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
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释】堆来:极言愁深。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认为是“语句中间之衬字”。
状:描绘,陈述。柳宗元《游黄溪记》:“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寒星:在寒气笼罩中闪烁的星光。
灰:消沉,破灭。赵振《说败》:“及其偶败,则万虑皆灰,畴昔之英风侠气,皆归于无何有之乡。”
剩有离人影:手稿曾作“倦极身无凭”。
离人,指杨开慧。
残月:形状如钩的月亮,梅尧臣《梦后寄欧阳永叔》:“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清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译文】夜半时分,枕边的忧愁如同江海中的波浪,
汹涌澎湃于心中,孤枕难眠的时候,
更忧愁夜色漫长,只好在独守寂寞,
百无聊赖的时候披上衣服,坐着数天上的星星。
熬过漫漫长夜,依然不见离人,
只有往昔的倩影还存留在心间。
此时只有残月如钩,如此清寂孤廖,
怎么能不叫人洒下眼泪呢。
【赏析】这是毛泽东赠予与怀念杨开慧的三首词的第一首,状写与新婚妻子离别时夜不眠的情态,另两首为《贺新郎·别友》、《蝶恋花·答李淑一》。诗人在一九五七年五月一十一日给李淑一的信中明确表示:“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罢。”因为是年二月七日李淑一曾写信给毛泽东,要求将这首《虞美人》抄给她。
一九二一年,杨开慧在长沙市福湘女中读书时,收到了她父亲杨昌济的学生毛泽东寄送的《虞美人》,很欣喜,并拿给好友李淑一看过。虽然诗人认为《虞美人》“不好”,但是,他极珍惜与杨开慧的感情。一九六一年,他把这首词作了几处修改,又亲手书写好,交给卫士张仙朋,说:“这个由你保存。”直到一九七三年冬,他还将此词交保健护士吴旭君用毛笔抄清。
一九二一年春夏之交,毛泽东在湖南的岳阳、华容、南县、常德、湘阴等地进行社会调查,日夜忙碌,静下来也时常想起新婚的妻子、亲密的战友,殷殷思念,缠绵悱恻,填了一首《虞美人》,记下了当时彻夜不眠的思绪,故题为《枕上》。
词的上阕写相思难眠,寂寞难耐的情状。“堆来”,极言愁多;“枕上”,透出思念中辗转反侧之态。“愁何状”?犹如“江海翻波浪”。这与李煜著名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境相近。可见作者的枕上深愁如同“江海翻波浪”!偏偏在这种时候,“天色总难明”,只得于寂寞难耐之时,“披衣起坐数寒星”,聊遣愁思。“数寒星”三字极有情趣,可从中衬托出词人的孤寂愁绪。
下阕写伤别之情。词人经过一夜苦熬,晓来依然不见离人,只在朦胧中历历倩影,故顿生“百念都灰尽”之感。此时,抬头西望,惟有残月如钩,如此清寂孤寥,怎叫人不对月抛泪!这使人想起宋人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上阕从一“愁”字入手,极写思念之深切;下阕以一“泪”字收笔,甚言思念之苦涩。写此词时,作者还是个刚离开学校的二十八岁的青年,儿女情长,是极自然的情愫,正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
全词语言明快流畅,坦直朴素而富有情趣。“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的似水柔情,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男儿气概,完全可以同时并存心胸。一九五七年八月一日,毛泽东写道:“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这首词是人们所能看到的毛泽东最早的一首。该词受词史上婉约派词风的影响,虽然飘逸着一缕阳刚之气,但阴柔是其基本格调。
附:杨开慧《偶感》
偶感
杨开慧
天阴起眼溯演风,
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
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
寒衣是否备?
