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研究

《落花风雨更伤春》宋词鉴赏

落花风雨更伤春

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

名句的诞生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栏久​‍‌‍​‍‌‍‌‍​‍​‍‌‍​‍‌‍​‍​‍‌‍​‍‌​‍​‍​‍‌‍​‍​‍​‍‌‍‌‍‌‍‌‍​‍‌‍​‍​​‍​‍​‍​‍​‍​‍​‍‌‍​‍‌‍​‍‌‍‌‍‌‍​。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

杳杳1神京2,盈盈仙子,别来锦字3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柳永·曲玉管

完全读懂名句

1﹒杳杳:深冥貌。2﹒神京:汴京,即北宋首都。今河南开封。3﹒锦字:此指女子的书信。

山头白云飞起,江边太阳从水面慢慢沉落,满眼江烟缈缈,静倚栏杆已有一段时间。伫立远望关塞江河,一片萧条衰瑟的凄清秋气,怎忍心看下去?

自在遥远的京城,与那位美如天仙的女子分别后,已经很久未在书信里和她相会。鸿雁失去伴侣,轻轻飞到水边沙洲上,静静沉思。

暗自回想当初,有多少幽静和欢闹的相会,谁知聚散难以顺从人的期待,转瞬间已成云雨愁恨。为了追逐宦游,才阻碍与她在一起。每当登山临水,想起我一生的际遇,有如一场黯然销魂的感伤,长久使我无法言语,只得安静地走下楼来。

名句的故事

《曲玉管》为柳永羁旅宦游时所作。上片写词人登高怀远,面对当前山河景色,思念远在京城的情人,没有书信作为相思凭据,只能孤独地想念对方;下片追忆昔日在京城的欢聚岁月,不论周遭热闹或宁静,只要两人一起就是美好,原本还陶醉于当初的欢愉点滴,顿时有感而发,突然体悟“情”乃其痛苦之根源,正因他无法预料人间聚散,所以,如云雨般的愁恨,才会趁他寂寞时,出来扰乱人心。

最后,词人远眺山水,将问题回归自己,过去想借由宦途,好一展平生大志,如今好不容易身在仕宦,却是必须离开繁华京城、别离爱人,来到遥远一方,这样又岂真能完成所立志向?显然飘泊异乡的柳永,不敢对未来抱有多大愿景。

从《曲玉管》所言“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可知柳永思念的美丽仙子,是指远在首都开封的歌妓;古人向来习惯以“仙子”借代妓女或女道士,在柳永的词作中,也从不避讳他对歌妓的真心关怀,当时一般士大夫出入秦楼楚馆,纯为消遣娱乐,把歌妓视为玩物、或是酒席陪衬的角色,身份甚为低微;但出自民间的柳永,却愿意倾听她们的遭遇心声,并投注感情,换取对方的交心,即使远调外地,离开女子所在的京城,他依旧缅怀过去,写下这阕充满旅人思情的《曲玉管》。

历久弥新说名句

柳永《曲玉管》中“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写出人生聚散无常,世事难料,一旦遭遇分别离散,满腔愁恨,往往如云雨般侵袭人心。其中“聚散难期”、“雨恨云愁”,时被引用在面对别离或思念的愁苦情绪。

现代文学作家张爱玲,在其小说《半生缘》描述一对相爱男女,因遭受外在人为的阻挠,以及命运曲折的摆弄下,错失了彼此的音讯,无奈地各自走入不甚满意的婚姻;事隔十多年,两人在过去共同好友家意外重逢,回想那段前尘旧情,依然有着揪心刺痛,也明白今生注定早已错过了。最末,小说中的女子说道:“我们回不去了。”男子知道她说的是真话,但还是感到一股莫名的震动,离开之前,他心中想着:“今天从这里走出去,却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一样。”

人生聚散的难以预期,即如张爱玲《半生缘》情节一样,男女主人翁在阔别漫长的十多年后,面对曾经深深爱过的人,也只能任由“雨恨云愁”的泪水翻飞,完全无力抵抗造化对他们此生残酷的捉弄。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名句的诞生

高咏楚辞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1凝笔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2

——陈与义·临江仙

完全读懂名句

1﹒戎葵:即蜀葵,通常在夏日开花。2﹒湘中:指屈原死处。试浇二句写酹酒江水,凭吊屈原。

高声歌咏楚辞,庆祝端午佳节,流徙天涯只觉时节过得匆匆。石榴花比不上舞女的裙裳鲜红。没有人能理解我此刻的心情,歌罢楚辞只觉满帘扑风。

如今,万事虽集于一身,但却老病伤神。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试着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希望江水能带着它流到湘江去。

词人背景小常识

陈与义(公元1090—1139年),字去非,号简斋。他早期推崇苏轼、黄庭坚及陈师道的文风及写作方式,后期因经历、体会了“靖康之耻”,转而学习曾经历过“安史之乱”、与他有类似经历的杜甫。总体来说,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感时伤事,是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元代文学家方回曾将陈与义与黄庭坚、陈师道合推为“江西派”的“三宗”。所谓“江西派”是人们称呼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文人所组成的一个社团。“江西派”的文人认为作诗为文应该“无一字无来处”,因此提倡所谓“点石成金”法,也就是指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让自己的诗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以及“夺胎换骨”。

但其实陈与义并不是江西人,并且他的写作方式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也有所区隔。他虽喜欢苏轼的风格,但却不以追效苏、黄为满足,而是认为应要通过他们,上溯到杜甫。他曾说过:“要必识苏、黄之所不为,然后可以涉老杜之涯涘​‍‌‍​‍‌‍‌‍​‍​‍‌‍​‍‌‍​‍​‍‌‍​‍‌​‍​‍​‍‌‍​‍​‍​‍‌‍‌‍‌‍‌‍​‍‌‍​‍​​‍​‍​‍​‍​‍​‍​‍‌‍​‍‌‍​‍‌‍‌‍‌‍​。”意思便是要看到苏、黄不及杜甫的地方,才能学到杜甫的真谛。他也常常提及作诗的两个要点:一是“忌俗”,一是“不可有意于用事”,此外,他更注重意境,也擅长白描的写作方式,因此实在不应该列入“江西诗派”。

名句的故事

这首《临江仙》是陈与义在高宗绍兴五年或六年避居青墩镇僧舍时的某个端午节所作,写作时的年纪约是46、47岁。由于当时金兵攻入汴京,宗室南迁,他在逃亡之际又恰逢端午,因此便填了此词凭吊屈原,也借以抒发个人胸臆,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思。

词人在作品中以“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来表达一种“马齿徒长”但却“物是人非”的感慨。其实中国自古有以“酒杯深浅”论交情的说法,也就是看杯中酒的多寡来衡量感情的深浅以及对方的“诚意”度,并且还发明了一种测试“酒杯深浅”的办法,以在最恰当的时机为对方斟酒。

曾有人就中国古代留存下来的“竹林七贤”图,研究出古人在测试“酒杯深浅”时,是在酒杯之中做文章。因为在此幅图中,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酒杯里装有一只木雕小鸭子,在古时,人们称这种木雕小鸭子为“浮”,宴饮时若想知道对方究竟饮了多少酒,便可直接看酒杯中小鸭子浮沉的程度。小鸭子若沉潜下去,则表示饮酒者相当尽兴,若小鸭子一直浮在酒杯上,便表示饮酒者只是虚应一应故事。

饮酒能饮至让酒杯都符合“物理学”原理的办法,想必也只有中国古代这些好风雅的名士们才想得出来了。

历久弥新说名句

陈与义的这阕《临江仙》不仅缅怀屈原,更在其中融入自己的人生感受,无怪元好问在感同身受之余,也激起他的共鸣,称赞陈与义的词不仅像诗歌一样“隽永有味”,并也具有“不传之妙”、“愈嚼而味愈出”,确实是读出了其中滋味。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午节”。其实早在周朝,民间便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总要打扫庭院,挂艾草、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以袪除不洁之物。不过到了今天,一提起“端午节”,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中国伟大的政治家与文学家——屈原。

屈原是一个正直的忠贞爱国之士,一生忧国忧民,但却屡遭奸佞猜忌、陷害,终不见用于君王,以致最后,他宁可自沉于江中,也不愿继续在那“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世间苟活。如此破釜沉舟的忠烈情怀,自然引起许多文人的共鸣,因此自古以来歌颂屈原的诗篇可说是数不胜数,例如汤显祖的《午日处州禁竞渡》、钱琦的《台湾竹枝词》、梅尧臣的《五月五日》等,都是其中的名篇。

有趣的是,2004年,韩国政府文化财厅决定将“江陵端午祭”推向世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2005年度“人类口传和无形文化遗产”。虽说韩国与中国自古渊源颇深,但相信听到这个消息后,没有多少中国人会愿意将这个原属中国且纪念意义深刻的节日拱手让人的。

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名句的诞生

一向1年光有限身,等闲2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晏殊·浣溪沙

完全读懂名句

1﹒一向:即一时片刻之意。2﹒等闲:平常。

时间转眼即逝,人身生命有所限制,寻常的离别也容易使人怅惘神伤,在筵席宴会上无须谦辞,只需畅怀开饮。

入目眼中尽是山河辽阔,徒使人怀念起远方,一地落花,凄凄风雨,更添对春日将逝的情伤,与其这般伤心不舍,还不如多加怜惜眼前的人儿吧。

名句的故事

据北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中写道:“晏元献虽早富贵,而奉养极约。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燕饮。”由此可知晏殊为官,虽致力勤俭节约,唯独喜好与友人于酒席中,相与吟诗写词为乐,此阕《浣溪沙》即是主人翁在歌舞酒筵上的切身感触。上片写离别伤感,词人接连饮酒,好让自己沉醉于酒酣声靡,下片则写放眼远望,看见山河辽阔,不禁兴起风雨飘零的伤感,体会凡事皆无法长久,唯有把握眼前所见,才是最为实际。

晏殊对喜爱的字句,时常表现爱不释手,甚至全句挪到其他词中重复使用,如在《木兰花》下片之“不如怜取眼前人,免更劳魂兼役梦”,大意是不如怜惜眼前的人,以免错过再来魂牵梦系、劳役心神,也已于事无补,其中“不如怜取眼前人”与《浣溪沙》完全一样;也许晏殊身边,总有发生人事一瞬间面目全非的遗憾,让他体悟必须珍惜当下时光。

近代词曲评论家吴梅著有《词学通论》,书中不但大力推崇晏殊为北宋词家第一人,更直指《浣溪沙》中“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二句,比起其另一阕《浣溪沙》之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更胜过十倍,认为是人们境界浅陋,才不解此词之绝妙,可见这位评论家对晏殊以及此阕《浣溪沙》的偏好钟爱。

历久弥新说名句

晏殊如此偏爱“不如怜取眼前人”,有一段来由典故。唐代文人元稹写过一篇颇具盛名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故事中的男女主角为张生与崔莺莺。张生在因缘际会下,见到艳丽动人、文笔又好的崔莺莺,一开始即为崔莺莺的才貌所神魂颠倒,但经过短暂的缠绵热恋,张生发现自己根本不愿与崔莺莺长相厮守,他以赴京赶考为由离开。

一年过后,两人各自婚嫁,当张生再回到崔莺莺住处时,他以外兄身份求见昔日情人,但崔莺莺已不想见他,写诗谢绝张生,诗云:“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大意是:当时如此亲近,都可以抛弃了我,现在又有什么好说?还是将旧时曾对我的情意,好好怜惜正在你眼前的人吧。也就是说,崔莺莺对于背弃她的前情人,展现宽容气度,并劝其专心对待妻子。

晏殊也许对《莺莺传》中女主角的遭遇有所感触,故在两篇词作里,皆引崔莺莺回绝张生诗句,并改写成“不如怜取眼前人”,强调徒然伤感那些消逝过往都是多余,认为人生最真实的莫过于“怜取眼前人”。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名句的诞生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1。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2。平生事3,此时凝睇4,谁会凭栏意?

