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评论

苏轼《法惠寺横翠阁》表达思乡之情及对人生和生命的沉思

法惠寺横翠阁①

朝见吴山横②,暮见吴山纵。
吴山故多态,转侧为君容③。
幽人起朱阁④,空洞更无物。
唯有千步冈⑤,东西作帘额⑥。
春来故国归无期⑦,人言秋悲春更悲。
己泛平湖思濯锦⑧,更看横翠忆峨眉⑨。
雕栏能得几时好⑩?不独凭栏人易老(11)。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12)。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注释】

①法惠寺:在杭州清波门外,五代时吴越王钱镠所建。原名兴庆寺,北宋大中祥符间改名法惠寺,横翠阁在寺内。

②吴山:在杭州城内东南,旧时山上有伍子胥祠,故又名胥山,俗称城隍山。

③转侧:转身。一作“转折”。容:梳妆、打扮。《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④幽人:犹雅士、隐士。起:义同“升”,登上。朱阁:此指横翠阁。古代寺院里的楼阁常是红色。

⑤千步冈:指吴山。

⑥帘额:指门帘上部附的余幅,又名帘旌。

⑦故国:故乡。

⑧濯锦:即锦江,岷江分支之一,流经四川成都平原。传说于此濯锦较他水鲜明,故名。

⑨峨眉: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县西南。

⑩雕栏:雕饰、彩绘的栏干。

(11)凭栏:依栏。

(12)悬知:预想、料想到。草莽化池台:是“池台化草莽”的倒装,指横翠阁变为废墟。

【评析】

这首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正月,作者在杭州通判任上。

又是一个春天降临了,屈指算来,这已经是苏轼来到杭州的第三个年头。春回大地,充满生机的万物使他感到欣喜,同时也在撩拨着他因滞留江海而产生的思乡恋家的愁绪。他努力寄情山水,寻求解脱,可是宦途失意的苦闷却时时袭上他的心头,挥之不去。这种惆怅的心情,在《法惠寺横翠阁》一诗中十分鲜明地表现出来。

此诗的开头很有特点,用“开门见山”来形容它,应当说是再确切不过了。作者没有写清晨怎样来到杭州清波门外的法惠寺,怎样登上寺内的横翠阁,而是迅速地“切入”,一落笔便直接写出站在横翠阁上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吴山,这就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笔墨。纪昀说此诗“起得峭拔”(《纪评苏诗》卷九),便是着眼于此。

吴山是什么样的呢?作者说,“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清晨时看吴山,在晨曦朝霞之间,只见山势逶迤蜿蜒,犹如一条翠带飘曳在空中;傍晚时看吴山,在暮色苍茫里,又见群峰翠色浓郁,高耸成堆。这两句诗,显然不是对吴山景色的客观描写,而是作者在不同时间眺望吴山所产生的不同感受。但它却巧妙地写出了吴山在朝暮间的千变万化,给人以很强的动感,似乎吴山已经”活”了起来,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两句诗:

“吴山故多态,转侧为君容。”

在作者笔下,吴山成了一个雍容典雅、仪态万方的美女。“故多态”三个字,既是承上指吴山的朝暮多姿,也是形容这位“美女”的丰神秀韵;而当作者来到横翠阁上,向她眺望时,她更是慌忙对着西湖明镜,千娇百媚地梳妆打扮起来。“转侧”二字,尤其写出了这位美女“为悦己者容”时的娇羞情态,可谓传神写照的妙笔!作者在《次前韵答马君玉》诗中的“只有西湖似西子,故应宛转为君容”一句,也是用同样的手法写成的。

下面的四句,是写面对吴山的横翠阁。“幽人”二字,犹言雅士、隐士,这里是作者的自谓。“幽人起朱阁”,是作者补叙一笔造寺登阁之事。既然是“幽人”,心境自然别于俗夫,所以登临之际,那感受也与一般人大不相同:他眼中所看到的,只有这东西横陈、翠色欲滴的吴山,而对其他的一切,居然都视而不见,感到“空洞更无物”。这一句以禅意入诗,写得别有其趣。

佛门是讲究“空”和“静”的,而苏轼认为,诗人的心灵也应当“空且静”。他在《送参寥师》一诗中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在苏轼看来,只有做到心灵的“空且静”,才能洞察世间万物的变化、纳万境于一心,才能真正地认识世界。他在另外两首写给参寥子的诗中,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逃形”(《次韵僧潜见赠》),“吴山道人心似水,眼净尘空无可扫”(《再和潜师》)。从这些诗句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法惠寺横翠阁》一诗中所说的“空洞更无物”,实际上并非指眼前一切全无,而是作者在着意地追求和表现一种心灵的境界:只有当他“眼净尘空无可扫”、心灵完全无遮无碍的时候,他才能如此真切地发现大自然之美,他的心才能和大自然如此地贴近,以至将吴山亲切地看成是横在朱阁窗前的一块绿色的帘旌。这四句诗表现了作者观照世界的独特方式,很富于禅味,这是苏诗风格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以上八句是全诗的第一部分,前四句描写吴山横翠之美,后四句表现小阁占地之胜,二者相互映带、彼此衬托,写得短峭而又十分生动。