孤眠眼谁演爱护,
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
欲问无眼人语演。
恨无双飞翮,
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
惘怅无已时。
【注释】偶感:这是作为妻子的杨开慧,怀念身在远方为革命奔波的丈夫毛泽东的一首诗,诗的写作时间是一九二八年深秋或冬日。这首诗真实面生动地记录了一位妻子日夜对丈夫深切的眷念情愫,但这首诗却没有传到丈夫手里。据现在的材料推测本诗是毛泽东生前没有见到过的。湖南省在一九八二年三月间修葺杨开慧烈士故居时,折掉杨家老屋的旧墙,在烈士住房后墙的砖缝中,发现了烈士一叠手稿,这首诗就在其中。诗中眼演中的字,因年代长久,残缺了,眼演中的字是后人根据上下文义加上的。
溯:从文义看,此字应为“朔”字,很可能是烈士的笔误。
远行人:指毛泽东,远去的爱人。
足疾:据老人回忆,毛泽东上井冈山时,曾患有足疾。
惘:此处从文义看,换为“惘”字当更为妥帖些。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注释】长沙:湖南省的省会。作者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一九二五年十月,毛泽东在即将离开长沙赴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之际,重游橘子洲,对着眼前的景色,环顾现实,回忆往事,激情汹涌澎湃,写下了这首词。
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山,向东北溉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全长八百一十七公里。
橘子洲:一名水鹭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的沙洲,南北大约十一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西面靠近游览胜地岳麓山。宋代祝穆《方舆胜览》载,洲上多产美橘,故名。
万山红遍:所有的山都红了。
万山:指岳麓山及湘江两岸的许多山峰。岳麓山附近的枫树林最茂盛,秋末枫叶经霜后变红。岳麓山山腰有爱晚亭,因唐代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而得名。
层林尽染:—层层的山林都像染上了颜色似的。层林,重重迭迭的树林,随着起伏的山势一层层地高上去。染,染色,这里指染上红色。
漫江碧透:漫江,满江。碧透,江水碧绿,清澈见底。
百舸争流:舸,大船。这里泛指船只。争流,争着在水上行驶。
鹰击长空:鹰像搏击似的在辽阔的天空里矫健地飞翔。击,搏击,形容鹰飞得迅猛矫捷。长空,辽阔的天空。
鱼翔浅底:翔,本指鸟在空中盘旋,这里指鱼儿游得活跃轻快。
浅底:清澈可见底的水下。因江水清澈一望见底,而显得江水浅。唐代储光曦《钓鱼湾》诗:“潭清疑水浅。”
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是说众多的生物都在深秋的自然环境中争着自由地活动。万类,即万物,统指宇宙间一切生物。霜天,下霜的天气,这里指深秋,寒秋。竞,竞赛,竞争。
怅寥廓:怅,怅望,沉思地望着。寥廓,高远空阔,这里指广阔的宇宙。
苍茫:渺远迷茫的样子。
准主沉浮: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通过联想,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主,主宰,支配。沉浮,本指物体在水面上沉没和浮起,后用来比喻事物的盛衰面、消长。
百侣:许多朋友。侣,伴侣,朋友。
峥嵘岁月稠:峥嵘,形容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比喻超越寻常,不平常。稠,多。
恰:正当,恰值。
风华正茂:风华,风采,才华。茂,丰盛。
意气:奋发昂扬的气概。
挥斥方遒:豪气奔放,正充满活力。挥斥,无拘无束,自由奔放,方,正,正当。
遒:强劲有力。
指点江山:评论国事。指点,指说,评论。江山,江河和山岭,常用来指代国家和国家的政权。
激扬:义同褒贬,即激浊扬清,抨击丑恶,宣传美善。
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秽浊的泥土,比喻恶劣下贱的东西,这里用作动词,是“把……看作粪土”的意思。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后泛指有高爵显位的人。这里指当时掌权的上层人物。
中流击水:中流,水流之中。击水,游泳。
遏:阻止。
【译文】独自站在萧瑟的秋风中,
向北流淌的湘江把我带到了橘子洲头。
我看到所有的山都红遍了,
一层层的山林都好象染上了颜色似的。
江水碧绿,清澈见底,
往来的船只在江面上争先恐后地行驶着。
辽阔的天空中,鹰像搏击似的矫健飞翔,
鱼儿在清澈的江水中欢乐地畅游,
万物都在这深秋的时节竞相自由地活动。
我沉思地望着辽阔的天地,不禁想问,
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兴衰祸福的命运呢?
以前我经常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这里游玩,
那时的我们经历了多少不寻常的日子啊。
那时候我们正值青春少年,风华正茂,
有着书生那种奋发昂扬的气概,豪气奔放,
充满了青春的活力,经常在一起评论时政,
针砭时弊,宣传美好的新思想,
把当时那些位高权重的人看得有如粪土一般。
还记得我们在江中划船,劈波斩浪的时光吗?