——王禹偁·点绛唇

完全读懂名句

1﹒佳丽:比喻风景优美的样子。2﹒行如缀:鸟禽飞行排行如列、连缀在一起。3﹒平生事:平素追求的功名事业。4﹒凝睇:凝眸远望。

即使有发人怨恨忧愁的多云阴雨,江南仍旧是个美丽的地方。临水渔村人家少,只有一缕孤烟细细升起。

天际边飞翔的雁群,远远看似连缀一起。人生功名事,在此刻凭栏凝眸眺望时,忧愁怎不能如征鸿展翅高飞呢?

词人背景小常识

王禹偁(公元954—1001年),字符之,山东钜野人,是北宋初期的重要文士,他于太宗年间进士及第,初期官任长州知县,后升至右拾遗、知制诰等中央官员,长州位于今日江苏苏州市,这首《点绛唇》即应写于这个时期​‍‌‍​‍‌‍‌‍​‍​‍‌‍​‍‌‍​‍​‍‌‍​‍‌​‍​‍​‍‌‍​‍​‍​‍‌‍‌‍‌‍‌‍​‍‌‍​‍​​‍​‍​‍​‍​‍​‍​‍‌‍​‍‌‍​‍‌‍‌‍‌‍​。王禹偁于担任长州知县时与隔壁吴县知县罗处约交善,两人不时相约写诗、作词与咏赋,民间也多传诵流行。当王禹偁高升中央官后,他担任重要的言谏官员,每当遇事他都仗义执言,时常议论当时政治、批评朝廷人物,因此得罪了不少高阶官员。

王禹偁一辈子在政治上的起伏甚大,他不仅是北宋初期重要的官员,也是文坛上第一位较有成就的诗人与散文家。他企图摆脱五代以来堆砌艳丽辞藻的风气,文学上他于《赠朱严》诗云:“谁怜所好还同我,韩柳文章李杜诗。”即文章要学韩柳散文朴素古质,写诗则要像李白、杜甫般广博厚积。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因此王禹偁想挽回宋初以来浮靡的文风,是奠基宋代重古文、朴质的重要人物,《点绛唇》是他硕果仅存的一首词。

名句的故事

王禹偁所写《点绛唇》,词中借景抒情,呈现出他壮年时代企图扩展功名的抱负、理想,词风清新质朴,可见他对改变五代词风所作的努力。一开头言“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似仍脱离不了晚唐五代之艳体词,但后头言“水村渔市”、“天际征鸿”、“平生事”已渐扭转文气,转向清新言志之姿态。王禹偁善用拟人法,将雨云带入个人情绪,为整阕词带来新奇、婉约气息,最后则言平生鸿鹄之志,是与五代词风最大的区别。南齐谢朓《入朝曲》曾言:“江南佳丽地,金陵皇帝州。”将东晋南朝以来皆都建康,拿来比拟为皇帝州,王禹偁此处“江南依旧称佳丽”即是取其典故,用以代称江南风景秀丽美貌。

江南风景之美是不可言喻的,最有名的例子是隋炀帝,他开凿运河的动机多为了游乐,却耗使众多民力,其中以通济渠、邗沟两段风景最为优美,沿河筑有御道,并栽种有随风飘扬的柳树。隋炀帝也多次游历江都,带着六宫粉黛与大批随侍,即使在隋末群雄起兵时,他仍在江南游玩不想北归,甚至起了移都南方的心思,只是最后被手下叛兵杀死,结束这一段荒唐岁月。然而江南的美并不因为战争而染上血水污渍,唐末韦庄于《菩萨蛮》赞叹道:“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道尽江南美好的景致,游人只要来过江南就不想回去,想在江南住到老,因为春水碧如天,也可于雕栏画船里听雨声入睡。

历久弥新说名句

提到江南最让人容易联想到的,就是明朝的“江南四大才子”,这四人以唐寅为首,再加上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一说为周文宾)三人,他们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吴门四才子”。唐寅就是唐伯虎,他曾自己刻了一颗“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至今坊间仍有许多小说、戏剧撰述他的风流事迹,如《唐伯虎点秋香》;剧中,唐伯虎风流倜傥、妻妾成群,然而历史上的唐寅并非如此,他从小天资聪颖、熟读经书,善诗词曲赋,也喜欢绘画。他也曾任官,却因涉嫌弊案被贬谪,傲世不羁的他耻不就官,就此放弃了官宦生涯。中年时,唐寅展开千里壮游,足迹踏遍江南地方,以卖画维生,生活仅过得去,但他特工仕女图,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是后世画家甚为推崇的佳作。唐寅坎坷、贫困的一生,是典型中国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壮志不酬之属,岂如小说戏剧塑造出来的贵公子般放浪不羁,流窜于女人花当中?

江南是骚人墨客最爱驻足的地方,培育了文学灵感、孕育了许多文学极品,她的美也常被过路文人惊叹、收纳至诗词小说里,郑愁予著名的新诗《错误》,即是以江南为舞台展开。“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如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历史上有多少枭雄好汉、文人骚客曾往复于江南这块美丽的地方?自是不计胜数。他们皆打江南走过,却都不是归人,只是过客。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名句的诞生

水是眼波横1,山是眉峰聚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3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4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王观·卜算子

完全读懂名句

1﹒眼波横:词人在此以水波譬喻女子的瞳眸流动似水,波光粼粼脉脉含情。2﹒眉峰聚:古人常以山峰比喻女子的眉毛抟聚匀净。3﹒盈盈:象征美好貌,此处亦引申为含情脉脉貌。4﹒君:指鲍浩然,王观以此词赠别友人鲍浩然。

清澈江水宛似女子眼眸中流动之水波,团簇的山峦宛若她额前轻蹙之眉峰。若问官人何处去?当然是眉眼脉脉含情的佳人所在处。

我才刚刚送春归去,如今又送你离开。你若去到南方赶上春,一定要和春团聚。

词人背景小常识

王观(生卒年不详),字通叟,江苏如皋人,于北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及第,曾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翰林学士等职。吴曾于《能改斋漫录》记载王观担任翰林学士时曾奉诏写《清平乐》,描写宫廷生活之种种,高太后认为其文亵渎了神宗,因而被解职。罢职之后,王观于是自号逐客。王观的词多学柳永,作品风趣近人,时有奇想,王灼于《碧鸡漫志》评王观词为“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卜算子》即是新鲜俏皮、毫不落俗套的代表作。

名句的故事

王观《卜算子》是首看似平易近人、实则韵味深沉的一阕送别词,尤其是开头名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处处充满着双关义涵。王观以山水为景,白描入情,乍看是比拟江南秀丽山水,但其中又余味犹存、耐人寻味,仿佛远方伫立着一位痴心等待良人归来的妇人,眼波流转、眉头轻颦。因此下文点出“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即是佳人所在处。词中第一部分抒情写人;下文则是书写到季节,暮春时节春归去,友人也归返上路,呼吁对方要惜春,此处的“春”也是双关语,除单指季节之外,也引申有要人珍惜生命中宝贵的事物、时光。

经由王观的这阕词,我们可以想象其友人鲍浩然是于暮春时节启程,浙东地方有位佳人望穿秋水等候他的归返,这位佳人的身份在此我们并无法确定,可能是鲍浩然的妻妾或爱人。无论如何这种与亲人离别,原只是当时文人宦游中的经常事,但经由王观巧妙的笔墨撰写,我们看到了一位凭门等候良人的妇女,以及归心似箭的游人,借由眼波横、眉峰聚之譬喻,成就了这篇毫不落俗套的名句。王观于《卜算子》中通篇以平易近人的事物为喻且予以转化,比喻新颖、文意含蓄又富涵深义。《唐宋词鉴赏集》即评:“这首小词正是用它所表现的真挚感情打动读者的心弦的。”也是王观现存16首词中最著名的一首。

历久弥新说名句

王观于《卜算子》中采取女性之眉眼为喻,并非独创,这种文学写法可追溯至汉代​‍‌‍​‍‌‍‌‍​‍​‍‌‍​‍‌‍​‍​‍‌‍​‍‌​‍​‍​‍‌‍​‍​‍​‍‌‍‌‍‌‍‌‍​‍‌‍​‍​​‍​‍​‍​‍​‍​‍​‍‌‍​‍‌‍​‍‌‍‌‍‌‍​。汉人刘歆于《西京杂记》中曾记载当时才女卓文君,“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形容文君体态之美。汉代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佳话,是典型的才子佳人之故事。卓文君认识司马相如时是一位年轻守寡的少妇,当时司马相如还只是个落魄的穷文才,司马相如写下著名的《凤求凰》,让卓文君完全无法抵抗,但碍于富豪卓父的反对,两人只好私奔,在街上卖酒为生。后来还是因为卓父认为太过丢脸才给予经济救助,司马相如因而得以专心读书,后来进入到朝廷殿堂担任要职。

稍后的宋代文人仇远,撷取王观“眼波横、眉峰聚”的写法,他于《薄幸》写道:“眼波横秀。乍睡起、茸窗倦绣。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描述一位失宠的女性乍醒慵懒的模样,握着凌乱的发丝,眼波水光流转,凭栏远望,想着那位薄情郎。仇远或许对于王观词相当倾心,他于《合欢带》也写道:“酒力难禁花易软,聚眉峰、点点清愁。”描述一段男女的风流情事,由生涩、欲语还休到携手同归、合欢嗔娇。仇远将王观“眉峰聚”的倒装句改写为“聚眉峰”,王观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正面似言山水之秀丽,背后也朦胧突出女性身影,仇远则更进一步,直接以“眼波横”、“聚眉峰”呈现女性娇弱的气质。

类似“眼波横、眉峰聚”的说法,也可改为“眉如远山”、“眼如秋水”等成语,同样不失其韵味。早年李敖撷取这种以女性眉眼的比喻方式,为民歌《忘了我是谁》撰词:“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了之后心里跳,忘了我是谁。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的时候心里跳,看过以后眼泪垂。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不看你也爱上你,忘了我是谁。”听了这首歌,是否也会让人惊讶李敖年少时也有这份痴迷与柔情呢?

