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众笑终不悔,施一当获千
马生本穷士,从我二十年。
日夜望我贵,求分买山钱。
我今反累生,借耕辍兹田。
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
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
众笑终不悔,施一当获千。
——《东坡八首》其八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这些都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要想了解他,我们还是先从他的名字开始吧。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的弟弟名叫苏辙。兄弟二人的名字皆和车子有关,那么他们的名字究竟有什么内涵呢?苏轼的父亲苏洵曾专门写了《名二子说》一文,从苏轼、苏辙的名字说起,告诫他们做人的道理。
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苏洵《名二子说》)
“轼”指的是车厢前面供扶手的横木,“辙”指的是车轮碾过的痕迹,也指道路。苏洵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看上去难看一点,但毕竟不影响车子的使用。苏东坡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天下的车莫不循辙而行,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苏辙性格平和,父亲为其取名“辙”,觉得这样很好,可以免祸。
知子莫如父,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日后的经历,果然印证了父亲这篇文中的担心。苏轼一生风波不断,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性情率真,口无遮拦,不善于掩饰自己。但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苏轼才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和认可。
父亲为苏轼取名“轼”,字“子瞻”,是希望他说话做事要低调沉稳,而他自己自号“东坡居士”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东坡居士”和《东坡八首》有关系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东坡居士”的来历要从白居易说起。白居易被贬谪忠州刺史时,曾作过一首《步东坡》:
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
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
苏轼非常钦佩白居易,他常常在诗词中以白乐天自比。白居易被贬谪时,在东坡种花,而当时的苏轼恰好被贬谪黄州,穷得连吃饭都成问题。为了解决温饱,苏轼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后来地方政府给了苏轼五十亩废弃坡地。这五十亩贫地恰好在黄州城东门外,于是苏轼干脆自号“东坡居士”。
苏轼是被贬谪到黄州的,像他这样的犯官身份,朝廷是不提供住所的。如此,一家二十多口人住在哪呢?开始的时候,苏轼一家住在一个废弃的官府驿站里——林皋亭。这个地方破败不堪,潮湿闷热。后来苏轼在种地的东坡园中,修建了五间泥瓦农舍。房子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冬建成,苏轼将厅堂的四壁涂白如雪,起居坐卧所见俱为雪景,故将新居美名为“雪堂”。在黄州期间,苏轼在雪堂里完成了对《论语》《周易》的注释工作,实现了文人不朽的价值。
苏轼除了在雪堂里著书立说,还没忘记博览群书。据说,有一次他反复诵读杜牧的《阿房宫赋》,每读罢一遍就感慨叹息,一直到深夜还不停止。雪堂外两位奉命守候侍奉的老兵,为此深感不解。其中一位埋怨道:“总是念来念去,有什么好处?天这么晚了,外面又冷,还不睡觉!”另一位却说:“其中有两句还不错呢!我喜欢他念的‘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苏轼的小儿子苏过在床上听见了这两人的对话,第二天他告诉父亲,苏轼听了放声大笑,说:“想不到这还是个有见识的人!”
人生在世要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活着才有意义,尤其是当人身处逆境时,精神世界的富有更为重要。苏轼身处人生的低谷,却并没有自怨自艾,任时光流逝、岁月蹉跎,而是在贫穷困顿中实现了人生的不朽。
苏轼从考场奇才到谪居边荒的戴罪犯官,这样的人生落差太大了。到了黄州,苏轼担任的是黄州团练副使,还不得签书公事。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今天的县级武装部副部长,而且还是没有实权的副部长。苏轼从朝廷的要员,沦落到这样的末位小官,精神上的打击除外,物质上的生活也得不到保障。按朝廷规定,像苏轼这样的犯官只有一份微薄的实物配给,没有正常的俸禄,再加上苏轼生性疏豪,没有积蓄,于是一家人的花销就成了问题。
没有什么问题能难倒苏轼,他发明了一种花钱方法。就是将每月的钱平均分成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天拿一份使用,当天用剩余的钱另外存在一个竹筒里,作为待客的费用。这样下来,苏轼手中仅有的一点积蓄,竟然支持了他一年多时间。
一年后,苏轼和家人开荒种田也有了收获,解决了吃饭问题。但因为苏轼种的是大麦,吃多了不消化,他就将大麦和红豆掺在一起,称其为“二红饭”。到庄稼歉收的年份,饭不够吃,苏轼就勒紧裤腰带节食。为此他还写了篇《节饮食说》,作为养身补气的座右铭。文中说:
东坡居士自今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招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这段话的意思是:东坡居士今后,早晚只吃一杯酒一块肉,如果有客人来了,即使是摆盛宴,也不得超过三杯酒三块肉。如果有人请客,就事先向对方通报自己的吃饭原则。要是主人非要超过这个界限,那就干脆不去赴宴了。这样做的目的:一来可以安分养福,二来可以宽胃养气,三来可以省钱养财。
一个身罩紫袍、脚蹬皂靴的文人士大夫,为生活窘困换上了短衫芒鞋,和当地农民打成一片,过起了半耕半读的生活,且还将自己垦荒种田的事儿写成诗,这样的人自古除了陶渊明就只有苏轼了。面对困窘的生活状态,不得不节衣缩食,他不仅不以为耻,反而兴致勃勃地为此写文记载,并且还赋予高尚的目的,用“众笑终不悔,施一当获千”的态度面对。
为了纪念那段在东坡耕种的日子,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且一直沿用下来,后世对“苏东坡”这个名字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苏子瞻”。从这首《东坡八首》诗中,我们是否读出了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评价的一二之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