【赏析】这是一首旧地重游的感怀之作,通过写景与忆旧,反映了毛泽东早期的革命思想和革命活动。
上片着重描绘今日深秋的绚烂景色,写景为主,情入景中。起首三句交代游览季节,点明地域。“独立”一词描绘出作者自我独立的形象。“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两句,仿佛把读者带到了湘江中的橘子洲头,欣赏深秋时长沙一带的美丽景色。词中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江南深秋图,表达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更反映出其心胸的开阔。
接下来十句,全由“看”字领起。先写山,远眺入笔,“万山红遍”概写群山颜色,“层林尽染”则具体写红色呈现于山林的情形。再写江,以“碧透”写江水的澄清见底,以“争流”写船只的竞发,用以展现江上的生机弥满。“鹰击长空”为仰望所见,“鱼翔浅底”为俯视所见。“击”、“翔”两个动词,充分表现了鹰与鱼的活力。
通过一系列实景静动结合的描写,最后自然得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结论。这一结论写足了自然界万物万类的自由竞争状态。
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为了写人,人才是“万类霜天”的主角;“竞”字,不仅点染出万物的勃勃生机,更揭示了万物变化的动力,是作者对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形象概括。
作者用一“怅”字一转,由景入情,抒发了自己胸中深沉的心事。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应由“谁主沉浮”?“沉浮”,就是人世间升沉起伏,也就是国家的兴衰荣辱。“谁主”一问,说明作者对国家与人民的深深忧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者阔大的胸怀,高远的志向,充分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这一片先写景,然后自然转入抒情,两者融合无间,堪称为借景抒情的范例。
下片侧重追忆往昔与少年同学来这里游览的情景,抒写昂扬的意气和豪迈的激情。“携来百侣曾游”点明过去作者常和志同道合的学子来橘子洲游览,为下文作铺垫。“忆往昔”,明确说明以下是回忆。往昔作者常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多少“峥嵘岁月”。那时正是同学年少,“风华正茂”之时,“挥斥方遒”正是这群“书生意气”的体现,“指点江山”也显革命豪情。
这几句词采用层层推衍的手法,写出了“风华正茂”的同学们的心意气度。他们针对当时掌权的上层人物,写出了反对弊政,提倡革新的激浊扬清的文章。在风华正茂的同学们看来,这些掌权的上层人物毫不顾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为人们所不齿。他们虽身居高位,如同封建社会的万户侯一样,实则粪土不如,这个比喻也是“激扬文字”的具体化。
最后三句仍承“忆往昔”写出,照应上片的“湘江”等句意,也照应下片的“曾游”。这三句是写实,作者与同学们常来湘江学习游泳,锻炼身体,又是借游泳来寓写少年同学的远大志向,是对前面的革命实践和革命情怀作进一步的阐释。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夸张描写,也是一种令人兴奋神往的景观,因情而出景。同时这两句词也隐指作者和“百侣”在“五四”运动中所作的急流勇进、敢于革命的精神。他们同心同德,全力以赴,在时代的大潮中,推波击浪,无坚不摧。同时也隐寓作者在历史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希望昔日的“百侣”同自己一道“到中流击水”,以掀起中国革命的新浪潮。
全诗先写景后全叙事,情则融于景中寓于事中。上片一个“看”字,领出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许多优美的景物,令人目不暇接。下片虽以叙事抒情为主,却也能因情出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是一种令人兴奋神往的景观。上下两阙皆以问句作结,使词的格调更趋高昂。
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注释】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抗日前线的时候。一九四五年八月,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和平谈判,谈判期间,会见了柳亚子先生。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就把这首词抄赠给他。后来这首词在《大公报》、《新民报》上发表出来,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作者于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的信上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北国:指中国的北方。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两句是互文见义,即千里万里都是冰封,千里万里都是雪飘。
冰封:被冰所覆。
惟余莽莽:惟,只。莽莽,本指草木茂盛的样子,这里指空旷无际的样子。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大河,指黄河。古代以“河”为黄河的专称,也称大河。顿,顿时,立刻。滔滔,形容水势盛大的样子。鲍照《舞鹤赋》:“冰塞长河,雪满群山。”
山舞银蛇:冰雪覆盖着的山峦,婉蜒曲折,绵延起伏地伸向远方,远远望去,像白色的蛇在舞动。
原驰蜡象:被白雪覆盖着的秦晋高原,丘陵起伏,似蜡白色的群象在奔驰。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等到晴朗的日子,看到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的披风,格外娇媚。须,等到。红装,妇女的艳丽服饰,也代指美丽的女子,此处两用皆可。素裹,裹素的倒装。裹,穿。