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

名句的诞生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地1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2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3。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辛弃疾·念奴娇

完全读懂名句

1﹒地:无端。2﹒陌:街道。3﹒纤纤月:这里指美人的脚,借代为美人。

野外棠梨花纷纷凋零,时序匆匆过了清明。东风无端欺扰远客的美梦,枕上心怯难眠,寒气侵透了云母屏风。在弯曲的河岸分手,举杯凄凉,将马儿系在垂杨柳边,难忘当年此地曾经离别的景象。而今楼阁已空,人去无影,只有飞燕能诉说旧日游踪。

听说,在那繁华街道的东头,行人常常看见她站在帘子后面眺望,盼着我回来。别离的旧恨,像春江般绵延无尽,怎知重逢在即,新的哀愁又像千叠云山压在我心头。料想今后,筵席前重逢相见,她会像镜中花难以折攀。她也该吃惊地问我:近来有多少白发增添?

名句的故事

大约是淳熙五年的春天,辛弃疾从江西奉召到杭州任大理寺少卿。船只东行,途经东流(今安徽省东至县),便想起自己在此地的一段缠绵往事。自淳熙二年,辛弃疾再次奉召入朝为官,但随即被调任至江西镇压茶商军。自南宋以来,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官占民田,巧取豪夺,已成合法化。土地兼并愈烈,贫富差距就愈严重,再加上繁苛的税敛剥削,人民已经被逼得走投无路了,所以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后来在湖北,有四百多名茶贩在赖文政的率领下起义,一路上得到不少贫苦人民的支持,声势十分浩大;辛弃疾便受诏平此民乱。经过他周详的规划,最后逼得茶贩们走投无路,于是接受辛弃疾的招降。辛弃疾一时觉得除恶务尽,后来便杀了带头的赖文政。但是事后辛弃疾的心里是痛苦的,他知道所谓的盗贼,其实都是不堪政府残酷压迫的无辜百姓,为了生活,只好铤而走险。下令杀害赖文政,可以说是辛弃疾一生中的一大污点。

接下来几年,辛弃疾不断地被调任,短短三年的时间就遭调任达四次之多,受任在当地颁布的各项措施、重要工程才初有起色,又要离开了。后来在淳熙五年从江西调至杭州,在此清明初过、海棠花谢的时节,想起错杀赖文政的悔恨,以及自己的三年四任,在朝中自是有人从中作梗,连带忆起一段令人遗憾的缠绵往事,辛弃疾感到无比的悲伤和孤独无依的凄凉,于是便写下了这阕词。

词中写的是辛弃疾对以往一位相识爱人的思念及不能相聚首的哀伤,其中也寓含了自己的身世之感。从词中名句“旧恨”不断、“新恨”千叠,就能感受到强烈的愁恨。辛弃疾在另一阕名作《水龙吟》中也写道:“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自古以来英雄豪杰,身旁都常有一位欣赏、了解自己的红颜知己,而辛弃疾又有谁能来帮他拭去英雄热泪?说的便是这种深刻的哀伤。

历久弥新说名句

三国时代的女诗人蔡琰(yǎn),也是东汉末年著名学者蔡邕之女​‍‌‍​‍‌‍‌‍​‍​‍‌‍​‍‌‍​‍​‍‌‍​‍‌​‍​‍​‍‌‍​‍​‍​‍‌‍‌‍‌‍‌‍​‍‌‍​‍​​‍​‍​‍​‍​‍​‍​‍‌‍​‍‌‍​‍‌‍‌‍‌‍​。蔡琰自幼便受到很好的教育,《后汉书》上说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蔡琰一生颠沛流离不断,命运之坎坷,非一般人所能体会。后来她将自己的悲愤记录下来,写成名传千古的五言悲愤诗。她最初嫁给河东人卫仲道,可惜卫仲道很早就去世了,两人也没有孩子。董卓之乱时,蔡琰被胡骑掳走,从此流落匈奴达12年之久,后来跟当地胡人结婚,生有两个小孩;但其实蔡琰无时不想着要回到中原故乡。

蔡琰返乡后,再嫁给董祀,并期望自己能竭尽心力,做好本分,但是因为已经过惯了流离失所的生活,自觉鄙贱,恐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将被弃,回到流离颠沛的生活。最后,她对自己的一生下了这样的结论:“人生几何时,忧怀终年岁。”坎坷的一生,几乎全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亲情、爱情、友情的生死离舍,全都经历过;她的一生浑然就是个莫大的愁恨。

而和辛词同样是描写与所爱之人离别之情的,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有诗《是的,我幸福过》:“是的,我幸福过;是的,我享受过了;/我陶醉于平静的喜悦,激动的热情……/但飞速的欢乐的日子哪里去了?/如此匆匆消逝了梦景,欢情的美色已经枯凋,/在我四周,又落下无聊底沉郁暗影!”这是诗人和E﹒巴库妮娜相遇后,在日记上写下的。诗中描写作者自己遇见那女子的喜乐之情与离别之后的孤单寂寞,明显地表露自己的情感;和辛词中与美人别离的旧恨,手法的含蓄完全不同,但都是名作,可以参看。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名句的诞生

何处望神州1?满眼风光北固楼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3。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4,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5

——辛弃疾·南乡子

完全读懂名句

1﹒神州:本指全中国,这里特别指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区。2﹒北固楼:亦名北固亭。在镇江东北长江南岸的北固山上,为东晋时蔡谟所建,是镇江著名的游览胜地。3﹒悠悠:眇远无尽的样子。4﹒兜:头盔,代指士兵。这句是说孙权很年轻就率兵打仗。5﹒生子当如孙仲谋:此为曹操赞扬孙权的话。

什么地方能让我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京口的北固楼,足以把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在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曾经发生过多少兴亡事件,这一切,都将随着无穷无尽的长江水滚滚流逝了。

年轻的孙权统帅百万雄师,独据东南半壁江山,征战不已,造成三分天下局势。天下英雄谁能与他匹敌?只有曹操和刘备罢了。就连曹操在与吴军对峙时也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名句的故事

南宋庆元六年,也就是公元1200年的8月,当时的左丞相京镗去世;同年11月,宁宗韩皇后亦过世,这使得朝廷位高权重的韩侂胄失去一个得力的爪牙,又失去靠山。这时,有人劝韩侂胄立盖世功名来巩固地位,他觉得有理;又在不久之后,从北方传来金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消息。韩侂胄认为此时正是收复中原的绝佳机会。北伐需要人才、需要主战派人士的支持。他想到赫赫有名、德高望重的辛弃疾,于是决定重新起用。

过没多久,辛弃疾就收到朝廷的诏书,而这时他已经是个64岁的老人了。虽然他觉得这次的任命事有蹊跷,但一想到又有机会能报效朝廷,便义无反顾地接受诏命。

终于,辛弃疾受任到了镇江。镇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此次北伐的重要据点。一天,辛弃疾和姜夔等人带着酒到北固亭游览。登楼远眺,只见群山奔放,长江浩荡,气象万千。辛弃疾心有所感,便填了一阕怀古词,之后姜夔也次韵了一阕,但是由于体会不同,才情也有异,气魄自然大不如辛词。后来辛弃疾意犹未尽,又赋了一阕《南乡子》,也就是这阕词。词中抒发了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举目远望,中原故土何在?而北固楼上的风光,也只能引起他千古兴亡之感。

此词触景生情,自问自答,生动活泼。在语言上引用了《世说新语》中王道所说“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里头的意思,名句中则化用了杜诗《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句子。正如清人刘熙载所说的:“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廋语是指隐语,即指辛弃疾总是能巧妙地化用古人讲的话或创作的句子,不但更加突显了原作的好处,也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原意和特色;而这也是辛词受后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久弥新说名句

说到长江和中国文学的关系,在先秦时代,长江流域的代表文学便是《楚辞》,黄河流域则是《诗》,看起来两者似乎有相对等的关系,其实不然。看看五经之中,《诗》就占了一经,就可以知道《诗》的地位了。然而随着政治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文人的游冶地也跟着南移,长江流域的人文素养与教育程度于是提高了​‍‌‍​‍‌‍‌‍​‍​‍‌‍​‍‌‍​‍​‍‌‍​‍‌​‍​‍​‍‌‍​‍​‍​‍‌‍‌‍‌‍‌‍​‍‌‍​‍​​‍​‍​‍​‍​‍​‍​‍‌‍​‍‌‍​‍‌‍‌‍‌‍​。在唐代,一样是感叹光阴流逝,诗仙李白的名作《将进酒》以黄河为描写对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诗圣杜甫在《登高》中则写出长江的不尽悠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黄河长江在文学上的地位至此似乎是打平了。

到了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以故乡眉州有长江流经而自豪,他说:“我家江水初发源。”(《游金山寺》)其中的江水指的便是长江。就在此时,大量脍炙人口的“记”兴起,如《岳阳楼记》、《沧浪亭记》、《黄州快哉亭记》等等。仔细一瞧,那些记中的建筑,不都是在长江边上吗?记中浩浩汤汤、汹涌澎湃的景象,不都是描写长江的壮丽景观吗?长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这么一步一步地建立了。顺带一提,同时的大理学家朱熹,其学问之渊博自不待言。他是福建人,由此也可以得知当时中国东南地区的开发与教育普及的程度。

再回头看看辛弃疾及名句。身处南宋的辛弃疾是个不折不扣的山东人。山东是属于黄河流域地区,照理来说,辛弃疾对黄河的印象应该是多于长江。但在宋朝不断地割地赔款,对外族称臣、称侄的情况下,长江各处成了宋朝重要的军事要地。而终于有机会站到当时军事的第一线的辛弃疾,面对着滚滚长江,心中自是无限感慨,于是他便借着眼前的景色,熔化前人的诗句及感怀,发而为历久弥新的句子。如今,南宋过去了,辛弃疾也过去了,但辛弃疾的词留下来了、长江也还在,默默地看着几千年来的人事兴衰,依旧不尽地向前奔流。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名句的诞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欲回舟,误入藕花1深处。争渡2,争渡,惊起一滩鸥鹭3

