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出塞①
秦时明月汉时关②,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③龙城飞将④在,不教⑤胡马⑥度阴山⑦。
【注释】
①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用的题目。塞(sài):边关。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③但使:只要。
④龙城飞将:“龙城”:地名,是匈奴圣地,汉朝大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卫李,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⑤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⑥胡马:指敌方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⑦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
赏析
王昌龄(约公元689年—约公元756年),字少伯,祖籍贯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
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王昌龄二十九岁。冬初,开始漫游。从长安启程,途经嵩山、幽州,到并州(太原旧称)。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应试未及。春,离长安,向西漫游。经周至,取道泾州、原州,出萧关道,往陇右。经会州(今甘肃省靖远县)至兰州。再沿洮水河谷,南下临洮。又由临洮出发,回到兰州,西游鄯州。离鄯州,北上凉州、甘州,最后到达肃州,还去了肃州西部的玉门军驻地,再远游碎叶。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中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与孟浩然、李白相见。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返长安,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冬离京改授江宁丞。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后再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本诗从写景入手。月与关以秦汉来修饰,使辽阔的边塞更加厚重,意境更加高远。面对此景象,诗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将士。
后面诗人直抒胸臆,盼望再有李广那样的名将,将胡人的兵马拒于阴山之外。诗中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感情,又有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
全诗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