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到达成都时,已是759年岁末,暂时住在西郊外的浣花溪寺里。过完了年,他在浣花溪畔找到一块荒地,开辟了一亩大的地方,在一棵两百年树龄的楠木下,准备盖一座茅屋。
可他哪来的资金呢?
这时的成都尹兼剑南西川节度使是裴冕,虽然这人为了求官,不惜趋炎附势,人品不算高尚,但与杜甫是旧相识。杜甫还没到成都,就写去一首诗,恭维裴冕是国家的柱石,有他镇守成都,真是蜀人之幸。
但裴冕似乎并没有什么表示。幸好,杜甫在成都的亲友众多。高适在成都附近的彭州任刺史,及时送来了钱粮。表弟王十五跨过野桥,送来了建筑费,让杜甫十分感动,希望表弟常来常往,宽解他离乡背井的悲哀。
此后,杜甫四处写诗求助,向萧实要了一百根桃树秧,向韦续索取了绵竹县的绵竹,向何邕讨了三年成荫的桤(qī)木,又亲自去徐卿家中,搬回了一捆果木秧。此外,他听说大邑的瓷碗又轻又坚实,就写诗给韦班,取了一大摞白瓷碗。
就这样,在众人的帮衬下,经历两三个月,暮春时节,草堂建成了。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
这草堂,位于碧鸡坊石笋街外,南边是万里桥,北面是百花潭,往西走几步,便是浣花溪,站在北窗,可以望见常年积雪的西岭。杜甫又在草堂四周种满了花木,很快就百花盛开了。
此后,杜甫又请画家韦偃在草堂东壁上画了两匹骏马。他看到王宰的山水画十分精彩,大概也要了几幅,挂在草堂之中。现在,草堂内外,都充满了优雅的气息。
杜甫在这乱世中流离了四年,好不容易安顿了一个新家,心境变得宁静宽和。抬眼望去,处处都那么可爱,桤木栽成了小树林,遮住直射的阳光,叶子被风一吹,就轻轻吟唱起来。绵竹丛里,弥漫着的雾气凝成露珠,轻轻地从叶梢滴落。乌鸦携带着雏鸟,在树荫里栖息。燕子在屋檐下筑起了新巢,整天呢喃作语。
这时他写了许多田园诗,优美宁静,与秦州和同谷时的诗相比,真如经过大风浪后,来到一处百花幽谷,听着溪水潺潺,清风微微,让人心境舒缓而悠闲。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为农》
杜甫说,成都城里多烟尘,多喧嚣,而浣花溪畔是幽静的,只有江村里八九户人家。圆荷浮着小叶,细麦落着轻花,处处赏心悦目。他有意在此终老。只是远离国都,身无官职,没有俸禄,只能亲自务农,种植庄稼和草药,因而不能像勾漏县令葛洪那样,去炼丹成仙了。
他心里永远挂念着国事,刚到成都不久,就去武侯祠,拜访了诸葛亮的遗迹。他对这位鞠躬尽瘁、功高盖世的伟人极其仰慕,但又感慨自己怀才不遇,难免泪流满襟。
幸喜,草堂里时常有朋友来访,他就在自己菜地里,采一些鲜嫩的菜芽去招待。而四邻里,有退休的县令,有风雅的隐士,有卖文为生的酒徒,还有淳朴的农民。杜甫与他们朝夕相处,内心是宁静的。他偶尔也会出门访友,甚至走到青城、蜀州,与朋友喝醉了酒,就随意地打发时光。
夏天里,江水安稳地流淌,村子里宁静清幽。燕子自来自去,鸥鸟相亲相近。孩子把针敲弯,做成钓钩,跑去江里钓鱼。而他的妻子杨氏呢,劳碌半辈子,现在终于能享受几天安详的日子了,就焕发了童趣,拿纸画个棋盘,与杜甫下起了围棋。有时来了兴致,趁着夏日晴好,夫妻二人携带茶水、甘蔗汁,坐上小舟,看孩子们在江水里快活地扎猛子。
明代周臣所绘《柴门送客图》
此画取杜甫《南邻》中“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的意境,描绘杜甫拜访南邻后,主客二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
日子就一天天过下去。但这平静的生活却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所以时常翻起一些风浪。杜甫家里人多,养着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大约还雇着几个仆人,光靠地里的那点收入,并不能维持生计。他还是要依赖官员朋友们的资助,一旦救济不及时,难免会全家挨饿,陷入困境。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狂夫》
