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评论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题解】

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陆游退居故乡山阴已近二十年。这年他六十八岁,中原地区早已被金人占领。诗人退隐山中,仍念恢复大业,对祖国的热爱,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的憎恨,耿耿于怀。诗人秋夜乘凉,心境难平,思潮翻腾,以沉痛的心情、恢弘的气度,写下了这首感情真挚的诗篇。本诗原为二首,此为第二首。

【解读】

全诗四句,诗意发展分两层。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三万里的黄河源远流长,奔腾咆哮,滚滚东流入大海,气势磅礴。三万多尺高的大山,险峻挺拔,峰巅撑天,多么雄奇。〕

第一层,写黄河源远,流巨,贯地之长;写山高,峻险,峰奇摩天。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忱,以及驱逐胡虏收复中原的壮志豪情。

第一句,以黄河之长,流势之大,泛写祖国大川的壮丽。暗喻我们民族的精神气节,犹如黄河多曲折险阻,但勇往直前,不可阻挡。

“三万里”,极言黄河流长。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由山脚下一股股清澈的泉水汇集而成。黄河的万里长流,千曲百折,或奔腾狂啸于高山深谷、莽莽高原之中,或平缓文静,信步于华北平原。黄河全长五千五百公里,流经不同区域,形态迥异,景象万千。黄河始穿龙羊峡,初露其澎湃气势;继而利劈刘家峡,惊涛拍岸,骇人心魄;随出青铜峡,如天降巨瀑,气势雄奇。黄河于途中,饮汾水,纳渭河,流愈巨,势愈大。待过三门峡,飞瀑湍流,浪涌雪溅,狂涛击天,万谷鸣雷。黄河入中游,安然文静。进下游,纵身跃出地面十米之高,像空中飞腾的巨龙,成了举世闻名的“悬河”,然后奔腾东流入大海。黄河,伟大的河!你的怀抱是我们祖先的诞生地,是华夏成长的摇篮。你的乳汁哺育着华夏子孙,孕育了华夏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你从亘古流至今,是华夏悠久历史古老文明的见证。华夏子孙世世代代在你的怀抱里休养生息,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造了光辉业绩。黄河,你汹涌澎湃,你气势磅礴,是华夏民族的骄傲,炎黄子孙的自豪。

第二句,“五千仞岳”,泛写沦陷区高大的山,雄奇的峰,映照出伟大的华夏民族形象,不屈不挠,不甘沦亡的民族性格。

“五千仞”,极言山之高。“岳”,泛指沦陷区的名山巨峰。在当时五岳除南岳衡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均陷于金人之手。“五岳”,它们山体巨大撑天,奇险举世无双;它们高大与青天为伍,神秘以白云为裳。加之,历代封建王朝为欺骗人民,在“五岳”大兴土木,庙宇林立,寺院济济,佛教道教之风盛行,使其染上了古雅的文化色彩。从那时,“五岳”成了历代统治者顶礼膜拜的地方,与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五岳”,成了华夏民族形象的化身。

然而,可爱的祖国,山岳已沦,江河已陷,淮河以北的大片国土,任敌人践踏蹂躏已六十余年。苟安于临安残山剩水的南宋小朝廷,毫无光复之意,而极尽酣歌醉舞之能事,是多么可悲,可恨!爱国诗人陆游秋夜乘凉,沦陷区可爱的山山水水,严峻的南宋现实,一齐涌上心头,感触良多,慨叹万千!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沦陷区广大人民在胡骑践起的漫天尘埃里,把眼泪都哭干了;人民面向着南方,巴望着南宋官军收复中原,过去了一年又一年。〕

第二层,写“遗民”的深重苦难,渴望复国的由衷心愿,表达了诗人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南宋小朝廷不思光复的无比愤慨。

第三句,通过“泪尽胡尘”的形象描绘,深刻地表现了亡国之民惨痛的境遇,无情地暴露了南宋小朝廷的卖国罪行。

言“民”曰“遗”,可见北宋王朝在金兵进犯下,二帝被虏,余生的皇室大臣仓惶南逃,置人民死活于不顾的情景;可见北宋王朝腐败无能,敌国兵临城下,不谋防务,招致惨败,京城失陷,王朝大厦顷刻倒覆的惨状。这是何等的可悲。诗人言“泪”曰“尽”,极见“遗民”境况之苦。“泪尽”于何处?于“胡尘”之中。“泪尽胡尘”,映透着金兵血洗我大好河山,毁灭我国都汴京,掠夺我国宝金银。胡骑所到之处,草木皆焚,鸡犬不留,惨无人道。“胡尘”,形象地描绘出疯狂的胡骑掀起漫天尘埃,尘埃里,“遗民”哭声震天,眼泪哭干。“泪尽胡尘”,极其形象,至为深刻。它饱含着“遗民”满腔的复国热血,敌人罄竹难书的罪行。它极其生动地抒写了“遗民”渴求复国痛不欲生的悲愤之情。特别是句中的“尽”字,极为生动形象,“遗民”的生生死死都隐含在“尽”字之中。

第四句,着重“望”与“又”的刻画,尖锐地道出了“遗民”的遗恨,给南宋小朝廷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遗民”一年一年地“望”,一年一年地盼,“王师”在哪里?诗人也在盼,在喊:王师何月何年渡江北上?诗人梦寐以求亲赴前线,热血洒疆场,身躯献祖国。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卖国求荣,对金称臣膜拜,岁岁纳贡,极尽辱国害民之能事。他们迷醉于临安的残山剩水,醉生梦死,不修军械,不谋富国强兵之道,不策光复大业。这一小撮巨奸,国格丧尽,民族气节无存,甘做异族的孝子贤孙,在我们民族历史上留下了奇耻大辱。“遗民”“南望王师”,是多么感人的形象:扬头踮脚,忍死而“望”,盼南宋官军挥戈渡江,光复中原,重振国威。句中的“又”字,道出了诗人报国无门的痛苦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有打虎的胆量与气力,偏偏叫他在山阴种瓜种豆;有天赋的文笔,偏偏叫他吟愁叹悲。诗人无用武之地,大地亦哀,苍天亦悲。诗人百感交集,慷慨悲歌,愤笔疾书:“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又”字,表达了诗人忧国之愁,爱国之情,如江河奔腾,难以阻遏。

【综述】

此诗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描写了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与失望,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前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写景,用“三万里”、“五千仞”描写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激励人民为收复失地而奋起抗争。后两句,叙事抒情,表达了中原“遗民”渴望“王师”收复失地的焦急心情,抒发了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生的无比愤慨。“泪尽”,反映了中原人民的深重灾难。结句“又”字,表现了“遗民”的失望与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