“闺情”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全词以抒情见长,兼具情景交融之妙​‍‌‍​‍‌‍‌‍​‍​‍‌‍​‍‌‍​‍​‍‌‍​‍‌​‍​‍​‍‌‍​‍​‍​‍‌‍‌‍‌‍‌‍​‍‌‍​‍​​‍​‍​‍​‍​‍​‍​‍‌‍​‍‌‍​‍‌‍‌‍‌‍​。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1],最难将息[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3]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4]。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6]

(《李清照集校注》)

【注释】

[1] 乍暖还寒:天气突然变暖、又变冷的时候。本形容早春天气,此指晨间。

[2] 将息:修养调理。唐白居易《偶咏》:“身闲当将息。”

[3] “雁过也”三句:作者此时夫亡家破,流落江南,亲戚朋友音书断绝,因此见到北雁南飞,称之为旧识而倍感伤心。作者早年寄赵明诚《一剪梅》词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

[4] 有谁堪摘:此句之意有三种说法:一谓自己无心去摘,二谓堪与何人共摘,三谓无花可摘(以“谁”为“何”)。

[5] “梧桐”三句:暗用唐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6] 次第:情况,情形。了得:结束,了结。

【集评】

〔明〕茅暎《词的》卷四:“连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直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

永 遇 乐

元 宵

【题解】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流寓临安(今浙江杭州)时某一年元宵节所作。此词最大的特色是在绘景抒情中,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乐情与哀情的对比,乐景与哀景的对比,昔盛今衰的对比等。另外,作品中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造成了一种雅俗相济、俗中见雅的特殊语言风格。宋末刘辰翁曾和此词,序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可见易安此词的情感魅力。

落日镕金[1],暮云合璧[2],人在何处[3]?染柳烟浓,吹梅笛怨[4],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5]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6]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7],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8],捻金雪柳[9],簇带争济楚[10]。如今憔悴,风鬟霜鬓[11],怕见[12]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集校注》)

【注释】

[1] 镕金:形容落山的太阳的颜色。宋廖世美《好事近》:“落日水镕金。”

[2] 暮云合璧:暮云弥漫合拢,就像璧合一样。南朝江淹《拟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3] 人在何处:在美好的景色面前,词人感慨人事已非,丈夫离世,自己孤苦无依。

[4] “染柳”二句:“烟染柳浓,笛吹梅怨”的倒文。梅:指《梅花落》笛曲。《乐府诗集》卷二四《横吹曲辞》:“《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此处亦兼指新春之时梅花凋残。

[5] 次第:转眼间。

[6] 谢:辞谢,婉言拒绝。

[7] 中州盛日:指北宋灭亡之前中原繁华兴旺的日子。中州:在今河南省,为古豫州地,居九州之中,因此称中州。这里指汴京。

[8] 铺翠冠儿:镶嵌翡翠珠子羽毛的帽子。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元宵》:“官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装鲜丽。细旦戴花朵肩、珠翠冠儿,腰肢纤嫋,宛若妇人。”

[9] 捻金雪柳:用金饰丝绸或金纸做成的雪柳​‍‌‍​‍‌‍‌‍​‍​‍‌‍​‍‌‍​‍​‍‌‍​‍‌​‍​‍​‍‌‍​‍​‍​‍‌‍‌‍‌‍‌‍​‍‌‍​‍​​‍​‍​‍​‍​‍​‍​‍‌‍​‍‌‍​‍‌‍‌‍‌‍​。雪柳为当时妇女插戴的一种头饰。《宣和遗事》前集:“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下看灯。”

[10] “簇带”句:妇女们插戴满头,互相争着比谁打扮得漂亮。济楚:整齐亮丽。

[11] 风鬟霜鬓:风尘劳碌,头发花白的样子。唐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所不忍睹。”

[12] 怕见:懒得。

【集评】

〔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三:“李易安‘落日’‘暮云’,虑周而藻密。综述性灵,敷写器象,盖骎骎乎大雅之林矣。”

【学生佳作赏析】

却道无寻处

——鉴赏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手心仍有一丝温柔残留,孤独的夜,是谁让我等候。”每每听到这首歌,我便不自觉地想起李清照。那一年,她四十三岁;国破家亡,丈夫离世让她的一切幸福化为泡影。从此,在每个凄清的夜晚,孤独成了她唯一的守候。她想去找寻什么,只是究竟找寻什么,又将如何去寻找呢?梧桐细雨,遍地残花,却道无寻处。