这首诗表达的情绪颇为微妙,他先是说,草堂位于万里桥西,百花潭清幽迷人,是他心中的“沧浪”。所谓沧浪,用的是个典故,“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说,不管沧浪之水清还是浊,都顺其自然,无欲无求。“沧浪”就是适合归隐之地。在他眼里,风中的翠竹美好洁净,雨里的红莲润泽含香,这是生活富足、内心闲静的人才有的雅趣。
其实,这时经常资助他的朋友,连书信都断绝了,更谈不上资助。孩子们时常挨饿,面带饥色,实在可怜。可他处于如此困境中,却流连风景,丰神潇洒,于是就嘲笑自己,都快饿死扔沟里了,还疏狂放浪,真是越老越像个狂人。
转眼又是761年的春天,杜甫走在浣花溪边,看到黄四娘家的桃花,一时心动,写了首诗:
黄四娘家花满蹊(小路),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当他看到风吹花落,就觉得心疼,又写了一首:
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江畔独步寻花》(其七)
然而,到了这年四月,成都也不平静了。梓州(今四川东北部三台101县)副史段子璋造反,自称梁王,赶走了绵州(今四川绵阳)的东川节度使李奂。这时的成都尹兼西川节度使是崔光远,他率牙将花敬定去平息叛乱。花敬定是员勇将,很快斩杀了段子璋,他自己觉得功劳很大,就得意忘形,放纵属下在东川大肆抢掠。士兵们抢红了眼,看到女子戴有金银手镯,就将手腕割断去夺手镯,乱杀了上千人,闹得人心惶惶。
杜甫听闻这个事情,就写了两首诗,先是以《戏作花卿歌》歌颂他平定叛乱的功劳,又写《赠花卿》讽刺他的不合规矩,宴会时常常演奏朝廷的音乐: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杜甫隐含的意思是,这曲子虽然美妙绝伦,但属于天子所有,臣子又怎能演奏呢?但杜甫写得过于含蓄,以至于花敬定认为,这是在恭维他,能让大家享受天上的音乐。杜甫的心情又抑郁了。原本平静的成都,也渐渐陷入混乱。而此时,东边的李光弼被史思明打败,丢了河阳。洛阳一时半会儿还收不回来。
就在这年秋天,狂风大作,江翻石走,他门前亭亭如车盖的大楠木被连根拔起,倒在榛棘之中,压坏了药圃,让他极为感伤。而屋顶的茅草被风卷走,家里整夜漏雨,更让他倍感忧虑,便唱出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这是诗的第一段,写明狂风怒号,屋顶茅草被吹过浣花溪,或挂在树梢,或沉入池塘,最后又被对岸的孩子抱走了。杜甫的草堂来之不易,所以难免心疼,可他就算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办法,只好回来唉声叹气。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到了傍晚,风停了,乌云密布,下起了雨。屋顶茅草稀疏,雨就漏进屋来,淅淅沥沥没个完,床头地上全都湿透了。家人睡在床上,被子用了多年,没钱换,棉花都结在一块,又被孩子蹬得裂开,盖在身上,就像盖了块铁,又硬又冷。在无眠的长夜里,杜甫的思绪越飘越远: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自从安史之乱开始,自己颠沛流离,惶惶不安,就没能睡个安稳觉。这种忧愁,让身处茅屋漏雨之夜的他更加难以入睡,似乎等不到天亮了。
但杜甫是个有大抱负、大气象的人,哀叹自己的遭遇后,忽然笔锋一转,由自己的受寒,想到了天下士子的苦难。他希望眼前忽然出现千万间广厦,风雨不动,让寒士们安居,得到欢颜。如果能那样,自己就算冻死,也心甘情愿。杜甫的仁者情怀,在这冰冷的雨夜,真诚地流露,让万世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