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将最后一支箭留下
——王维《李陵咏》
李陵咏
王维
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
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
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
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将令骄虏灭,岂独名王侍。
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
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
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
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
一道阴山,阻断李陵眺望故乡的目光。
这里本是他跃马扬鞭浴血奋战的沙场。公元前99年,一支骁勇的骑兵奔驰在阴山脚下,跑在最前面的正是英气勃发的李陵。就在这一年,汉武帝任命宠姬李夫人之兄李广利为将军,带骑兵三万出酒泉讨伐匈奴。本来在这次出征中李陵只负责后勤补给工作,可出身将门的一腔血性却让李陵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以自己的五千人马作为大军的一路偏师,独当一面以少击众。武帝批准了他的请求,对于这位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汉武帝在表示信任的同时,也在暗自高兴:这次劳师远征除了要讨伐屡屡犯边的匈奴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给李广利这位皇亲一个树立威信提拔升迁的机会,而既然有李陵主动请缨了,班师凯旋当不是问题。
李陵确实不负众望,仅率五千部卒的李陵在连续三十余日的长途奔袭中,已经和他的祖父李广一样,成为一个让匈奴胆寒的名字,尤其是当李陵与单于三万人遭遇时,更显示出了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战斗中,李陵率众杀敌的数量已经超过了自己兵力的总数,匈奴甚至连死伤的人都来不及搬走。然而,李陵的这支孤军毕竟走得太远了,当匈奴的铁骑卷土重来,给养严重不足的李陵部众已经难以招架水一般涌来的马蹄,再加上庸碌无能的李广利迟迟不发援军,最终导致这支骁勇的骑兵湮没在大漠黄沙之中,李陵矢尽援绝,仰天长叹,终于降了单于。
阴山由此成为李陵生命的分水岭。阴山之阳,平摊着一代将门虎子的煌煌战功;阴山背后,则是叛国投敌的不赦之罪。在只看结果的时代,即便有近天之功也难抵最后一口英雄气,纵横沙场血染战袍不足为奇,视死如归杀身成仁方是真英雄。
李陵的悲剧由此而生。声名显赫的李氏宗族无法宽恕这位辱没门庭的不肖子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他们感到无比尴尬的是飞将军的后代竟做了胡人;更为震怒的则是那位握着最高决策权的汉武帝,他没有想过自己的决策是否失误,倒是偏听了李广利等一班小人的推卸之词,尤其是当他得到李陵唆使单于备兵防汉的诬告后,更是龙颜震怒,不问青红皂白,就诛杀了李陵的老母、兄弟和妻儿。而此时的朝堂早已开始了对这个叛臣的口诛笔伐,就连李陵的好友霍光也无片言只字为李陵一家开解,倒是与李陵并无深交的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惨遭宫刑。
“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苏武书》)一道阴山隔绝瞻望故乡的目光,原本还有心归汉的李陵在最终无家可归之后,选择了一个让朔风劲吹的姿势,嚼一口带着血丝的马肉,将手中的马奶酒一饮而尽。当故国执行不义的时候,背叛也许是无限苍凉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