倚着窗儿寻寻觅觅,寻觅的是她逝去的青春,今生不能再相见的明诚,曾经幸福的家还是被那金人侵蚀、残破的祖国呢?周围的一切都是冷清、凄清甚至凄惨的,她感觉自己的身心也化为这凄清的一切。她感觉自己已经麻木了,却仍有这挥之不去的痛苦一点点耗尽她的力气,折磨她残破不堪的身心。在这样一个乍暖还寒、寒气依旧占据统治地位的天气里,她如何安心休养呢?“让我一醉解千愁吧!”她想道,只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几杯淡酒又如何化解她心中的愁苦呢!天色一点点暗下来,而风却依旧雪上加霜般急啸而过。

“雁来了”,她想起了曾写给明诚的词:“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只雁像极了当初的那只雁。只是明诚已逝,我又该如何捎去对他不变的爱与强烈的思念呢?她亲切又感伤地望着飞过的雁——明诚,天堂有雁吗?如果你看见它,还能记起我,记得我们曾经的约定吗?

满地黄花,憔悴了一地的落寞。“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唱”,清照该是《菊花台》最名副其实的女主角,明诚泛黄的笑容成了她夜未央唯一的守望。

“我已无心去摘,谁又能与我同摘,而我又能摘到什么”,多情的女子总是见花想到自己,只是她不是林黛玉,那时的清照怕是连葬花的力气都没有了。多少个“欲语泪先流”的日子,眼泪已让她变成了风干的雕像。“夜,你为何要来临?我害怕被黑夜笼罩的感觉,更怕黑夜折射在心头的孤单和长长的伤疤”,“漫漫长夜,翡翠衾寒谁与共?”只是她不是李隆基,她面对的是国破家亡、与流人为伍,连过去的荣华富贵与优渥生活也早已离她远去。她只能在黑夜中苟延残喘,将无尽的回忆写成永远。梧桐树,三更雨;一叶叶,一声声,黄昏,黄昏,她怕是已经到了人生的黄昏了吧!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只是这种愁早已不是那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闲愁了。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她太多的愁,罢了。

李清照早期的词像是一盏梅花茶,清新、淡雅;而她晚期的作品才使她真正达到词的高峰,那是她用岁月和痛苦沉淀、融合的,像一壶陈酿,浓重、芬芳。也许连她自己都没有想到,她所遭受的一切痛苦会最终塑造了她、成就了她。只是,她终究是一个女子,一个渴望爱与简单幸福的女子。如果可以,她所选择的终究该是那种宁静、美好的生活。那时的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化为她一生最美好的记忆。

只是又该如何去寻呢?寻觅,寻觅,却道无寻处……

(韩红宇 20124248 2012级英语2班)

【简评】

此文文采斐然,李易安的心理被拿捏得恰到好处,在解说中抒情,在抒情中解说,并化用许多李清照早期词作,很好。

在笑语里独自悲哀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镕金)赏析

初识李清照,她还是那个“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俏佳人,她还是那个“惊起一滩鸥鹭”的活泼少女。可是幸福总是太过短暂,还来不及转身,就已桑田沧海。

在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故去的残酷打击后,李清照的人生发生巨变,她的词风也从活泼轻快变得哀婉悲凄。这首词通过今夕元宵节的不同情形和心态,反映了李清照晚景的凄凉,寄托了国破家亡的悲情。

上阕叙写当前之临安。起句写景,辞采艳丽鲜明,气魄雄伟飞动。然当此黄昏美景,词人却突然想起了自身的漂泊,“人在何处”一句急下,颇富顿挫之妙,实际已关合下阕汴京之事,哀怨初起,接下三句写初春景色,也是一扬一顿,极尽心绪曲折之意。浓烟染柳是写视觉,一派迷蒙景象;吹梅笛怨是写听觉,借笛声之怨隐约透出自身之怨。“春意知几许”一句意味深长,国已破,家亦亡,一个四处漂泊流浪的人眼里会有几许春意呢?“元宵佳节”的三句也是如此,抑扬自如,虽然眼前一派融合天气,但谁又能料到转眼是否就有风雨呢?就像她的人生,前一刻还风和日丽,后一秒就狂风骤雨。但这也只是她辞谢酒朋诗侣的借口罢了,既无意参加诗酒盛会,那也无关天气,她心里面“人在何处”的漂泊感和“春意知几许”的落寞感才是凄风苦雨的原因所在。