——李清照·如梦令

完全读懂名句

1﹒藕花:芙蕖、荷花。2﹒争渡:形容欲夺路而归的样子。3﹒鸥鹭:海鸥与鹭鸶。

我时常回忆着过去在溪亭边欣赏落日,啜饮着小酒、沉醉得连回家的路都记不得了。等我玩得尽兴想要划舟回去,却不小心误入荷花密丛中。欲从中划出去、划出去,却扰得湖中一群海鸥、鹭鸶惊慌拍翅飞起。

名句的故事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一阕词,抒写李清照少女时期的风流事迹,记载她醉酒贪玩的顽皮情事,不知是真的醉酒抑或是兀自陶醉,让她高兴忘归,误入莲藕池塘。不期而来的际遇,她不吃惊、不害怕,反而漾起玩心,兴致勃勃地欣赏因为她的举动而带给池塘鸟禽们的一阵慌乱。整首词笔调轻松、活泼,动感流畅自然、趣味盎然,仿佛是于眼帘前上演的一出小戏,天真烂漫的小姑娘跃然纸上,让人读之不禁会心一笑、流连忘返。

待字闺中的李清照不仅独自一人出游、尽兴而归,且于公开场合中小酌品酒,以当时人眼光视之已是特立独行,但她不以为忤,恬适快然将之载于诗词当中。较之当时其他拘礼的妇女同胞而言,其“正常”的规范是:“妇女婢妾无故不得出中门,只令铃下小童通传内外。”这项执礼规矩是由鼎鼎大名的司马光所下,要求自家的僮仆若无紧急修咠之务,不得进入内院,且院内女眷不得任意外出露脸,即便要通传奴仆,也仅能以铃声为递;后世的书香世家所相继承衍,且越往后发展越为狭隘。所幸李家并不坚守这种无谓的礼教,因而李清照得以如男孩子般恣意外出游玩,保有赤子之心、翱翔天地,也保留下中国文坛里闪烁的一颗星。

李清照的特殊行径,尚有喝酒一事。古今文人皆饮酒自乐以为世俗之美谈,然而女子于公开场合中畅饮则为一般世俗所拒,只有特殊行业的歌妓酒女,或特殊节日的闺妇才能品酒。即便同样以女性词闻名的朱淑真,写到酒仍不脱女性贤淑温良之姿,要求少饮、清饮。然而在李清照词中,书写到关于“酒”课题的词句不亚于男性文人,甚至出现《如梦令》中“沉醉不知归路”的特殊行径,此举在宋代可谓是惊世骇俗。也因为如此后世评论家认为李清照词并非只限于“婉约”风,其实也夹有“丈夫气”,有时豪迈、悲慨也夹于柔婉之中。

历久弥新说名句

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我们看到一个小女儿栩栩如生的顽皮情事,捉弄那一群原本在一旁优游自得的海鸥白鹭,仿佛也勾引起儿时的童玩记趣。历史上除了那些从小励志、聪明的童年故事外,我们似乎很难找到古人儿时的调皮事迹,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或许就是沈复于《浮生六记》中所写之《儿时记趣》一文,以赤子之心观看自然万物,明察秋毫的观察与想象,让他得到与众不同的收获。看他如何抓蚊子放在蚊帐中,用烟熏之,让这些蚊子仿佛故事中登上青云的白鹤般。又或者常在土墙边,观看昆虫杂斗,正在兴头上不巧逢遇庞然大物,拔山倒树的癞虾蟆,居然一吐舌就将两只虫给吃掉了,沉复回过神后一气之下,“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种童稚举动,是否也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有着雷同的心思?

现代作家冰心,在一次观看儿童剧场表演后,写下短篇的观后感,其中就曾回忆:“记得我自己小的时候,为着看蚂蚁搬家,就会津津有味地蹲上半天,看两个交叉来往的队伍,它们匆匆地用触须对碰一下,又匆匆地各走各的路。那时我觉得,可惜自己听不见也不懂得它们的言语,否则一定会知道许多关于它们搬家的有趣事情,当我把它们‘拟人化’了以后,我脚边的石块和花草,忽然都变得高大起来,蚂蚁社会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异样地美丽而鲜明。”这种想象是饶富趣味的,只有童仆赤子、未受现实洗礼的孩童才能如此看待世界,对一切事物感到不可思议与奇特。冰心就指出:“少年儿童是最富于幻想而又充满了好奇心的,他们最喜欢观察细小的生物,看它们的生活动态,替它们做种种的心理活动,在观察和幻想中得到了无穷的乐趣。”正因为如此孩子能比大人用更灵澈的瞳眼观察世界,才更能察看到上天赐予人类丰富的宝藏。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名句的诞生

萧条庭院,有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1诗成,扶头酒2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李清照·念奴娇

完全读懂名句

1﹒险韵:以冷僻、生疏难押之字来作韵脚,来显其诗词技巧熟练、巧妙。2﹒扶头酒:酒性强烈、使人易醉头晕,须扶头,因而得名。

寂寥凋零的庭园,又逢斜风细雨摧残,只能关闭一道道朱门。明明该是花柳娇媚接近寒食节的暖春,斜风细雨却增添我许多烦忧。仅能聊赖写着艰涩诗文与喝酒来浇愁,岂知酒醒后又别是一番愁苦滋味。因为飞雁都已过尽了,而我心事万千却难以传递。

闺楼上,一连几日春寒冷凛,垂下帘幕将四面遮蔽,白玉栏杆也懒得凭倚。新梦醒来,只觉熏香消尽,被里透入寒气,不叫愁闷的人懒卧不起。早晨,清凉露水流动,梧桐刚抽出新芽嫩叶,多少逼引出游春乐趣。日头高高升起,烟雾消散,还要看今日天气是否晴丽。

名句的故事

《念奴娇》是李清照闺情词代表作之一,书写其思念丈夫与闺中孤寂的生活,词写于近寒食节前夕,每逢佳节倍思亲,深闺寂寞的词人于是更加思念起夫婿来。寒食节是古代重要节日之一,一般是在每年冬至后的105或106天左右,寒食节过后一两天即是清明节,所以过去传统大都将两个节日一起过。

《念奴娇》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由景入情,首三句“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描述庭园萧条之景;次之“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从天候带出心情郁闷与排遣管道;最后“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终于道出之所以抑郁烦闷的原因。李清照在赵明诚中年出任官宦之后,夫妻俩聚少离多,初时是因赵明诚任地方官生活不定,每隔三年左右即会调任,携家带眷并不那么方便,再加上两人喜欢收集古玩、古籍,不利于搬迁,因此多是赵明诚独自赴任。后期则是因为政局不安,金人南下后,夫妻俩也来不及收拾家当就匆促南渡江宁,隔年赵明诚就病逝建康,遗留爱妻于茫茫人世间孤零、无依。

历久弥新说名句

李清照言“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这闲滋味是指什么?用《蟾宫曲·春情》这片元曲最能够说明:“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连用了三句“相思”,字字铿锵、动人,让人也领受了这一片难以排遣的缱绻爱恋。曲中也将承受相思苦的多情人儿入木三分的倩影勾勒出来,眼前仿佛出现一抹恍惚飘荡的魂魄,时喜时悲,完全陷入自己世界,只允许对方与自己存在。胡适于《生查子》也道:“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胡适清楚道尽相思如何折磨人,虽然也想不要相思,以免相思苦,但几番思量后,还是宁可承受这份酸甜苦涩的滋味。李清照的“闲滋味”,是相思也是愁思,更是苦候无果的艰涩,因此只能借酒消愁,独自品饮这一份相思苦酒。

相思苦最难熬的还在于“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当来鸿去雁也无法传达内心思念时,是否只有“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才能让对方知道自己深切的想念?新诗作家余光中于《等你在雨中》言:“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虹焰/在雨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永恒/刹那/刹那/永恒/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永恒。”在诗般的场景下,望穿秋水等候伊人归来,眼前所见似化做对方身影映入眼帘,于是在这段等候的时间里是充满着幸福,刹那即是永恒。也许在等待之际,能有这番见解的人才能更为珍惜这份情缘,更为满足、完全地享受这份爱恋。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名句的诞生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1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2,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欧阳修·木兰花

完全读懂名句

1﹒水阔鱼沉:喻相距遥远,音信隔绝。自古即有鱼腹传书之说。2﹒秋韵:秋天的声音。

分别之后,不知你到底在何方,离我是远还是近?满眼所及,尽是凄凉景象,惹来多少愁闷。你愈走愈远,逐渐连书信都收不到,河水如此远阔,鱼也沉入深水,我该向何处询问你的消息?

夜已深,冷风敲打竹林,传出一片秋声,数不清的叶叶声响,皆是我无限恨意。故意斜着孤枕,想入梦中寻你,谁知梦还没做成,油灯已经燃烬。

名句的故事

《木兰花》主写思妇之情。上片先言女子与丈夫(或情人)离别后的孤单,其眼中所见,正如她的心境一样凄凉不堪,在“渐行渐远渐无书”中,作者重复三次“渐”字,加强由近逐渐拉远的意象,又“水阔”象征距离甚远,“鱼沉”意谓音讯全无,女子因无法获悉对方消息,不知向谁倾诉愁苦。下片描写女子斜卧床上,聆听夜里秋风拍打竹叶的声音,仿佛在为她传达满腔幽恨,想入梦中寻找挂念之人,怎奈孤枕难眠,直到灯灭天亮,仍不能成寐,这也表示女子期盼梦中相会的心愿,终究落空。其中“渐行渐远”一语,原指空间距离愈来愈长,也可借代在精神、情感方面,作为抽象距离的表征。

五代南唐词人李煜,亦是南唐亡国君主,其《清平乐》下片为“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此词并非描写男女离情,而是作者表达离开南唐,对故国强烈的思念之情。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李煜自故都金陵被俘至北宋首都开封,时常盼望有人稍来有关南唐的消息,结果总令其大失所望。他的绵绵离恨,正像春日荒生野草,不管行至多远,依稀随处可见。其中“更行更远”与欧阳修《木兰花》“渐行渐远”虽有一字之别,但皆是指愈走愈远之意,只是李煜在《清平乐》又道出“还生”两字,表明“离恨”从不曾离他须臾,不管身在远近,亡国之恨终将不断生长,永无消褪之日。