素:洁白净美的服饰。妖娆,娇美壮丽。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祖国的河山是这样的美好啊,引得无数英雄争着为之奔走操劳。如此,像这样。娇,妩媚可爱。引,招致。竞,比赛,争着。折腰,鞠躬,躬着腰侍候。《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可惜秦始皇、汉武帝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秦皇,即秦始皇,名赢政(公元前二五九~公元前二一○),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即汉武帝,名刘彻(公元前一五六~公元前八七),汉朝武功最盛的皇帝。略输,稍微差一点儿。文采,指辞藻,才华。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唐太宗、宋太祖的文学才华略显不足。唐宗,即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赵翼《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宋祖,即宋太祖赵匡胤(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开国皇帝。稍逊,稍微逊色。风骚,泛指文章的辞采。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屈原作的《离骚》,代指楚辞。
天骄:“天之骄子”的略语。汉代曾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意思是上天所骄纵的人物。《汉书·匈奴传》:“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成吉思汗,即元太祖,本名铁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成吉思汗是一二○六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一二七一年成吉思汗被推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
只识弯弓射大雕:只不过以武功见长,缺乏文治。识,知道,懂得。弯弓,拉弓,拉满弓准备放
箭。雕,一种鹰属大型猛禽,多生活在北方沙漠地带。飞得又高又快,不容易被射中,所以古代以“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全,都,往:动词,过去。数,算得上。风流人物,指一代极有影响的人物。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指英雄人物。
【译文】北方的山河风光,
千万里都是冰封大地,雪花飘舞。
看着长城的内外,都是一片空旷无际的样子,
就连黄河也因为冰封而失去了滚滚的波涛。
冰雪覆盖的山峦,蜿蜒曲折地伸向远方,
好似白蛇舞动一样,被白雪覆盖的高原上,
如同白色的象群在奔跑,
好象要与高高在上的天公一比高低。
等到晴朗的日子,
看到红日和白雪相互映衬,
十分娇美壮丽。
祖国的山河大地如此美好,
让无数英雄壮士为她奔波操劳。
可惜秦始皇和汉武帝武功强盛,
文治上却略有逊色;
唐太宗和宋太祖的文学才华稍有不足。
堂堂一代天之骄子成吉思汗,
只有武功,不懂文治。
纵观古今,能够算得上是英雄的人,
还要数今天我们的中国人民。
【赏析】《沁园春·雪》是一首北国风光的赞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崇高的革命气概和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作者的伟大抱负和雄视百代的千古豪情。
上阕主要写景咏物,歌颂北国风光的壮丽奇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三句,起笔就大气磅礴,有包揽宇内之势。作者以“背负青天朝下看”的审美视野,纵览祖国北方的河山。“千里”、“万里”都说明地域之广,“冰封”、“雪飘”动静交织,交代是冬天的风光。“望”字承上启下,既望千里万里,又望北国特有景物。最显眼的景物首推“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长城、黄河,有着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作者以“莽莽”渲染长城早已是一片冰雪,无边无际,以“顿失”状写蜿蜒黄河因为被冰雪覆盖,滔滔洪水已不见踪影,突出了冰雪的威力。长城与黄河相应,画面宏伟气势磅礴。既概括上阕的“北国风光”,又引出了下阕的“风流人物”。
接下来望到的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冰雪覆盖的群山状如银蛇起伏向前,绵延无尽,冰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驰,好像要与高高在上的“天公”一比高低。“舞”与“驰”的动态描写,把北方冰雪世界中的群山、高原写得气雄力足,生机勃勃,显示出了一种大无畏的豪情。
结片“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于豪放中见婉约,于比喻中绘新图。作者妙想奇发,着笔雪天雪景,去描绘云散天晴冬阳暖照的晴天雪景。
作者以美人的装束“红装素裹”设喻,描写的晴日照耀下的北国冰雪江山的风景,确实是“分外妖娆”。
下阕着重抚古抒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两句在章法上称为“过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首句用深情的赞美承“分外妖娆”,第二句紧接首句意脉而又大开思路以启下,把上下两阕连缀得天衣无缝。“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共有两层意思,作者以感情色彩十分浓的“惜”字领兴,既肯定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是为如此多娇的江山“竞折腰”的历代英雄人物,又评说他们的历史局限:“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
作者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几个历史时代的巨人给予了严肃深刻的评说,藏否人物,言辞含蓄委婉分寸得宜。“俱往矣”一句总括过去千百年历史中的许多英雄人物,引出今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全词中最具伟力的诗语,作者雄视百代,超越千古,充分表达了无产阶级肩负历史使命的自豪与完成历史使命的自信。