过片以下六句由今追昔,揭出“人在何处”感叹的根源所在:当年在汴京之时,国运昌盛,自己还是那个养尊处优的千金,那个颇富才情的少女。那时的自己还有很多闲暇,在元宵佳节与闺中姐妹盛装出游,争奇斗艳,那时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拥有一种无牵无挂的快乐。这六句回忆,语调欢快,充满喜庆色彩,且多用当时俗语,逼真传神地表达出一个青春女子悠闲心理。

“如今憔悴”三句一笔敲醒回忆,折回现实——当年天真烂漫的少女已变为如今风鬟霜鬓的老妇了。岁月真真无情,国难家失的沧桑巨变更是令人唏嘘不已,当年元宵的热情心境自然也无影无踪。

结尾两句又再起波澜,词人既“怕见夜间出去”,怕过分强烈的今昔对比更添痛楚,但内心深处又无法释然,甚至希望元宵欢乐的氛围能冲淡自己的苦闷​‍‌‍​‍‌‍‌‍​‍​‍‌‍​‍‌‍​‍​‍‌‍​‍‌​‍​‍​‍‌‍​‍​‍​‍‌‍‌‍‌‍‌‍​‍‌‍​‍​​‍​‍​‍​‍​‍​‍​‍‌‍​‍‌‍​‍‌‍‌‍‌‍​。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最后她在彷徨之下选择透过帘子,感受一下别人的欢声笑语。一帘之隔,两个世界,帘外的欢乐是别人的,她什么也没有。唐圭璋先生说:“从听人笑语,反映一己之孤独悲哀,默默无言,吞声饮泣,实胜于放声痛哭。”

很多人说正是这种坎坷才成全了易安在词坛的地位,可是最初的她只是想拥有简单平淡的幸福,过着浪漫小资的生活,又何曾想用半生漂泊换取青史一页呢?

(吴开玲 20124347 2012级德语1班)

【简评】

最后的感叹启人深思:一个弱女子本想平凡,却被命运推向了风口浪尖处,悲乎?以一己之一世不幸,却换得万世赞颂,幸乎?

思念,很玄,很玄……

——评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当莲藕遭受分离,断藕丝连;当清照远离明诚,有情人天涯两相隔,相思不断,离愁难消。

《一剪梅》,一首李清照思念丈夫赵明诚之词,一首贤妻思念爱夫之曲,一幅闺妇相思之画。

词篇:动情之词

本首词是在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思念丈夫之情难耐,故而抒发心情之作。词中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清照的相思闲愁。上片重在写景,写残花,写玉簟,写月景,写鸿雁,等等,上片中本无一个离愁别绪的字句,却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深切的离愁与别绪,含蓄而委婉。下片重在写情,写相思之情,写离别之愁,此情难消,此愁不灭,直抒胸臆。全词语言朴素,抒发了清照对明诚的浓浓情爱,缠绵感人,荡涤于怀。

曲篇:绕梁之音

“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无声又无息出没在心里,转眼,吞没我在寂寞里”。读完《一剪梅》,不禁让我想起王菲的《我愿意》一歌。正如歌中所唱的: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此时此刻,清照眉宇间,内心里,泛滥的不正是这一种很玄很玄的思念吗?王菲的一首《我愿意》,其思念情感荡涤于当今世人的柔情心怀,感染着无数爱情男女,多么美妙的歌曲呀!清照的一首《一剪梅》也谱写着一首动情、缠绵的不朽名曲,一曲传世千年,感染无数古今世人的绕梁之音!闺房内,轩窗旁,是谁在轻声念着远方的爱人?小湖边,兰舟上,是谁在深情地遥望着远方?月夜下,西楼上,是谁在细细吟唱着这一首《一剪梅》?

是的,是清照!是清照!还是清照!

画篇:伊人之景

秋日,不是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热情秋天,不是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的枯寂秋时,而是李清照“花残玉簟”的相思之秋。

昔日鲜艳荷花已残,花瓣飘零间,花香任残留于空气中,秋风拂拂,呼吸间已嗅到花香,很淡,很轻,瞬时,花香又消逝于风中了。花香啊,花香,你何以如此调皮,让兰舟上的清照对你又爱又气,又喜又怨。你瞧瞧,清照又在远望云间,大概又在想念明诚了吧。罗裳轻解,衣袂飘飘,秋风吹拂,花儿纷飞,小湖边,兰舟上,伊人远眺白云间,心怀离人。多么孤单的身影,多么伤心的景象。月升日落,白云隐没,轻盈的月光如九天之水般遍洒西楼。冷月夜,天空不再明亮,而是灰暗,如离人间灰暗的心情。远处鸿雁悄然飞来,近了,近了,又,远了,远了……西楼上,伊人独立栏杆旁,唉,是谁在皱眉幽叹?唉,是谁在泛滥相思离愁?唉,是谁在感叹匆匆岁月?