欧阳修向来擅用相同一字,填入同一句词,并能谱写出余韵深婉的佳句,如其另一阕《踏莎行》上片写有“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再对照李煜《清平乐》之“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两人词意颇为类同;欧阳修《踏莎行》的离愁,看似随春水愈行愈远,实际却是一直深存词人心中,这又正好与他这阕《木兰花》所言“渐行渐远”一样,都是为了强调距离由近而远、逐步伸长开来。

历久弥新说名句

欧阳修《木兰花》之“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是指相隔渐远,在收不到对方书信之下,音讯犹如鱼儿沉入汪洋深水。“水阔鱼沉”也成为一句与人失去联系、毫无书信的形容语,而“鱼”自古即有代表书信之意​‍‌‍​‍‌‍‌‍​‍​‍‌‍​‍‌‍​‍​‍‌‍​‍‌​‍​‍​‍‌‍​‍​‍​‍‌‍‌‍‌‍‌‍​‍‌‍​‍​​‍​‍​‍​‍​‍​‍​‍‌‍​‍‌‍​‍‌‍‌‍‌‍​。

历来认定最早将“书信”和“鱼”互作连结,首推东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此典故可见晏殊《清平乐》),但若先不论鱼是否有传送信件的意涵,最早将“字条”塞入鱼腹的始祖,可就要从东汉往上再推进三四百年。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时,陈胜、吴广本为穷人家的耕田子弟,被秦军征调去担任戌卒,他们两人为号召其他戌卒加入反秦阵容,即假托鬼神之事,在帛书上写了“陈胜王”三个朱砂红字,偷偷放进鱼腹里,等到其他人要煮鱼,才发现鱼肚子的字条;到了晚上,吴广还到营地附近的神祀,模仿狐狸的声音,高喊着“大楚兴,陈胜王”,借以说服众人,陈胜负有天命,乃是上天派来亡秦的人。最后两人虽未灭秦成功,但由于他们率先揭竿起义,引发全国风起云涌的响应,秦国才得以灭亡。至于“烹鱼得书”一语,也是从陈胜这个时候流传下来,只是陈胜当初写“鱼书”的目的,绝不是为了传送书信,他不过是想故弄玄虚,证明神迹显灵罢了。经过后人创意的衍生,让“鱼”始为双方书信的最重要媒介,“鱼书”也成为传递彼此心意,最珍贵的实质凭借与精神安慰。

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

名句的诞生

羞红颦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旧堤分燕尾,桂棹轻鸥,宝勒1倚残云。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迷津。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逡巡2。题门3惆怅,堕履4牵萦,数幽期难准。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山黛暝5,尘波淡绿无痕。

——吴文英·渡江云

完全读懂名句

1﹒宝勒:华贵的马络头,代指宝马。2﹒逡巡:徘徊凝伫的样子。3﹒题门:在门上题字。是用唐朝崔护“人面桃花”的故事,比喻男子思念意中人或与意中人无缘再相见。4﹒堕履:鞋子掉了。是出自贾谊《新书谕诚》中楚昭王与吴人战、楚王败走而堕履、复旋取履的故事,之后用来比喻寻回失物或不弃旧侣之意。5﹒山黛暝:黛,青黑色。暝,幽暗,山黛暝,即指山色青黑幽暗。

羞红了花面,仿佛轻蹙黛眉,微微含恨,晚风中还未凋殒,飘落花片如彩绣点缀着厚厚绿茵。苏堤与白堤交叉如燕尾双分,湖面上桂木桨的舟船像轻轻浮荡的水鸥,勒缰宝马倚着黄昏的残云。杨柳垂着千丝碧绿,凝着哀怨,沿着柳树竟渐渐进入一个花丛环抱如屏的仙境,如入迷津。令人荡气回肠,隔着花丛时时见到她背面含羞的细腰身。

我徘徊凝伫,不敢前进。事后心中十分惆怅,只在门上题诗便离去了。过往的事长久以来魂牵梦萦,总盼望能够追回,但预计幽会之期机会杳茫,难以实现。现在我才发觉,只是匆匆一瞥,情思便永志于心,她的美貌令我腰带渐宽,面容憔悴。然而到了明朝,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冷寂得如孤烟一般。只剩下我一人留在湖上,面对着凄风苦雨发愁。山色慢慢变得青黑而幽暗,含着尘埃的湖水呈现出惨淡的绿色,完全看不见一点波涛的痕迹。

词人背景小常识

吴文英(公元1200—1260年),字君特,号梦窗,又号觉翁。吴文英本姓翁,和翁逢龙、翁元龙为亲兄弟,可能后来因为过继给吴氏家族,才改姓吴。吴文英一生未曾为官,才秀人微,有关他的生平事迹,考证困难,仅能从他的词作中考察他的行实。大概知道吴文英个性多情细腻,他不只一妾,曾经和周密、方万里,甚至吴潜这样的高官交游。深刻体会他的作品,也可以知道他对国事充满感慨。推算一下年代,可以知道吴文英晚年是亲见南宋国势逐渐衰亡的。

关于他的词作,沈义父在《乐府指迷》说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吴文英是熟知音律,而能自制新曲。他的词具音乐性,用情很深,可以算是格律派的词人,只是在内容上常常过于跳脱,时间空间错综跳接,而让人觉得晦涩难读。所以时代稍晚于吴文英的词评家周炎便这么批评:“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吴词固然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但只要仔细品读,就能体会词人观察之深刻,与情感之浓烈,而不至有“不成片断”的批评了。

名句的故事

清代陈洵在《海绡说词》中认为此词是吴文英初遇吴姬时所写,同时又在吴文英另一阕词《莺啼序》中得知吴姬的侍婢曾替她向吴文英传送情书。著名文学评论家夏承焘则认为是吴文英初遇杭州之妾所写的;另外也有认为是泛作的游冶之词。众说纷纭,但是可以确定的,这是一阕怀人的词。词的后半描写作者无法和爱人相见的痛苦及哀伤,更深刻表达出用情至深,最后欲以时间冲淡爱恋相思之愁,然而写得愈平静,更加突显出作者的愁思悲绪。

和辛弃疾一样,吴文英亦好使典故。如“题门”、“堕履”等,化入词句之中,不着痕迹​‍‌‍​‍‌‍‌‍​‍​‍‌‍​‍‌‍​‍​‍‌‍​‍‌​‍​‍​‍‌‍​‍​‍​‍‌‍‌‍‌‍‌‍​‍‌‍​‍​​‍​‍​‍​‍​‍​‍​‍‌‍​‍‌‍​‍‌‍‌‍‌‍​。至于炼字炼意,吴文英更是独到。如“宽带因春”的“春”字、“孤烟冷”的“冷”字,还有“尘波淡绿无痕”的“无痕”,在词句中用得恰到好处,又能照应上下文,别出新意,可说是难得的佳作。

历久弥新说名句

后世化用风雨愁人的,应属女侠秋瑾,一位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志士,她不拘于女子之躯,年轻时便抱定“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大志。秋瑾不断为推翻清朝做准备,后来更参加革命起义。一次和徐锡麟同时策划起义行动,徐在安庆举义失败,清政府探查到其他党员名册,秋瑾于是在当月的14日被捕,审讯时秋瑾只字不答,只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隔日在绍兴轩亭口就义,当时她才31岁。

纵观秋瑾一生,可以说完全为了国家民族而奋斗。她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主动起义,即使是平时的文学创作,也不忘身处苦难中的国家。“愁情怕诉,算日暮穷途,此身独苦。世界凄凉,可怜生个凄凉女”、“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豆剖瓜分,都为吾故土”,都是她发自内心的哀痛。秋瑾最后在临终前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遗言;那些轰轰烈烈的事迹都过去了,腐败的朝代无可救药,革命的事业还有待后人去完成。秋瑾已无法再为理想而战,她留下无限的愁恨,是如同凄惨的秋风秋雨强烈而无情地发作,致人于死地的愁恨。

霜红罢舞、 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

名句的诞生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秋树。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幽云怪雨,翠萍1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2似旧藏处3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4会遇、同翦灯语。积藓残碑、零圭5断璧,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吴文英·齐天乐

完全读懂名句

1﹒翠萍:绿色的水草。2﹒数行书:指雁阵排列成数行字。3﹒旧藏处:传说旧时大禹曾藏书于此地(会稽县之石匮山)。4﹒悭:原指吝啬,这里有难得的意思。5﹒圭:玉器的一种。

望着远处的残鸦,我想着更遥远的三千年前的事。我劳倦地倚着秋树,默默无语。流逝的水已移动河川,高耸的山丘已变成峡谷。此时还有谁识得当年神伟的大禹?如幽灵般的黑云,如鬼怪般的豪雨,翠绿色的水草缠在高空的横梁,把它弄得湿漉漉的,因为它曾经在深夜飞入湖里和神龙搏斗。雁在青天高飞,它们排列的阵势如数行书,似乎就是以前大禹藏书处书籍里的文字。

我孤独地久坐在西窗前,难得和老朋友相逢,我们一起坐在灯下,促膝长谈。那些积聚苔藓的残碑,零落的圭器和断裂的璧玉,因为拂去了尘土,又重现人间。因霜降而变红的树叶不再飞舞,青绿满山,清晨为雾所笼罩,而傍晚为烟所遮蔽。河的两岸布满游春的船只,它们都彩旗高挂,喧哗地击着锣鼓,正在举行祭祀夏禹的赛会。

名句的故事

吴文英的好友冯深居,因为反对权臣丁大全而遭免官。之后两人游历禹陵,吴文英心有所感,便写下这阕词。词中借着描写禹陵景色,和三千余年的历史沧桑,来抒发作者离合今昔之感。下片一开头,即写出两人难得会遇,但吴文英用了“寂寥”二字,又接以“久坐”;两人久坐不寐,正是因为感受到眼前与心里的一片寂寥。这三句,应该是用了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

之后写到禹陵、禹庙的情况,杨铁夫《梦窗词笺释》中认为,这里的碑指“窆(biǎn)石”,即墓葬用的石头。至于圭、璧,前人引《大清一统志》认为古时禹庙曾大显神迹,而得“古珪璧佩环藏于庙”,珪与圭同字。词中以“积”、“残”、“零”、“断”,除了写出禹陵、禹庙四周的荒凉,也写出人事已非的感慨。

再看到“霜红罢舞”三名句。名句似另起一端,从下片一开头与故人相遇、人事离合,是写“今”,接着忽写“从古至今”的禹陵、禹庙,又忽转到景色上的描写;忽写灯语的黑夜,又忽写四周景色的白昼,这种看似跳接、泯灭时空的写法,正是吴词的特色。

