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称李商隐的无题诗“暂时存疑可也”
史学家周谷城在回忆与毛泽东的交往时,提到过一件事。有一次,毛泽东请他到中南海书房谈今论古,一起游泳。兴之所至,周谷城随口背诵起李商隐的妈嵬》这首诗: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背着背着,突然最后两句忘记了,接不上来。正在他十分尴尬的时候,毛泽东很自然地接口念道: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毛泽东如果不是非常熟悉李商隐的诗,怎能反应很快地背诵得出呢?晚年陪毛泽东读书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对李商隐的诗非常熟悉,有一次他在读李商隐的一首诗时读错了一个字,毛泽东立即让他停下,进行纠正,并说: “读诗的时候,一定要念得准确,记得精确,丝毫不能含糊。”
李商隐是毛泽东喜爱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毛泽东很爱读,从故居藏书看,毛泽东圈阅他的诗有30余首。内容包括他的咏史诗、无题诗和写景抒情诗等各个方面。
李商隐是唐朝后期杰出的有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受汉魏古诗和乐府歌词以及梁陈宫体诗的影响,继承了李白、李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又接受了杜甫现实主义的诗风,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自己深婉清丽、富于感伤情调和象征暗示色彩的独特的艺术新风,为抒情诗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李商隐出身于没落的小官僚家庭。祖代只作过地方官吏,“百岁无业”、 “家惟屡空”。他九岁丧父,生活艰难,孤苦贫困得“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这促使他自幼苦学,希望由科举进身,振兴家业。
唐王朝的国势,到李商隐生活的这个时期,已经是江河日下,皇帝昏庸,宦官专擅,朋党倾轧,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益激烈,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越来越尖锐,人民生活在痛苦的深渊。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郑覃为首的李党,相互斗争了约40年。他们争夺朝政,此起彼落, “是非蜂起”。李商隐少有才华, “十六岁能著《才论》、 怪论》,以古文出诸公间”,被牛党重要成员、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看重,聘为幕僚,并奖誉登进士第。令狐楚死后,李商隐在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处任幕僚,王茂元喜爱李商隐的才能,将最小的女儿嫁给了他,而王茂元又为李德裕一党所重用,因而李商隐受到牛党的鄙薄和排斥。李商隐的一生就是这样在党争的夹缝里浮沉,备受其害。李商隐出身寒微,生于乱世,遭遇坎坷,使他对下层人民的疾苦和上层政治的黑暗有着切身体验,因而怀有拯救晚唐于危亡,报效国家的远大抱负,但一生蹭蹬,郁郁不得志,47岁那年,寂寞地死去,留有六百余首诗作传世,自编有《樊南甲集》、緵南乙集》。
李商隐是位关心现实政治和国家命运的诗人。据初步统计,在他现存的600多首诗中,政治诗有100首左右。毛泽东圈画过他的《有感二首》和《重有感》两首诗就是李商隐针对当时发生的“甘露之变”而写的。唐文宗大和九年,由于宦官仇士良专权,宰相李训与凤翔节度使郑注等策划剪除宦官集团。他们假托宫内石榴树夜降甘露,诱使仇士良等往观,谋加诛杀,因所伏甲兵暴露而失败。仇士良追杀李训、郑注等人,株连者一千余人。文宗被宦官挟持,下诏杀死他明知无罪的大臣王涯。李商隐在《有感二首》的第一首中,慨叹李训等人的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主谋者的做法不对,所依靠的对象之间有矛盾等,比较客观。第二首接着分析,由于举事者谋略不周,致使仇士良反击时,只能“苍黄五色棒”胡乱迎敌,无辜的王涯等冤死刀下。当时宦官气焰嚣张,朝官人人自危,李商隐的诗中却敢于痛斥宦官为“凶徒”,为无辜被杀者喊冤: “谁瞑衔冤目,宁吞欲绝声?”王涯曾受命定《云韶乐》,诗中“近闻开寿宴,不废用《咸》、《英》”,《咸》、《英》为古代名曲,这里隐指王涯的《云韶乐》。意思是指文宗杀了无辜的王涯之后,在宴会上仍然演奏他定的乐曲而无动于衷。这两句诗,把这位无权无能无心肝而只耽于享乐的文宗皇帝,刻画得入骨三分。王涯等被害后,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三次上书质问文宗王涯何罪被杀,仇士良有所畏惧。李商隐希望刘从谏起兵速除仇士良,否则皇帝恐有被杀之祸。他由此写了锺有感》,全诗结尾沉痛地写道: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李商隐写的这些政治诗,鲜明而大胆地针砭是非,抒发己见,有独到之处。 俯感二首》被清朝何焯称誉为“唐人论甘露事,当以此诗为最,笔力亦全”。毛泽东很爱读这首诗。