是的,是清照!是清照!还是清照!

思念是词,字里行间充斥深情;

思念是曲,曲调起伏中荡涤深情;

思念是画,情景变化时流露深情。

(饶鸿 20133370 2013级地质工程1班)

【简评】

此文文采绝佳,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此类文章最能动人,最能状小儿女之态。

回忆的旋流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镕金)赏析

要历经多少风雨,才能写出最深刻的哀愁?要历经多少离爱,才能谱写撼动人心的诗曲?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轻轻闭眼幻想,一幅似画般和谐细致的夕阳西落的景色浮现在眼前。但词人却无心赏景观日。一句“人在何处”,使人感受到词人在看到这如诗的景色后,不是赞叹而是恍然一回过神,身边的所有早已物是人非。这世间又有多长的路程注定是一个人走的呢?我们都害怕孤独,同时却注定孤独。这世上,没有谁可以永远陪伴谁。谁不曾抗拒成长、不曾拒绝变老?可时间却不会为任何人而静止。“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词人对自己的未来是迷茫的。花白了头的词人,究竟还能看多少次的梅花凋残呢?晚年艰辛坎坷的词人在诗词中表达了她对生活深深的哀感。有人笃信,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顾城有一句话:“命运不是风,来回吹;命运是大地,走到哪你都在命中。”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友诗侣”,眼前美景恰逢佳节,词人却谢辞友人的邀请,独自一人回忆过往。曾经的国家昌盛、曾经的家中繁华、曾经的年少风华,那些过往的曾经,忆上心头。走过最热闹的街道、赏过最美的春景、饮过最醇香的酒,那时所有的事物好像都充满朝气,世间一切都是美好的。但一看如今的境遇,徒增哀伤。不惧晚年艰苦,但怕忆过往。“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使词人衰老的除了岁月还有那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当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不再上心,所有风花雪月都与她无关时,那么她在人世间的日子就仿佛是度日如年。沉溺在无穷无尽的回忆旋流里,有快乐的也有痛苦的。但这些都只是飘渺的影像,不属于现在也不属于未来。一眨眼,什么也留不住。

一个转身,拉开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一扇门,隔开了门外的喧哗。一个时代,分裂了两代人的交际。“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一张帘,隔离了词人与外界的欢乐喧嚣。无人能懂的心伤,只能自己抚慰。抚慰不了,只能在哀痛里沉沦,与这世界无关​‍‌‍​‍‌‍‌‍​‍​‍‌‍​‍‌‍​‍​‍‌‍​‍‌​‍​‍​‍‌‍​‍​‍​‍‌‍‌‍‌‍‌‍​‍‌‍​‍​​‍​‍​‍​‍​‍​‍​‍‌‍​‍‌‍​‍‌‍‌‍‌‍​。词人的心境与外界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无处宣泄也无从宣泄的情感只能自己保管。“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看了只觉悲凉不已,但真真痛彻的心哀唯有词人才懂。

我们都似懂非懂地尝试诠释词人的内心深处。或许我们都一样经历了人生巨变、一个人的坎坷漂泊,这样不用诠释注解,也能体会出词人所想表达的深意。其实我们都一样,只是所经历的都不一样,所以最终的我们才会如此独特。

或许历经风雨,我们也写不出一首撼动人心的诗词。不过,我们可以透过每一首不同的诗词,看到一个个不同的自己,从中体会领悟到些什么。这或许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我们都一样,却也如此不一样!

(蔡旻妤 20139056 2013级国汉1班)

【简评】

以抒情散文式的问句开篇,并引出自己读词的感想,情感溢于言表。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鉴赏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思忆是不绝的。相思也在漫漫不定中萌芽,喜欢暮春时节的朦胧之感。先不看词,就仅仅一个“如梦令”的词牌名,也隐约让人嗅到春意。酒喝微醺,花看半开,醉意尚在,有些捉摸不透的世界看起来也许才是最美的。小女人的闺中心思幸福得透着些许多愁善感,感人伤怀。

读易安的词,总是要今昔对比的。前后时期截然不同的感情就都会表现得更加强烈。

一夜雨疏风骤,一觉醒来还是昏昏沉沉的,是前夜“喝过”了吗?外面刮风下雨,天气渐冷,屋内几支烛火摇曳,一壶暖酒,闺中女子独享这有些寂寥的夜晚,“瘦尽花灯又一宵”,人也随之感伤起来。小资生活的女子,总会有这样多愁善感的时候吧。词的前两句总能瞬间把人拽入意境,“浓睡不消残酒”也表现了易安早期生活的安逸富足。