《沁园春·雪》的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上阙状物与抒情交融,下阙评古与颂今交替,写景则雄阔万里,驰骋江山,论史则纵横千古,指点英雄。全词境界高远,气象宏伟,景象非凡,从自然风光写到历史与现实,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崇高现实主义和崇高浪漫主义得到了完美统一。柳亚子誉之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附:柳亚子和词及跋文
沁园春
次韵和毛润之初到陕北看大雪之作,不能尽如原意也。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
叹青梅酒滞,余怀惘惘;
黄河流浊,举世滔滔。
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
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算黄州大守,犹输气概;
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
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余识润之,在一九二六年五月广州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二中全会会议席上,时润之方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也。及一九四五年重晤渝州,握手惘然,不胜陵谷沧桑之感。余索润之写《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到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阕。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效颦技痒,辄复成此。
柳亚子的这首和词,最早刊于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日的《新华日报》。在这以前,即十月下旬,画家尹瘦石在柳家看到了毛泽东的手迹和柳的和词底稿,向柳索求。柳立即慷慨赠与,并为《沁园春·雪》写了一篇跋文。柳亚子的跋文可以说是对这首词的最早评论。
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中共诸子,禁余流播,讳莫如深,殆以词中类似帝王口吻,虑为意者攻讦之资;实则小节出入,何伤日月之明。固哉高叟,暇日当与润之详论之。余意润之豁达大度,决不以此自歉,否则又何必写与余哉?……余词坛跋扈,不自讳其狂,技痒效颦,以视润之,终逊一筹,殊自愧汗耳!瘦石既为润之绘像,以志崇拜英雄之概,更爱此词,欲乞其无路以去,余忍痛诺之,并写和作,庶几词坛双璧欤?瘦石其永宝之!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一日,亚子记于渝州津南村寓庐。
【注释】青梅酒:青梅煮酒,是一种煮酒的方法。用这种方法煮出来的酒,称青梅酒。滞,耽湎,沉溺。
惘惘:迷茫的样子。李商隐《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黄河流浊,举世滔滔:比喻国民党反动势力甚为嚣张。《论语·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邻笛山阳:谓怀念旧友,典出三国时人向秀《思旧赋序》:“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者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山阳,郡名。晋分广陵郡置。
伯仁由我:谓辜负旧友。伯仁,周蕡的字。据《晋书·周频传》,王导因王敦反叛,待罪于朝廷,请周蕡求情。周蕡上表救了他,却不让王导知道是自己救的。王导以为周蕡见难不救,衔恨周蕡。后来,王敦得志,与王导议处周蕡,导亦不救,周蕡于是被杀。等到王导后来看到周蕡救自己的奏疏,方悲痛不止,谓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块垒:土堆。这里比喻胸中郁结的不平之气。
无双国士:独一无二的国家人才。《史记·淮阴侯列传》载,萧何向汉高祖刘邦推荐韩信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绝代:卓绝的一代,据金绍先回忆说:“亚子当年曾对我说过,这几句是悼念李少石同志的。”李少石,一九○六年生,广东新会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廖仲恺的女婿。长期从事工人运动崌,抗日战争后期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外事组工作。一九四五年十月八日,因车祸去世。
黄州太守:指苏轼。他曾在黄州任太守多年。
稼轩居士: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居士,未做过官或已卸官的士人。
纳兰容若:清代词人。满洲正黄旗人,故词鄙称“胡儿”。
西江月
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注释】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决定发动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武装起义。毛泽东在湖南东北部和江西西北部领导农民,工人和一部分北伐军成立一支工农革命军。九月九日在浏阳一带举行武装起义,遭到敌人围击。十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区,成功地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镰刀斧头:中国工农革命军军旗上的图案。斧头,军旗上的锤头,当时常被人们误认为斧头。
匡庐:即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传说商、周之际有匡氏兄弟曾在此山结庐而居,因而称匡庐或庐山,这里代指江西。
潇湘:潇水和湘水,均在湖南省。这里泛指湖南一带。
同仇:同心合力打击敌人。《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暮云愁:晚云昏暗、阴沉。比喻秋收时节地主逼租、催租,农民心理上有无限压抑,无限忧愁。欧阳修《珠帘卷》:“珠帘卷,暮云愁,垂杨暗锁青楼。”
霹雳一声暴动:犹如一声惊天动地的霹雳,农民武装起义了。霹雳,迅疾的雷声。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译文】我们的军队叫工农革命军,
我们的军旗上的图案是镰刀斧头。
在庐山一带我们也不停留,而是一直要向湖南前进。