李商隐写有很多咏史诗。这些诗借古讽今,笔触含蓄,立意精辟,毛泽东有很多圈画。上述《马嵬》一诗,是以“安史之乱”中,唐玄宗赐死杨贵妃为主题的咏史诗。诗的颔颈两联是针对史实的;过去在宫廷,夜晚有专人报时(注:称鸡人),尽可以高枕无忧地睡大觉;而现在在军队,却只能听到夜间巡逻传来的梆子声。过去长生殿前,七月七日永为眷属的誓言多么欢娱,而现在却是六军群起诛伐杨氏兄妹,只有死路一条。两联都是前后对比,虽然全诗没有一字半句的尖刻谴责,但对唐玄宗这位迷恋女色,荒废国政,不顾人民安危、仓皇出逃的那种惊悚惶恐、怯懦无能的丑态,再现得跃然如生。诗人似乎对此还嫌鞭挞得不够,全诗的起首和结尾遥相呼应,进一步写道,这位万民之主的唐玄宗,虽然被迫杀了杨贵妃,却毫不反思致乱的原因,不顾社稷安危、人民死活,仍在求神问卜,妄图与杨贵妃再圆团圆梦。诗人辛辣地嘲讽说:你这个做了四十年皇帝的人还不如老百姓,老百姓家中能有美女长相厮守!试想,诗人笔下的这位唐玄宗,其功过何需讲明。这就是李商隐咏史诗独到的春秋笔法。毛泽东对这首诗至少有三次圈画,并能琅琅背诵。
李商隐的另一首咏史诗《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即贾谊,西汉时知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政论家,曾被贬为长沙王傅,后又应召进京。 “宣室”,指未央宫前殿正室,是汉室的代称。这首诗题为《贾生》,实则不是写贾谊而写汉文帝,诗人有鉴于当时封建统治者迷信佛、道、鬼神之事,荒废朝政的弊端,选取汉文帝召贾谊“问鬼神之本一事”,借古喻今,写成这首精辟警策的诗篇。诗人用“求贤”、 “访逐臣”、 “才调更无论”等平易的语言,貌似赞扬汉文帝是一位求贤若渴的圣主。这句话的意思是,文帝听得专心而出神,不禁将双膝从席上移近贾谊。这句诗前加上“可怜”二字,已成感叹,紧接着最后一句: “不问苍生问鬼神”,更为有力地点明主旨。这一扬一抑给人以深刻而鲜明的印象,原来汉文帝礼贤下士并非征询富国强民、治国安邦的大事,而是意在鬼神迷信。文帝的伪善、昏聩本质,昭然若揭,极具讽刺的力度。毛泽东对这首诗圈画过六次。 《北齐二首》写北周大军出征灭齐,齐后主高纬仍在醉生梦死地过着荒淫享乐的生活; 《隋宫》写隋炀帝淫游无度,奢侈挥霍,不听谏言,导致亡国。这些咏史诗都是从具体典型事物切入,寓讽刺警戒于诗外,使人深思回味,有极高的艺术性。毛泽东对此和七言古诗《韩碑》分别圈画三至五遍之多。
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他作品中最为出色的部分,也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因多以爱情为主题,以致后人常把他的无题诗作为爱情诗的代名词。这些诗的特点是音韵和谐婉转,对仗工整讲究,意境优美典雅,情意真挚缠绵,使人反复吟诵而不厌,其艺术魅力经世不衰,其中也不乏富有哲理的名句。如《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抒发的是一对由于某种原因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间那种炽热的相思之情。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不仅用“春蚕”、 “蜡炬”使感情形象化, “丝”、“思”巧妙的谐音,体现了诗人的匠心独具;而且通过“丝方尽”和“泪始干”将双方生死相期、坚贞不渝的忠诚爱情表达到了极致,蓬山,即蓬莱山,是神话传说中的海外仙山;青鸟,是神话传中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的信使。热烈相爱却不能相见相聚的爱情悲剧,只能使双方沉浸在幻想中求安慰,期待着飞来一只神鸟,沟通相互的消息。这首爱情诗热烈而凄婉,深深地打动人们的心扉,令人一唱三叹。毛泽东在这首诗的标题前连画三个圈,在不同版本中有五次圈画,并能熟背此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精练诗句,其内涵远远超出爱情局限而具有普遍意义,人们经常引用它作为对理想和事业的执著追求。其他含有著名诗句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无题·飒飒东南细雨来》等,毛泽东都画着大圈、小圈,流露出极为赞赏的心情。
关于李商隐的无题诗,文学界历来存有不同看法。1975年8月,文学史家刘大杰就此请教过毛泽东。他写信问: “关于李义山的无题诗,说有一部分是政治诗,也有少数是恋爱诗,这样妥当吗?”1976年2月12日毛泽东回信答复: “现在难下断语,暂时存疑可也。”在此之前的1965年6月20日,毛泽东与刘大杰的另一次谈话中,他也说过,对李商隐的“无题诗要一分为二,不要一概而论”。这是毛泽东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不掌握充分材料不下定论的学术研究态度。
另外,毛泽东对李商隐的抒情写景诗也很欣赏。如《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毛泽东对这首诗多次圈画。
毛泽东不仅爱读李商隐的诗,还关心他的生平。李商隐的生平事迹牵动着毛泽东的心,史书不能完全满足他的要求,他给田家英写信: “苏雪林著《李义山恋爱事迹考》,请去坊间找一下,看是否可以买到,或者商务印书馆有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