最怕的就是回忆,今昔对比往往是叫人哭不出声音的撕心裂肺。看现在易安闺中幽怨,不禁想起了她后来在《添字采桑子》中所写“伤心枕上三更雨,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同样是雨夜,同样是哀愁,如今还有侍女回答供你打趣,你还会一觉醒来,头还是因醉酒昏沉,对比后来彻骨的痛,现在的闺中幽怨显得如此甜腻甚至让人嫉妒。

懒觉也总要有个够,侍女卷起门帘,风雨已停。易安朦胧中询问侍女外面的情况。“海棠依旧”,易安笑了,风雨过后,怎么会依旧呢,便向侍女打趣,“应是绿肥红瘦”,枝叶繁盛,花朵凋零吧!湿润的空气,雨后土地的芬芳,凋落一地繁花,怎样看都充斥着慵懒安逸的感觉。在这其中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词人委婉地表达了这份感情,幽幽的闺怨中也体现着生活的恬淡安然。幸福的女人容易多愁善感,更何况撞上了李易安这样的才女,把自己淡淡的小情绪融入了一个朦胧的意境,这份小哀愁、小寂寥、小心思,和后来的世事比起来竟也甜得发腻。

这首词,初读是朦胧,再读是朦胧,细读还是朦胧。倒不是表意不清,只是这份难能可贵的感觉。

细思,易安和容若如此相像,也许他们之前的人生太过圆满。“绿肥红瘦”,这时正是“一生恰如三月花”,后来经历变故才发觉“当时只道是寻常”。容若所写的“读书消得泼茶香”指的便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恩爱和儒雅。《如梦令》本是一首散发着慵懒幸福感的词作,但又总喜欢从易安后期的词作中去感受前者的真挚热爱。因为正是对生命的固执和追求,才换得“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

时光千回百转,执着和忘记没有差别。强加于控制的忘记等于执着,而不加控制的执着等于忘记。我们需要的,只是经历。所以才在“怎一个愁字了得”中体味“浓睡不消残酒”的安逸满足。

在幸福的时光里就要好好把握幸福。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你可看到那些华美的诗句?一如绽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艳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又要分辨那花瓣下的刺,不被历史的沧桑、人世的坎坷所刺痛。

(常泽玉 20134848 2013级日语2班)

【简评】

与其说是词作鉴赏,不如说是读词的读后感,又更像是抒发词作中作者情感的抒情散文。

夜过也,东窗未归残灯灭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黑暗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光明之后,突如其来的黑暗。太过依赖了光明,却突然身陷黑暗,这样的反差会有多么让人绝望?

李清照无疑是绝望的。她曾“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她曾天真过,也曾“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地年轻过。我想,在那个无畏年龄中的李清照一定未曾想过多年后的她会坐在窗前与一壶浊酒相伴,哀叹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到底是如何地孤苦、哀痛,会让她在开篇就如此突兀地以七组叠词而起?

在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后,金石书画全部散失后,她究竟还在“寻觅”着些什么?看到了归乡的雁,记起了离世的赵明诚,或许希望它们寄去自己的思念,告之自己的心酸?可惜自知锦书难托,于是又添一句“却是旧时相识”,“却是”二字中该包含了多少血泪?过去故乡看雁,爱人在旁,如今飘零异乡,伶仃一人。

她曾写过“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这样害怕分离和孤独的女人,却如今要独自“守着窗儿”,自问该如何挨到天黑。看惯了她活泼、明快的生活,突来这一问,几乎叫人心碎。她寻觅无主,心神残凄,加之深秋风寒,淡酒难御,望雁过而怀旧事,见残菊更起新愁。如此哀愁太过深痛,才让她无法压抑而说出口,“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一篇悲秋赋,却也是李清照的“悲己”,哀园、思乡、念夫,这多重情感确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想她是绝望的,可是,想起她那句“寻寻觅觅”,我却又觉得她应在黑暗中盼望着一丝光明,也许是天不老、情难绝的情思,她仍信仰在风雨飘摇中可寻觅其立足之地。纵心中有千千结,在东窗未白之时,应留残灯不灭!

(张黎 20124985 2012级公共管理1班)

【简评】

此篇短小,不似论词,仅以几个片段来写李清照的愁怨,写得感人,文采颇佳,可见作者的写作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