由于地主阶级深重的压迫,
农民们都同心协力打击敌人。
秋收的时候是我们无限压抑和忧愁的时候,
但这时犹如一声震天的霹雳,农民们武装起义了。
【赏析】这是首叙事词,记述的是湘赣边界的秋收暴动。秋收起义是作者亲自领导的革命暴动。起义队伍高擎革命红旗,向国民党反动派以及地主豪绅,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毛泽东豪气冲天,激情满怀,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词,对秋收起义军给予赞美和歌颂。
上片写发动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用通俗的语言点明起义军的性质和特征。其性质是工农革命军。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要翻身解放,全靠工农自己组织起来革命。其特征是“旗号镰刀斧头”。镰刀斧头是中国共产党党旗的旗徽,它既是工农联盟的象征,也是革命的象征。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点明了起义部队进攻的行程。“匡庐”代指江西。不在江西一带停留是出于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考虑。“潇湘”代指湖南。向湖南直进是因为约定了在湖南东部举行起义。
下片写起义的缘由。工农为什么起义,“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是起义的真正原因。起义队伍为什么“向潇湘直进”,是因为那里的阶级矛盾十分激烈。“地主重重压迫”的对象是农民,“重重”,形容压迫之深重。有压迫就有反抗,所以“农民个个同仇”。“同仇”二字表现农民对地主的阶级仇恨。有了这个基础,起义就是自然的了。这两句词深刻地揭示了秋收起义的现实原因及其历史必然性。
“秋收时节暮云愁”,点出“秋收起义”词题,也道出了起义的时机。“暮云愁”,渲染了起义时的政治气氛,也暗示起义要流血牺牲。“霹雳一声暴动”,用通俗语言写出了起义的雷霆万钧般的威猛声势。
这首词采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纪实特色,堪称为史诗,咏颂了革命初期的工农革命的壮举。其次,词的语言质朴直朗,节奏紧凑,气势磅礴刚健有力。
西江月
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在江西省宁冈,遂川,永新和湖南省酃县四县交界的众山丛中,山势险峻陡峭,海拔近千米,中间多盆地,方圆有五百五十多里。井冈山上有五条出入的小路,被称作五大哨口:即南面的朱砂冲,东面的桐木岭,西面的双八石,北面的八面山,西北面的黄洋界。一九二七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一九二八年四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民军到此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随后,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又根据党中央指示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湖南、江西两省敌军各一部,乘红军主力还在赣西南欲归未归之际,重兵围攻井冈山。红军守军不足一营,凭借黄洋界天险,击退了强大的敌军,胜利地保住了这个革命根据地。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所作,抒发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旌旗在望: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和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作者说,当时没有飘扬的旗帜,旗帜是卷起的。旌旗,旗帜的总称。这里指红军的旗帜。
鼓角:战鼓和号角。古代军队用战鼓和号角发号施令,指挥军队行动。这里指红军守军的战鼓声、军号声。
我自岿然不动:形容红军从容、勇敢,临危不惧,稳如泰山的气概。自,独自。岿然,山高耸屹立的样子。
森严壁垒:森严,整齐严肃,这里形容工事严密坚固。壁垒,古代军营的围墙,这里指堡垒等防御工事。范成大《次韵郊祀庆成》:“百神森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这里是说军民团结—致,齐心协力,形成坚固的心理长城。更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就坚如城堡。《国语·周语》:“故颜云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黄洋界:也作望洋界或汪洋界。位于井冈山区西北部,距井冈山的中心茨坪二十五里,上下十五里。两侧是深谷、峭壁,无法攀援,形势雄峻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通往井冈山五大哨口中最险要的一个。宵遁:夜间逃窜。遁,逃跑。
【译文】山下可以看到红旗飘扬,
山上可以听到战鼓隆隆,军号阵阵。
面对重重围困上来的敌人,
早已严阵以待的红军沉着应战,
泰然自若。
红军筑好工事,
戒备森严地等待敌人的到来,
而军民更加齐心协力,
众志成城。
黄洋界一带枪炮声隆隆大作,
而根据报告说,
敌人在夜里逃跑了。
【赏析】这首词记录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地区的一次重要的反“围剿”战斗,高度赞扬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民,是一首抒写黄洋界抗敌胜利的光辉史诗。
上片写战前气氛。“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两句,概括描写了红军士气高昴,严阵以待的雄壮声势。山下到处可以看见红旗飘扬,山上可以听到战鼓隆隆,军号阵阵。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敌人方面,数倍于红军,人众势强,气焰嚣张,“围困万千重”。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早已严阵以待的红军,沉着应战,泰然自若,“我自岿然不动”。用“万千重”夸张敌军人多势众,一是实写人确实在数量上多于红军,二是衬托红军“岿然不动”的英雄气概。
