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冰红
刺痛
金色的蜂群
在教堂尖塔上
银色的
歌唱祷词那
巨大的钟声与玫瑰一同震响
那淫荡的肥胖的钟声
而一阵大
风
正把
那海
卷进
梦
——中
(袁可嘉译)
(美国)E·E·肯明斯
《太阳下山》是一首典型的意象诗。诗中听描绘的景象在美国乡村比比皆是:日落时分太阳的光芒照射在教堂的尖塔上,而此时一阵强似一阵的钟声不断从教堂里传来。我们首先要说明的是“意象不是一个思想”。是“在一刹那的时间里表现出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庞德语.而此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诗人娴熟地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通过象征、自由联想、暗喻,积极调动阅读者所有感觉器官,来感觉体验这种黄昏美景,给人产生多种思维情趣。
“金色的蜂群”,显然是对太阳光芒的贴切而美妙的比喻。“太阳下山”这一意象既是视觉的,也是触觉的,它传递给人的感觉有一定的层次,诗人却产生一种“刺痛”的感觉。这种感觉显然来自于人们的灵魂及内在精神上的强烈震动。来源于诗人此时此刻对于宗教的感悟与体验。即由“太阳下山”所引发的关于人类生命与永恒、黑夜与死亡、现实与梦幻的自由联想及思考。是综合听觉——触觉这两种感觉的联结。教堂里传出的“歌唱祷词”本来是听觉的,诗人却用“银色”这一视觉意象来修饰,极其准确地表达了一种圣洁美好的感情,是一组典型的听觉—视觉结合的声色联结。至于“钟声”与“玫瑰”为何一同震响,为何用“淫荡”“肥胖”这样极其准确的形容词来修饰“钟声”,袁可嘉先生猜测为:可能钟声给了诗人一种玫瑰的色彩感或香味;说它是肥胖的,是它可能给人以一种浑园的形体感;说它是淫荡的,可能是钟声荡漾所引起的一种错觉。他认为这“种种象征和联想都导源于诗人的隐秘感觉”,而且这种隐秘的感觉带有隐私的性质,所以“读者是难以领会的。”(袁可嘉《略论西方现代派文学》)。诗的后半部分,“而一阵大风正把那海卷进梦中。”中间隔一行,这有意识的停顿,从而使诗的意境从具象走向抽象,诗的情绪由明晰走向我们无法窥探的意识深层。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E·E·肯明斯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极其成功的。由于全诗采用小写,没有标点符号,以一个字或一个字母为一行排成某种形状,所以比较难懂。谈到诗人形式语言上的大胆实验时,袁可嘉先生以为诗“除一处破折号外,无标点符号,可能暗示钟声迄未停止;排列形式可能表示钟声忽高忽低,忽近忽远;全诗除最后一个表示梦多的复数的‘S’系大写外,全部小写,可能暗示不愿破坏钟声回荡的旋律,大写的‘dreems’可能象征梦幻之多之大。”(袁可嘉《略论西方现代派文学》)当然,这只是一种比较可靠的理解。同时这也与肯明斯对诗的理解有关。他认为在他所处的时代“我们靠眼睛吸收的比耳朵的要多。为了使读者感觉他的诗的节奏,使他用的字铿锵有声,他乃向印刷商求助。”(《二十世纪美国文学》斯鲁伯著,王敬羲译)因为他的诗没法排版,甚至图书馆都无法编目。但由于他在形式上下大功夫,诗意往往只是在感官印象层次上展开,集中注意对于事物及人的心理的瞬间感觉的细致描写和把握。有时不免流于肤浅。但就这首诗来讲,诗的形式和诗意的追求达到了完美的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