再看看名句,“霜红”一句,仔细品读,经霜的叶子,生命来日无多,竟仍能幻化为红色,翩翩起舞;然而亦因瞬息将亡,故虽有无限流连爱恋之意,也只能“罢舞”而归于空灭。接下来用一“漫”字,漫有任随之意,意思是在霜红罢舞之后,唯有任随山色兀自青青在雾朝烟暮之中。总括来看,此三句正与苏东坡《前赤壁赋》中的“变”与“不变”意境大为相似。“霜红罢舞”,是一时的,是“变”;“山色青青”二句,则是亘古“不变”的。短短三句,看似写景,却包容千古兴亡之悲,而又跃出于千古兴亡之外之感,写出了全词的精神内容,真可说是上乘的佳句。

历久弥新说名句

名句中的“舞”、“漫”,生动地表达出吴文英当时的感受,虽然只是两个字,但在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用意深厚​‍‌‍​‍‌‍‌‍​‍​‍‌‍​‍‌‍​‍​‍‌‍​‍‌​‍​‍​‍‌‍​‍​‍​‍‌‍‌‍‌‍‌‍​‍‌‍​‍​​‍​‍​‍​‍​‍​‍​‍‌‍​‍‌‍​‍‌‍‌‍‌‍​。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以一个字词来带动文意,使得看似平凡的描述变得鲜活,文意也更为深刻。

五代时,有僧齐己作《早梅诗》,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这样的诗句。后来郑谷看了,就改“数枝”为“一枝”,齐己于是下拜,当时的人因而称郑谷为“一字师”。仔细推敲其中的意思,“数”有“多”的意涵在,“一”则较能突显出梅“早”的景象,与一枝独秀的孤寂感。这样的用法,其实早在唐朝元稹的《早梅诗》便开其端:“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若将诗中的“一枝”改成“数枝”,不但破坏画面,甚至可以说是“文不对题”了。

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

名句的诞生

乔木生云气,访中兴英雄陈迹,暗追前事。战舰东风悭借便,万断神州故里。旋小筑吴官闲地,华表月明归夜鹤,叹当时花竹今如此。枝上露溅清泪。

遨头1小簇2行春队。步苍苔、寻幽别坞3,问梅花开未。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此心与,东君4同意,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怀此恨,寄残醉。

——吴文英·金缕歌

完全读懂名句

1﹒遨头:指太守。在这里实指吴潜出游的队伍。2﹒小簇:簇有聚集、簇拥的意思。引申指宫廷仪仗按队齐集。这里则指吴潜出游的队伍,因为人数不多,所以说“小簇”。3﹒别坞:坞是四面高中间低的地方,也有供遮蔽的障蔽物的意思。有时也当作别墅解释,即本宅外另建的园林游憩处所,这里指的就是沧浪亭园。4﹒东君:即春神。

高大的梅树深入云层,望之如生出阵阵云气。我们寻访中兴时的英雄韩世忠旧日的踪迹沧浪亭,暗自追忆着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东风太吝于借与战舰方便了,以致收复神州故土的梦想断灭。这位英雄随即在吴宫所在处略为建筑闲居之地。他如汉代丁令威在月明夜化鹤归来于华表柱上一般,魂返沧浪,慨叹当时的梅花和翠竹,今日竟变得如此。梅枝上的露水,实际上是他眼中迸射出来的清泪。

太守带领的小小仪仗队是游春的队伍。我们踏着苍翠的苔藓,在沧浪园里寻幽探奇,想知道梅花开了没有。于是我在梅边再度唱起新制的歌曲,和春神的心意一样,希望可以催促寒枝冻蕊快点生长。以后的日子不如今日,今日又并非昔日一般。我和履斋先生两人相对无言,只是默默地看着沧浪水。于是怀着这个怨恨,寄托在残醉之中。

名句的故事

“后不如今今非昔”几句,从原本的力图振作,而逐渐失去力量和希望,最后终于噤口不言。不但总结全词,更写出作者对国势颓唐的感慨,深远而悠长。

这是吴文英爱国词中上乘的作品。词中的另一位主角履斋先生,也就是吴潜,是南宋的重臣,本来和贾似道友善,后来贾似道专擅用权,两人日趋矛盾。之后贾似道更诬谮吴潜,使吴潜罢相,最后吴潜被毒死在自己的处所,那时他大概60岁初。陈洵在《海绡说词》中说:“昔时履斋意主和守,而屡疏不省,卒致败亡。”认为吴潜是主和议的。但是在名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吴潜和吴文英的看法应当是一致的。吴词的上片对主战的韩世忠予以英雄的崇拜,这似乎可以证明吴文英的主战思想,如此看来,吴潜也应该是属于主战派。两人冀望恢复中原,不幸国势日下,亦罕有贤人弼士出头,对着江水,还有什么话可说?说了又有何用?只好沉默不语。

词中吴文英十分巧妙地运用梅花及观梅的各种意象表达国势的盛衰和关心国事的思想。如“寒梢冻蕊”是南宋王朝怯懦无能、不图进取、苟且偷安这一政治形势的写照;“催发”则含改变现状、力图有所作为的积极意义在内;“重唱梅边新度曲”,实际是呼唤春天的到来,呼唤国家的振作。

在这点上,作者与吴潜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二者的知己之情已和盘托出了。然而,现实是无情的,即使他们“此心与东君同意”,而当前的现实却是“后不如今今非昔”。面对现实,无可奈何,作者与吴潜只能“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怀此恨,寄残醉”​‍‌‍​‍‌‍‌‍​‍​‍‌‍​‍‌‍​‍​‍‌‍​‍‌​‍​‍​‍‌‍​‍​‍​‍‌‍‌‍‌‍‌‍​‍‌‍​‍​​‍​‍​‍​‍​‍​‍​‍‌‍​‍‌‍​‍‌‍‌‍‌‍​。

历久弥新说名句

名句中提到了“沧浪水”,“沧浪”,不管在文学作品中,或是历史故事典故里,总是一再地被提及。早在《尚书·禹贡》就有沧浪水的记载:“嶓冢道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意思是说,从嶓冢山开始疏道漾水,向东流成为汉水;又向东流,成为沧浪水;经过三澨水,到达大别山,向南流进长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汉水是长江的支流,沧浪水则为汉水的支流。《禹贡》篇描述大禹统一九州的经过,里头将中国古代重要的山川记载得很清楚。

战国时代的《孟子·离娄上》中也有沧浪之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不管水的清浊,都能自取以为用,有适得其所、各自得其所安的意涵。沧浪水就是从这句名言开始打响名声。而后沧浪水就一直受到后人的重视,也有人在水边筑了一座亭,就叫做沧浪亭。

吴文英和吴潜先生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前往沧浪亭园看梅,也看到了沧浪亭和沧浪水,在名句中,或许也透露了一些同样的体悟吧。

名句中“后不如今今非昔”,后来演变成“今非昔比”一句成语,现在我们说到“现在的情况比不上以前”,常常就会用“今非昔比”来说明。例如:现在工作愈来愈难找,以前凡是读师范院校的,毕业后就是专职的老师了;如今却要参加教师甄试,一职难求,实在是“今非昔比”。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名句的诞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1。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2赤壁。乱石穿空3,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4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5,谈笑间、樯橹6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7江月。

——苏轼·念奴娇

完全读懂名句

1﹒风流人物:有功绩、才学,于时代有影响,曾显赫一时的人物。2﹒周郎:周瑜,字公瑾,赤壁之战时的吴军主将。3﹒穿空:一作崩云,陡峭突兀的石壁穿入云空。4﹒小乔:周瑜之妻。史称乔公有二女,皆国色天香,吴主孙策娶大乔,周瑜娶小乔。5﹒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手持羽扇,头扎青丝带的头巾,这是魏晋儒雅之士的装束。6﹒樯橹:樯,桅杆。橹,粗形的桨。樯橹,泛指船。7﹒酹:以酒浇地表示祭奠。

望着长江之水滚滚东流,不禁感慨万分,自古以来有多少杰出的英雄人物,都随着历史的长河而逝去。站在旧时的营垒旁边,据人们传说,这里就是三国时代周瑜与曹操大战的地方。岸边散乱的陡峭山石直插云霄,汹涌的波涛奋力地拍打着江岸,激起千万层雪白的浪花。这美丽的江山,犹如一幅壮丽的画卷,一时间有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它奋力激战。

回想起当年风华正茂的周瑜,刚刚与国色天香的小乔结为连理,正是年轻有为、英姿勃发的年龄。他手执长羽毛扇,头戴丝织头巾,雍容潇洒,风度翩翩,在谈笑之间从容不迫地指挥战斗,使百万曹军战舰顿时化为灰烬。我神游于三国赤壁的战场上,寻找当年公瑾的踪迹。我生性多情善感,想来真是可笑,到如今须发花白,光阴虚掷,仍旧一事无成。哎,人的一生恍若一场大梦,让我举起酒杯,望着这滔滔江水,皓洁明月,将这杯美酒洒向大地,以祭奠古代英豪。

名句的故事

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赶到黄州后,虽然心情大受影响,但还是能发挥随遇而安的本领,手执竹仗、脚踏芒鞋,上山下海,四处结交新朋友。

有一天,苏轼跟几位好友提起他来到黄州,最大的遗憾就是因罪人之身而无法一游曹吴鉴战的赤壁。有人就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点子:“长江岸有两个赤壁,一个在蒲圻县(湖北),另一个在黄冈城外靠长江北岸的赤壁。两个地方,红色的石崖几乎一模一样,长江水惊险处黄冈比蒲圻还胜一筹。我们可以去逛一逛孪生赤壁。”

苏轼听完雀跃不已,立刻就拉着友人出发前往黄冈城的赤壁矶。赤壁这样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场面,让人情绪不禁高涨起来、激昂澎湃。生性豪迈的苏轼(可能又加上几杯美酒发酵),词性大兴,洋洋洒洒地写出这一首荡气回肠、铿锵有力的《念奴娇》。

但遥想归遥想,词人还是不禁感慨,为什么就只能遥想他人,而不是粉墨登场、亲身体验。更伤感的是蓦然回头,早已是百年身​‍‌‍​‍‌‍‌‍​‍​‍‌‍​‍‌‍​‍​‍‌‍​‍‌​‍​‍​‍‌‍​‍​‍​‍‌‍‌‍‌‍‌‍​‍‌‍​‍​​‍​‍​‍​‍​‍​‍​‍‌‍​‍‌‍​‍‌‍‌‍‌‍​。感叹归感叹,有如此美景、传奇,再加上美酒佳酿在侧,人生不过就是一场梦,就像江中月一样,虚实难辨,何必太执著呢。