下片写军民万众一心,粉碎敌人的围攻,战斗取得胜利。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两句写我革命根据地军民上下协力,齐心拒敌。“早已”二字,说明作者早就料定敌人会乘虚进攻,便指令红军早做准备。“森严壁垒”,是物质准备,形象地说明红军事前已构筑好工事,早已戒备森严地等待敌军的来临,红军打的是有准备之战,因此战斗的胜负已在预料之中。“更加”二字展示了根据地虽小,却有很大的政治威力,红军虽少却有强大的战斗力这一史实。作者没有写战斗的具体过程,也没有渲染战场的惨烈景象,只写了战斗的重要地点和战斗的结果:“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词作以革命根据地军民欢庆战斗胜利,敌人连夜逃遁结束。采用对比艺术手法是这首词的突出特点。
全词八句,六句写革命根据地军民,两句写敌人,意在扬我军民威风,灭敌人的嚣张气焰,有利于鼓舞革命根据地军民的士气、斗志。写敌人只有两句,欲抑先扬,前一句是夸张,极言敌人声势浩大,不可一世的气势,后一句写敌人不堪一击,借着夜色的掩护逃跑了。“敌军围困万千重”与“报道敌军宵遁”也是对比,敌人以声势浩大的进攻始,以惊慌害怕连夜逃遁终。这首词是毛泽东许多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诗词中最早的一首。
清平乐
蒋桂战争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注释】蒋桂战争:指一九二九年三~四月间蒋系军阀和桂系军阀之间为争夺华中的控制权而发动的战争。蒋,蒋介石。桂,广西的简称,指桂系军阀李宗仁、白祟禧等。一九二八年十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曾经指出:“国民党新军阀蒋桂冯阎四派,在北京天津没有打下以前,有一个对张作霖的临时的团结。北京天津打下以后,这个团结立即解散,变为四派内部激烈斗争的局面,蒋桂两派且在酝酿战争中。”一九二九年三~四月,蒋介石集团为争夺两湖,打击桂系,发动了对桂系军阀李宗仁的战争,战争最终以蒋介石的胜利而结束。军阀之间的战争给红军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一九二九年三月,红四军由江西进入福建省西部,打下了长汀,五至六月三次占领长汀东南的龙岩,九月又打下了长汀以南龙岩以西的上杭。这首词作于红军攻占上杭之后,当时闽西新革命根据地正在开展“分田分地”的土地革命。
风云突变:指军阀战争引起了政治、军事局势的变化。风云,喻指变幻莫测的局势。庾信《入彭城馆》:“年代殊氓俗,风云更盛衰。”
重:又,一次又一次,这是针对蒋桂之战而言的。此前有一九二七年十月的蒋汪宁汉战争、一九二七年十二月的蒋与广东军阀的战争,以及一九二八年四~五月间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与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
洒向人间都是怨:蒋介石发动的新军阀之间的战争。像恶风苦雨一样,留给人民大众都是怨恨。人间,指中国人民。
一枕黄粱:典出唐代沈既济小说《枕中记》,落魄读书人卢生在邯郸客栈里向道士吕翁述说自己的不得志,当时店主正在蒸黄粱做饭,吕翁给卢生一个瓷枕,告诉他枕了睡觉可以满足功名成就。卢生照办,在梦中果然出将拜相,富贵至极。一觉醒来,店主人的黄粱饭还未蒸熟。这里借指蒋介石想用武力独占中国的企图如卢生的黄粱美梦一样,终将成为泡影。一枕,犹言睡一觉。黄粱,黄色的小米,这里指黄粱梦的故事。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红旗,喻指红军。
汀江:江名,源出福建省西部长汀县,故名汀江。流经武平、上杭、永定进入广东省汕头入海。一九二九年三月,红军由江西入福建,占领了长汀县。同年九月,红军占领长汀以南、龙岩以西的上杭县。
收拾金瓯:收拾,有整顿、收取之意。宋代岳飞《满江红》词:“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熏朝天阙。”金瓯,古代用金子制作的杯盆一类的容器。常用来比喻国家的巩固统一。《南史·朱异传》武帝云:“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伤缺。”这里喻指闽西新开辟的宝贵的革命根据地。
【译文】变幻莫测的局势又突然起了变化,
军阀之间的战争又打响了。
他们的战争只给人民留下了深重的灾难的怨恨,
而他们的企图也不过是黄粱一梦罢了。
红军迅速越过汀江,
开辟了龙岩、上杭等革命根据地,
农民们分到了土地,
革命根据地一派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象。
【赏析】这首词作于一九二九年秋,词中高度概括了当时的国内斗争形势。作者通过军阀开战与革命力量空前壮大之间的内在联系,生动地表现了中国革命迅速发展的趋势。
上片写蒋桂战争以及这些罪恶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
首句“风云突变”,起笔突兀凌厉。不仅渲染了形势的突然变化,制造出一种浓重的气氛,而且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第二句“军阀重开战”,是“风云突变”的具体说明。这句词不仅写“蒋桂战争”,一个“重”字,还指出了国民党新军阀一九二七年秋~一九二九年秋发动的多次战争。起始两句词把旧中国军阀间的分裂与战争作了深刻的概括。
军阀间争权夺利的战争给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安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所以第三句说:“洒向人间都是怨”,“洒”字,形象而传神地指出战争的祸害如祸水洒向人间。“怨”字,具体而实在地写出了军阀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引起了人民的怨恨和反抗。“一枕黄粱再现”,形象地讽刺发动战争的军阀们,指出他们妄想统治老百姓的企图是难以实现的,最终必然落得失败的下场。
下片写在军阀混战背景下红军力量迅速壮大,所向披靡,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红旗”指红军。
用“跃过”、“直下”两个动词极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红军迅速、快捷地越过汀江,快速地开辟了龙岩、上杭等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情景,反映了人民革命战争所向披靡的现实。因为这种人民革命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是为了“收拾”被军阀割据而造成四分五裂的国家大好河山,是为了推翻几千年来的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因而“红旗”所到之处,农民们“分田分地真忙”,革命根据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象。
