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营造氛围
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2.借景抒情
这个是最常用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3.塑造背景或环境
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4.塑造意境
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5.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
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这里大家要注意)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6.奠定情感基调
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7.以景衬境
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
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
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
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
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8.以景衬情
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
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