历久弥新说名句

自古英雄虽有才,但是能够像周瑜这样才貌双全的倒是不多。三国的曹操也算是一位枭雄,但长得却不够体面;《世说新语》就记载一个关于曹操相貌的故事。有一次,曹操要接见匈奴的特使,担心自己的相貌不够雄武,不足以震慑来使,便命令崔季珪假扮成分身来接待,真正的本尊则持刀站在座位旁边,假扮卫士。接见完毕后,曹操派人问特使对曹操的印象。特使说:“曹大人确实风采优雅,但是旁边的捉刀人,才是真正英雄啊。”这也成为“捉刀人”(指替人代笔者)一句的由来。

同样也是“刀”、同样也是长相有点抱歉的法国大英雄拿破仑,27岁的时候因为参加粉碎保皇党的叛乱,在巴黎已经颇有名气了。这时,一个女人向他求婚,她的名字叫约瑟芬。约瑟芬长得并不十分漂亮,而且是有两个孩子的寡妇,长拿破仑6岁。一次,她听一个朋友讲起拿破仑的事迹,就十分敬佩,很想认识这位年轻有为的军官,但她自己又不好冒昧前往,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办法。

她叫12岁的儿子前去拿破仑的住处。小家伙见到拿破仑就请求发还他死去父亲的一把佩刀;他父亲是在恐怖时期被送上断头台的一名共和党将官。拿破仑得知之后,答应将尽力帮忙寻找他父亲的佩刀。第二天约瑟芬就有很好的理由可以当面认识拿破仑;她首先感谢拿破仑的美意,接着倾吐自己的爱慕之情,最后说:“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一定可以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将军!”拿破仑被约瑟芬大胆、坦率的行为打动了,并为她的优美动人的姿态所倾倒;三个月之后,他们便结婚了。

传奇塑造英雄,英雄的故事也总是充满传奇,因此而让人不能自已的“神游”与“多情”。是真是假,或许已经是如梦一般,无须过分在意了。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名句的诞生

夜饮东坡1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2,何时忘却营营3。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4

——苏轼·临江仙

完全读懂名句

1﹒东坡:地名。在今湖北省黄冈县东。苏轼曾开垦躬耕于此,并自号为东坡居士。2﹒此身非我有:报怨不能按自己的理想去生活。3﹒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竞逐钻营。4﹒江海寄余生:指以后要隐居江湖。

晚上在东坡雪堂喝酒,酒醒又喝,喝了又醉,醉后归来恍惚已将近三更。家僮全已入睡,鼻鼾声好像雷鸣似的。无论如何敲门总无回应,于是我只好扶着手杖,静听一夜江流的声音。

时常恨怨身不由己,何时才能拋却功名利禄的钻营。夜深人静水波平,清风徐来,细波柔纹。真想乘着一叶扁舟就此离去,寄身江海、任意东西,逍遥一生。

名句的故事

苏轼的文采名满天下,上至当今圣上仁宗皇帝都曾说:“朕为儿孙觅得宰相之才。”下至最低下的商人(当时的社会地位排序是士农工商)都成了他的头号“文迷”。曾经有一位吴姓商人为了获得苏轼的诗词,特意打听苏轼下榻处,并在房里摆了一副文房四宝。结果,苏轼酒醉饭饱后回到房里,看到桌上有纸砚笔墨,果真文兴大发,乘着醉意,振笔直书,写下了《醉酒歌》,然后倒头就睡。第二天醒来,《醉酒歌》早已不见踪影。

虽然苏轼因才气而纵横昂扬,但却也因才气而多灾多难。苏轼因“乌台诗案”锒铛下狱,最后侥幸免于一死,改判为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这首词就是苏轼在黄州时期写下的,读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推想,写词的人心情恐怕是不会好到哪里去。时序是深秋的晚上,晚上苏轼和几个朋友在雪堂饮酒谈天,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回到住处也不清楚是几点了,在万籁俱寂中,只听到家童如雷鸣般的鼾声,敲门不应。无法入门的苏轼只好拄着木杖,跑到江边听着江水的涌动声,听着听着,不禁感伤起来,“最遗憾的是我总是身不由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不为世俗而劳苦奔波呢”?“真想就驾着一叶小舟,一切都拋下,就这么去了,将自己的余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中”。

结果,这最后两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还引起了一场骚动,大家纷纷谣传苏轼已经跳河了,甚至惊动当时的郡守徐君猷赶来苏家一探究竟,结果,豁达的苏轼当然是鼾声如雷、安安稳稳地躺在床上。

历久弥新说名句

酒加上诗词,总有一种美丽的发酵在其中。历史上有许多有名的诗人都爱杯中物,诗仙李白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白有多爱酒?他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词人苏轼也爱酒,他有多爱酒?他不但会喝,甚至还亲自动手酿酒,并写了一本教人如何酿酒的书《东坡酒经》​‍‌‍​‍‌‍‌‍​‍​‍‌‍​‍‌‍​‍​‍‌‍​‍‌​‍​‍​‍‌‍​‍​‍​‍‌‍‌‍‌‍‌‍​‍‌‍​‍​​‍​‍​‍​‍​‍​‍​‍‌‍​‍‌‍​‍‌‍‌‍‌‍​。他还写了两首十分逗趣的《薄薄酒》:“薄薄酒,胜茶汤,粗粗布,胜无裳,丑妻恶妾胜空房。”“薄薄酒,饮两钟;粗粗布,着两重;美恶虽异醉暖同,丑妻恶妾寿乃公。”薄薄酒,就是用水掺稀的酒,当享受不起醇浓的美酒,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喝“薄薄酒”。

无独有偶,苏轼也曾经被人用酒捉弄过。他的朋友章质夫写信给他,说要送他六壶好酒。这对“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的苏轼当然是好消息。于是,日里夜里,苏轼心里惦记着就这六瓶酒的踪影,左等右等,前等后等,却连个酒影子都没见着,苏轼终于按捺不住,写了一首诗去调侃:“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青州从事”是好酒的代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成语“化为乌有”就是由此产生的,用来形容全部丧失、落空。

另外一位狂人阮籍也是喝酒出名的。凡爱喝酒的,没有不喝醉的。《晋书》上说他曾经整整“醉六十日”没醒,理由竟然是因为不想答应司马昭的提亲联姻。于是只好每天喝得烂醉如泥、借酒装疯,逼得司马昭不得不知难而退。苏轼也曾喝到“醒了又醉,醉了又醒”,爱国词人辛弃疾甚至还写下自己的醉酒蠢态:“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也幸亏有酒这个杯中物,才能让我们看到诗人的真性情与千古佳句。

一寸狂心未说,已向横波觉

名句的诞生

绿荫春尽,飞絮绕香阁。晚来翠眉1宫样,巧把远山2学。一寸狂心3未说,已向横波4觉。画帘遮匝5,新翻曲妙,暗许闲人带偷掐6

前度书多隐语,意浅愁难答。昨夜诗有回文,韵险还慵押。都待笙歌散了,记取留时霎。不消红蜡,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阑角。

——晏几道·六幺令

完全读懂名句

1﹒翠眉:以青黛描眉,色如青翠。2﹒远山:眉样,即远山眉,又称远山黛,形容眉毛如远山青翠秀美。3﹒狂心:狂乱激动的春心。4﹒横波:形容目光流盼。李白《长相思》诗:“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5﹒遮匝:四面遮护。匝:周围、围绕。6﹒偷掐:偷曲插谱。掐:用拇指点别指、暗记或计算。故偷掐即偷插,指用指甲切刺桥柱记谱。

绿树成荫,春天已经到了尽头。楼阁闺房外柳絮飘飞缭绕。傍晚时我把远山眉巧学细描。方寸里春心狂乱荡漾,无法平静,更难以言语,但从斜睨顾盼的秋波中已让人察觉。宴席上彩绘的帘幕遮护,演奏新谱的曲子,对情人倾诉暗许情意,即使听曲闲人会顺便偷曲插谱也在所不惜。

前次来信多是隐语含糊,意蕴领会肤浅,犯愁难以答复。昨夜想和他一首回文诗,懒押险韵,怕吟思过苦。等那笙歌宴乐全散了,请记住暂留片刻相处。不需点燃红蜡烛,闲云归散后,在庭院栏杆旧角,一轮明月照花圃。

名句的故事

同样是描写美女和恋情,其他词人却不及晏几道清纯。例如南唐李后主所写的艳情词就比较偏感官享受的情欲:“眼色暗相勾,娇波横欲流”(《菩萨蛮》),“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斛珠》)。今日读者看来,恐怕也难免意乱神迷而兴非分之想。晏几道则不然,他的词一般多是情胜于欲。

但本首词却有些不同,旨在描述男女情欲的波动,也表现了词人偷香窃玉的促狭心态。不过,即使是在描写情欲,晏几道的情欲世界还是欲而不色。在“绿荫春尽”的暮春时节,“飞絮绕香阁”表现出女主角心绪之骚动不安,“女为悦己者容”,因而精心打扮起来,画起最流行的“远山眉”。

大胆又羞涩,虽然“一寸狂心未说”,但是眼波顾盼流转,早已传达出内心的荡漾与狂乱。该如何表达情意?那就不惜唱着新谱好的曲子,来向你大胆示爱;即使得冒着曲子被偷学的风险,也不在乎​‍‌‍​‍‌‍‌‍​‍​‍‌‍​‍‌‍​‍​‍‌‍​‍‌​‍​‍​‍‌‍​‍​‍​‍‌‍‌‍‌‍‌‍​‍‌‍​‍​​‍​‍​‍​‍​‍​‍​‍‌‍​‍‌‍​‍‌‍‌‍‌‍​。这样一个大胆又羞涩的怀春女子,让晏几道不禁意乱神迷,开始幻想起崔莺莺与张生的后花园幽会情节了。

历久弥新说名句

“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指的是女子的“画眉术”。自古至今,女子都致力于如何让自己更美丽动人,而“画眉”则是其中一个最美丽的传奇。

《诗经》里曾提到当时什么样的眉毛是美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卫风·硕人》)这首诗说的是东周初期,卫庄公娶齐庄公的女儿庄姜为妻,当庄姜嫁到卫国时,卫人目睹她的美貌,无不为之倾倒,于是编了这么一首歌来赞颂她:她的双手像初生的茅芽那么白嫩,她的牙齿像瓠子一样洁白、整齐;其中“螓首蛾眉”,是说她的额头像螓(一种昆虫)首一样宽广而方正,她的眉毛像蚕蛾的触须一样细长而弯曲。这是中国古代描绘妇女眉毛之美的最早名句。