语言精炼通俗是这首词的鲜明特色。上片四句词,既概述了军阀混战及其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又给予了精当的评论,语言辛辣,节奏徐缓:下片则语言明快,节奏腾跃,用平易直白的词句,反映了贫苦农民当家作主的伟大历史变革,蕴涵了十分深刻的历史内容。
清平乐
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六盘山:为陇山山脉主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南,隆德县东北,海拔三千五百余米。需要经过六重盘道方可到达主峰,故名六盘山。
望断南飞雁:望断,直望到看不见。王维《寄荆州张丞相》:“目尽南飞乌,何由寄一言。”无名氏《鱼游春水·秦楼东风里》:“目断澄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赵长卿《青玉案》“天涯目断江南路”。
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即红军准备到达的抗日前线。刘克庄《贺新郎》:“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屈指:扳着指头计算。杜甫《甘林》:“我哀易悲伤,屈指数贼围。”陈造《赤口滩》:“路可屈指计”。
红旗漫卷西风:此句可理解为动补结构,即红旗漫卷于西风之中;亦可理解为动宾结构,谓红旗随意自如地把西风卷了进来。漫,随意。王勃《滕王阁》:“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注“暮卷朱帘,宛若卷西山之雨。”李弥逊《蝶恋花》:“榕叶满川飞白鹭,疏帘半卷黄昏雨。”此类“卷”字,用法相似。
苍龙:指太岁星。《后汉书·张纯传》,“苍龙甲寅”。李贤注:“苍龙,太岁也。”古代以苍龙象征凶神恶煞。王充《论衡·难岁》:“徙抵太岁,凶;负太岁,亦凶。”作者自注:“苍龙:指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当前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不是日。”自注中的“当前”,指整个长征时期。
【译文】天空晴朗开阔,少有浮云,
只到看不见南飞的大雁。
不到达长城脚下就不能算是英雄好汉,
扳着手指头算来,
我们已经走过了两万里路程。
巍峨的六盘山巅,
尽是红旗迎着西风自如招展。
现在我们为革命保存下了
大批的有生力量,
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推翻
蒋介石的反动统治?
【赏析】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一日红军第一方面军从川北北上,到达甘肃省迭部县俄界。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天在这里召开会议,决定将红一军、红三军、军委纵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以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委,同时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彪、王稼祥组成五人军事领导团。
陕甘支队于九月十七日突破天险腊子口,接着冲过国民党军队的最后一道封锁线,跨越西安至兰州的公路,十月七日击溃驻扎在固原县青石咀的四个敌骑兵连后,一鼓作气登上了长征路上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距陕北根据地不远了。随后,毛泽东填了这首《清平乐》。
上阕是对长征胜利的总结。首二句,起笔境界辽阔,天高云淡,北雁南飞,乃陇西地区秋日之景,缀入“望断”二字,则情在景中了。
以景开篇,清新隽永,点出时间,表露心情。诗人对中央根据地的依恋,对尚坚持在南方浴血奋战的战友的悬念,对历尽艰辛的长征的回顾,对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战友的哀悼,对万里长征即将胜利结束的喜悦,统统寄托在“望断南飞雁”的驻足凝思之中。即有胜利前的凝思,又有胜利后的自豪“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双重否定句是红军指战员的钢铁誓言,是红军指战员北上抗日的坚强意志的凝聚。长城,既借代在长城之南的陕北根据地,也象征长征的目的地——陕北抗日前线。
“屈指行程二万”,以刚刚过去的事实,为红军指战员“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志作了有力的注解。“屈指”这个从容的动作,微妙地表达了作者视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如等闲的态度,而赋予全词以轻快欢欣的气氛。
下阕写对未来前景的展望,上阕从远景起笔,下阕则就近吟咏。“六盘山上高峰”,点明词题。在这样巍峨的山巅,红旗随意自如地舒展,这是胜利之景,也是红军指战员英姿飒爽、满怀欢畅的象征。刘克庄《贺新郎》:“问长缨,何时入手,缚戎主?”此词最末两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即化用刘词以直抒己意。
句中,“今日”与“何时”连贯,“长缨”与“苍龙”抗衡,“在手”道出了整首词的主题思想。跨越六盘山时,虽然红军已经摆脱了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胜利结束长征,为革命保存下有生力量,开赴抗日前线已成为现实,但是“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不会甘心退出历史舞台,革命的道路还很漫长曲折。所以,“何时缚住苍龙”这一跌宕的问句,既表达了红军勇战强敌的坚强决心和冲锋陷阵的急切心情,也透露了作者对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的深深忧虑。
此词上下阕的首二句写景寄情,后二句议论言志。上阕写红军北上抗日之行程,下阕写红军盼缚苍龙之信心。两阕相对独立,而又联系紧密。两阕中,写景,则清新明丽;言志,则壮语惊人;抒情,则凝重深远。这种景论结合、刚柔并济的艺术手法,把当前胜利的喜悦与对未来战斗的沉思熔于一炉。纵观全词,结构自然,语言直白,形象鲜明,感情浓郁,隽异挺拔,意蕴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