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人物

品读苏东坡之禅:只缘身在此山中

/禅: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苏轼一生诗、酒、禅、肉、茶,他与佛教的渊源颇深​‍‌‍​‍‌‍‌‍​‍​‍‌‍​‍‌‍​‍​‍‌‍​‍‌​‍​‍​‍‌‍​‍​‍​‍‌‍‌‍‌‍‌‍​‍‌‍​‍​​‍​‍​‍​‍​‍​‍​‍‌‍​‍‌‍​‍‌‍‌‍‌‍​。在他的朋友之中,有不少是得道的高僧。民间流传最多的要数他和佛印之间的故事。佛印是个智慧的高僧,苏东坡生性诙谐,总喜欢调侃这个老朋友,可是每次捉弄都是以苏东坡斗败为结局。虽然如此,却并不影响苏东坡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人们却因此更加喜爱他。因为只有这样的苏东坡才更有生活的气息,更有生活的情趣。

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一起坐禅,他问佛印:“禅师,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佛印看了一下苏东坡,点头赞道:“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佛印随口也问他:“你看我的坐姿如何?”苏东坡有意想调侃佛印,就说:“像一坨粪!”佛印听了并不生气,只是置之一笑。

苏东坡回家后,高兴地告诉苏小妹说:“我今天赢了佛印禅师!”苏小妹颇不以为然地说:“禅师的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如佛;你心中有粪,所以才视禅师为粪。今天输的人其实是你呀!”听了苏小妹的一番解释,苏东坡才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不足为信,因为历史上并没有苏小妹这个人物。“唐宋八大家”,苏氏一门就占了三人,可见苏家人的才情之高。苏轼才高,性情率真活泼,人们为了表达对苏氏父子的喜爱,便杜撰出一个苏小妹,来完成他们人生的轻喜。确实,有了这个虚构的苏小妹存在,苏东坡的故事便更加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历史上没有苏小妹这个人物,但佛印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据说有一次苏东坡吃鱼,吃了一半听报佛印来了。因为鱼吃了一半,对于待客之礼来说是不周到的,于是苏东坡赶忙将鱼藏到书柜上面。苏东坡的窘态,早被躲在窗外的佛印看见了。他想调侃戏弄一下苏东坡。佛印问苏东坡:“你姓苏的苏字怎么写法?”佛印学识渊博,不至于“苏”不会写,所以苏东坡听了佛印的话,知道一定有名堂,但又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就装作认真地回答:“苏字嘛,上面一个草字头,下面左边一个鱼字,右边一个禾字。”佛印也假装糊涂地问:“那把鱼放到草字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哎呀,那可不行呀!”佛印哈哈大笑说:“好啊!你说把鱼放到上面不行,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一下子醒悟过来!佛印说来说去,就是要吃他的那盘鱼。

这只是民间流传的苏东坡和佛印的两则趣闻轶事,史书记载,苏东坡也是非常爱好参禅悟道的。“禅机”并非人人能悟,悟禅的人首先要是内心极清静,再就是要有非同寻常的智慧。苏子内心纯净善良,悟性又极高,因而在他的诗文之中,常有不同凡响的禅语。

这首《题西林壁》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哲理诗。写这首诗时苏轼正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途经九江时,他游览了庐山。庐山风景秀丽,历来是文人所描绘诉怀的对象。诸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苏轼的心情虽然处于贬谪的郁闷之中,但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了他的逸兴壮思,于是他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他游观庐山后的总结。他生动地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写实,他用短短的十四个字写出了游山所见。庐山丘壑纵横、峰峦起伏,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庐山的移步换形、千姿百态的风景,因这两句诗而更加形象生动。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是写庐山的千古名句。历来诗人写的都是庐山风景的秀丽,就连诗仙李白也不例外。只有苏东坡游览了庐山后,悟出了其中高深的禅理。是呀,从不同的方向看,看到的总是不一样的庐山。为什么庐山是这样的千姿百态,让人难以辨认它的真实面目呢?因为我们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能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我们的视野所能见的只是庐山的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间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而这样的内涵并不是人人都能领悟到的。纵观苏东坡的人生,他起先反对王安石变法,是因为他看清了王安石变法太过于激进。社会制度的变革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太过于激进,必然会引发许多弊端。事情果然如苏轼所料,大量的政治投机之徒,混入了变法队伍,他们利用制度的漏洞,中饱私囊,导致百姓疾苦愈发深重,以致王安石变法失败。

王安石下野后,保守派司马光执政​‍‌‍​‍‌‍‌‍​‍​‍‌‍​‍‌‍​‍​‍‌‍​‍‌​‍​‍​‍‌‍​‍​‍​‍‌‍‌‍‌‍‌‍​‍‌‍​‍​​‍​‍​‍​‍​‍​‍​‍‌‍​‍‌‍​‍‌‍‌‍‌‍​。这时苏轼又反对司马光全部废除新法,因为苏轼看清了北宋政权的利弊,他清楚地知道,要想国富民强必须要变法。王安石变法本身没有错,错在太过激进,用人失误。国家要想强大,要遵循变法的内容,但要徐徐图之,而不是全盘否定。可惜,等司马光发现自己全盘否定变法的错误时,已经太迟了。

苏轼一生遭贬谪都是因为变法。他反对变法遭贬谪,后来他的同党执政时,他又遭到了更残酷的流放,他被流放到遥远的蛮荒之地海南,几乎没能生还中原。而这一切皆是因为苏轼有个无比清醒的头脑,他能看得清事物的利弊,唯独将自己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但这正是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也是千年来人们热爱他的缘故。

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告诉我们一个哲理:由于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苏轼的这首诗广为人们传诵,可惜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们,并没有能领悟他诗中的哲理。他们在全盘废除新法后,完全陷入了党争之中,欲把苏轼置之死地而后快。

苏轼一生融儒、释、道为一体,他能领悟佛的禅机,能做到道家的超脱,却难以放下儒家的入世。在政治上屡遭打击后,他在《临江仙》中写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转念他又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佛家悟禅,能放下一切身外之物,故能四大皆空;苏轼悟到了禅机,可惜他放不下,故苏轼一生为聪明所累。

禅是深刻的哲理。

如果人生没有苦难,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那个和佛印调侃打趣,充满喜剧的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