唐朝诗人李商隐也讲过眉毛,他有《无题》一诗:“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一个爱美的女孩,八岁就偷偷照镜子画眉毛,十岁去踏青,春天芳草花开,裙边上面都是芙蓉花,十二岁学弹筝,戴着银甲一天到晚不停地练习,十四岁时亲戚都不能见,大家看不见这个女孩子,只是听说这个女孩还未许配。一个女孩从八岁就爱美,中国古人说女为悦己者容,从八岁就想找一个爱她的人,到十岁十二岁十四岁还没找到,所以“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秦汉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推崇和提倡,致使画眉风气日趋普及。如秦始皇宫中,“皆红妆翠眉”;西汉武帝刘彻“令宫人扫八字眉”,皇帝的喜好左右了当时的风尚。普通的官吏和士庶也沉浸在妇女画眉的闺趣之中,西汉时担任京兆尹一职的张敞,就是一个代表人物。据说他亲自为自己的妻子画眉,被别人看到而流传开来,在长安得了一个“张京兆眉妩”的名号。一些平时和他有仇隙的人乘机向皇帝打小报告,弹劾他“轻浮,有失大臣体统”。皇帝于是把张敞叫来,询问他是怎么回事。张敞则回答:“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皇帝想想也对,再加上珍惜他的才能,并没有加以责备。从此,“张敞画眉”就成了夫妻恩爱的一个典故。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名句的诞生

梦入江南烟水路1,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销魂无说处,觉来惆怅销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2歌别绪,断肠移破3秦筝4柱。

——晏几道·蝶恋花

完全读懂名句

1﹒烟水路:烟雾迷蒙的江流。2﹒缓弦:柔缓的乐音。古代琴瑟的弦可以调节,弦急则音高,弦缓则音低。3﹒移破:移尽或移遍。这里是指不停地移动筝柱,以调节筝音。4﹒秦筝:古代秦地所造的一种弦乐器,有十三弦,形似瑟。

梦境里进入烟水茫茫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的山山水水,却始终找不到分离的情人。睡梦里离情销魂无处诉,梦醒来更觉惆怅,销魂离情将人误。

为要写封信消解相思离愁,但是雁儿高飞,鱼沉水底,无人可将信件送达。还是借着弹秦筝来表达离情别绪吧,但弹遍筝弦,却尽是令人断肠的悲曲。

名句的故事

晏几道似乎经常做梦,也不知道是不是跟他现实生活的不如意有关。“梦入江南烟水路”,做梦进入江南烟水路,应该是个美梦吧,结果却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就算只是在梦游江南,作者却还是一副凄凄惶惶、心神不宁的样子,无暇欣赏江南的潋滟美景。不为别的,只为他的“心上人”。

现实生活中与恋人分离,思念而不得见面的焦虑必然要渗透到梦境中。可是,事与愿违的是自由驰骋的梦境居然也无法“一圆美梦”,诗人居然就在梦里悲伤了起来,梦里的悲伤惆怅还延伸到梦外头。梦里寻不到人,梦外又冷冷清清,无人诉说相思之苦。

晏几道的生活几乎都是让类似的相思离别愁绪所填塞满,日思夜念,日凄夜苦,不得空闲。好不容易可以暂时安歇,在睡梦中也无法摆脱相思的缠绕。想必只有在恍惚迷离的梦境中,没有了空间距离的隔绝,才可以自由来往于“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寻找恋人的踪迹。

既然思念情人,为什么不在现实中找寻?原来早已写好了的一封封思念情书,堆叠在案前,却“浮雁沉鱼”,寄不出去。或许,词人所爱恋的乃是萍水相逢的青楼妓女,或者是已经流落不知去向的友人家歌妓。他又能将书信寄往何方?又能向谁诉说这梦里梦外的惆怅?看来,只能寄托音乐来抒发伤别的情怀了。

这首词又是“梦境”,又是美丽的“江南”。晏几道还运用堆叠字眼来营造一种前进、绵延甚至曲折的节奏感,如“梦入江南、“行尽江南”、“睡里销魂”、“觉来惆怅销魂误”​‍‌‍​‍‌‍‌‍​‍​‍‌‍​‍‌‍​‍​‍‌‍​‍‌​‍​‍​‍‌‍​‍​‍​‍‌‍‌‍‌‍‌‍​‍‌‍​‍​​‍​‍​‍​‍​‍​‍​‍‌‍​‍‌‍​‍‌‍‌‍‌‍​。这种以反跌为递进的句法,更凸显梦境的时空交错。

历久弥新说名句

倘若爱情是诗词的主旋律,那么相思便是爱情的主旋律。从最早且最口语直接的《凤求凰》:“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到可爱迷人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长相思》)都让人印象深刻,感同身受。

古人还常用“夕阳”来描写男女相思,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清朝纳兰性德的《点绛唇》:“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朝思暮想而不得相见的伤感情思。

有情人瘦相思、病相思,没有情人的要如何表达相思?宋朝有一位诗人林逋,隐居杭州西湖孤山达20年,终身不娶,以种梅养鹤为乐,有客人来,还赶着鹤去迎接,人们称他是“梅妻鹤子”(“梅妻鹤子”、“梅鹤姻缘”后来被用来比喻为人清高或者隐居的生活)。这位超尘脱俗、在人们心目中清心寡欲、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和靖先生”,就刚好有一首写男女恋情的小词《长相思》:“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吴、越两山,是钱塘江南北岸的山。钱塘江两岸,青山掩映,钱塘江水绿波荡漾,古往今来,它们送走了多少行客,迎来了多少归人。只没想到,除了吴越两山之外与钱塘潮水外,还有一位另眼看人间的诗人,也静静在一旁观看这红尘俗世的悲欢离合。

今岁清明逢上巳,相思先到溅裙水

名句的诞生

二月东风吹客袂1。苏小门前,杨柳如腰细。蝴蝶识人游冶地,旧曾来处花开未?

几夜湖山生梦寐。评泊2寻芳,只怕春寒里。今岁清明逢上巳3,相思先到溅裙水。

——史达祖·蝶恋花

完全读懂名句

1﹒袂:衣袖。2﹒评泊:量度。3﹒上巳:旧历三月上旬巳日,自古有修禊的风俗。

二月春风吹着我的衣袖,那名妓门前的杨柳,就像是美人的细腰。当年的蝴蝶还记得我俩游冶的地方,真想问问它,以前游冶的地方花开了没有?

来到这里,连续好几个晚上都梦见西湖的山山水水,思量着出来“寻芳”,又担心春寒花还未开。想到今年清明节上巳之日,我所思念的人一定在湖边溅裙,我对她的思念,早已先随着湖水溅到她裙上了。

词人背景小常识

史达祖(生卒年不详),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开封)人。嘉泰、开禧年间,为当时权臣韩侂冑堂吏,专擅用权,公受贿赂,韩侂冑用他专门奉行文书,拟帖拟旨,所以从平时来往的柬礼到上呈皇上的奏章,都出自史达祖之手。后来韩侂冑被杀,史达祖也受到黥刑。

史达祖擅长填词,尤其善于咏物,刻画精工,形神兼备,在当时极负盛名。姜夔曾称赞他的词“奇秀清逸,有李长吉之韵”;李长吉即唐朝的李贺。但因为史达祖人品不好,填词又喜欢用“偷”字,所以清朝的文学评论家周济就这么评说:“梅溪好用偷字,品格便不高。”但史词大部分作品则颇有可观之处,尤其是他的咏物词,极尽工丽典雅,我们也不应以人废词。

名句的故事

全词的构思别致,在于它能“避实就虚”。词中的时间定位在清明前夕,史达祖心里思念着昔日的情人,于是回到故地;词中说是“寻芳”,其实就是想来探访怀人。词中写“寻芳”与怀人,不重在实写景物情事,而是通过曲折的心理活动的刻画来表现。首先问当年的蝴蝶花儿开了没,表现史达祖的关心春事,其实就是关心怀人是否仍在,十分婉曲;其次又回顾前几天的想法,先说自己梦寐求之,继而又担心自己来得太早,春寒料峭,花还没开,人还没来;矛盾心理的描写,迫切“寻芳”之心跃然纸上。最后想到即将到来的清明节,在举行修褉时,思念就要伴随着湖水先溅到她裙上了。今人周念先评说:“由‘寻芳’转到‘怀人’,意在言外。这样曲折的多层次描写,抒发感情的委婉细腻,加上语言自然明白,读起来就使人感到情味隽永了。”

在古时,每到清明时节,人们会临水洗濯,借以袚除不祥。史词中的名句便是借着这个习俗,将三月的春光和丽人的倩影完美结合,又利用想象力将空间和时间交错在一起,十分鲜活地表达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历久弥新说名句

“相思先到溅裙水”,隐含了史达祖想一亲芳泽的心愿。其实要想接近自己所爱的人,如果不用考虑幻想和现实,最便捷的方法,当然就是变成她身边的物品了。早在东汉,张衡在《同声歌》中就这么写:“愿思为莞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匡床是指安稳、舒适的床,衾是指大被子,帱是则指蚊帐。后来到了刘宋,中国历代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潜在《闲情赋》中把这种情思发扬光大,赋中提出了十愿,愿为佳人的衣领、衣带、发泽、眉黛、莞席、丝履、昼影、夜烛、竹扇、制琴之木桐,无非是想亲近佳人,和佳人朝夕相处;之后又紧接着提出十悲,即十愿各自暂离佳人的悲伤。

陶潜留传下来的作品,若按照前后期区分,前期大多是意气风发,俨然一游侠儿形象,后期则趋于平淡,归于田园躬耕生活。纵观前后期写作风格,皆罕有写男女相思之情的创作,所以这篇赋作十分轰动,后人的评论也很二极​‍‌‍​‍‌‍‌‍​‍​‍‌‍​‍‌‍​‍​‍‌‍​‍‌​‍​‍​‍‌‍​‍​‍​‍‌‍‌‍‌‍‌‍​‍‌‍​‍​​‍​‍​‍​‍​‍​‍​‍‌‍​‍‌‍​‍‌‍‌‍‌‍​。一方是贬,以萧统为代表,认为陶潜“白璧微瑕,在《闲情》一赋”,更严重的,还有直批“轻薄淫亵,最误子弟”;一方是褒,以苏轼为代表,认为“国风好色不好淫”,如果这样都算淫秽,那《诗经·国风》有好几篇都可以烧掉了。

其实文学本来就是抒发情感的管道,以男女相思之情为写作题材的,在诗词中比比皆是,抒发人性,好色而不淫,这是《诗经》留下来的传统。我们不以为陶渊明白璧微瑕,也不因史达祖的行事而以人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