接下来的十句,是全诗的第二部分。从形式上看,五言变成了七言;从内容上看,写景变成了抒情。全诗的格调,到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如果说前八句是写作者“欣于所遇”的话,那么这里已经是“兴尽悲来”了。江南的春天是美丽的,看着这江南的美景,作者很自然地想起了家乡的春色,不由得为自己远离故乡、滞留江海,蹉跎岁月、渺无归期而感到了无限的惆怅和深深的悲哀。自古以来,诗人们都是“悲秋”的,如宋玉《九辨》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可是苏轼却翻出奇语,认为春天比秋天更令人悲哀。这大概是因为:在他的记忆里,家乡的春天是最美的,在春天里怀念家乡,感情更容易冲动,引起的乡愁自然也就更加浓重吧!这两句感情强烈而深沉,使全诗转入一种悲怆的气氛中。

“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两句紧承上文,写对故乡山水的思念。作者由泛舟碧波如镜的西湖,想到家乡女工濯锦的锦江,由眼前翠色横陈的吴山,又想到了家乡“翠扫空”的峨眉(苏轼《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诗中有“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语)。这两句不仅由水及水,由山及山,联想十分自然,而且对仗工整,气韵流动,把作者怀念家乡旖旎风光的深情很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南宋的葛立方曾经指出:“白乐天《九江春望》诗云:‘炉烟岂异终南色,湓草宁殊渭北春’,盖不忘蔡渡旧居也。老杜《偶题》云:‘故山迷白阁,秋水忆黄陂’,盖不忘秦中旧居也。东坡《横翠阁》诗云:‘已见西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殆亦此意。”(《韵语阳秋》卷十三)说明苏轼的这两句诗借鉴了白居易杜甫的笔法,这是不错的。

然而,作者的诗并未停止在对思乡之情的描写上,下面的四句,从对故乡的心驰神往中收转来,变成了对人生、对命运的沉思。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这两句诗,反用了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中的句意。李煜词中说:“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可是苏轼却认为,不仅仅是凭栏之人易老,就连那雕梁画栋的楼阁池台,也同样面临着“百年兴废”的命运。作者遥想百年之后,自己固然要消失,化作一抔黄土;而自己今天登临的横翠阁,也终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朽败荒废,最后埋没于草莽之中。这又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百年”二句,表现了作者对岁月无情的感慨,写出了他内心的深深的悲哀,使全的抒情达到了高潮。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收束,但从感情上看,却是向更深一层的转折。在苏轼看来,虽然人生易逝、雕栏易朽,可是江山胜地却可以常在,人的精神也是可以永存的。他相信,千百年后,人们会怀念他、凭吊他,会到这翠色横陈的吴山之下来寻觅他旧游的踪迹!这样,作者就超越了现实的痛苦,而获得了精神上的解脱。怆然欲悲之情消散了,一变而为洒脱旷达的胸怀,站在我们面前的,仍然是那个乐观、积极的“本色”东坡!

这首诗是苏轼写景抒情的名篇之一。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感情奔涌放纵的同时,又能非常精巧地安排结构、驾驭文字,写得饶有深致。南宋的周必大曾说:“苏文忠公诗,初若豪迈天成,其实关键甚密。”(《二老堂诗话》)此诗便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例如此诗开头二句,写吴山的朝横暮纵。由“纵”、“横”二字,引出了第三句的“多态”,又由“多态”二字产生奇特的想象,引出了“转侧为君容”一句。这几处看似无心,却使诗句一气贯下,显示了作者感情发展的内在联系。

第五句的“幽人”二字,自然地应接前句“为君容”中的“君”字,使两段衔接很紧;而登临所见,“唯有千步冈,东西作帘额”这两句,不仅暗点“横翠阁”之名的由来,而且借山以写出小阁占地之胜。这样,前四句写阁上看山,后四句又以山衬阁,这就使对山、阁的描写相互映带,成为浑然一体。

第九句的“春来”二字,是一个重要的过渡词语,它不仅总承以上八句,而且领起下面的“已泛平湖”、“更看峨眉”等语,引出滞留他乡、渺无归期的悲春之感;而“濯锦”、“峨眉”,作为诗人故乡山水的象征,又有力地照应了“故国”二字。

接下来的“雕栏”二句,上承前面的“幽人起朱阁”:既是登阁眺望,“凭栏”自是题中应有之义,由此而生发出“雕栏能有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的感慨;而“百年”二句,则暗应前面的“空洞更无物”,将眼前金碧辉煌的楼台殿阁一笔扫为虚空。

结尾二句中,“旧游”二字,概括了全篇内容,“吴山横处”又与开头呼应,点亮全诗题目。使全诗从形式上得到完整的收束。

像这些地方,是很容易被初读者忽略的,可是细加揣摸,却会发现作者倾注了大量的艺术心血。其间的前后勾连、迴旋曲折、轻转妙接、错综变化,使此诗不仅显得笔力恣肆、充满激情,而且神思灵动飞扬,旋律反复回荡,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这是此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首诗的格式韵律也是值得注意的。比如开头采用的类似民歌的重叠而略有变化的句式,显得清新活泼,表现了作者观赏吴山时的喜悦心情和无穷兴味。又比如此诗的前八句为五言,后十句为七言;五言以写景,求其短峭生动,七言以抒情,求其曲折尽致。纪昀说此诗“短峭而杂以曼声,使人怆然易感。”(《纪评苏诗》卷九)正是指出了这种形式与内容之同的关系。此外,全诗的韵脚平仄交错,形成高下抑扬、铿锵有致的韵律,也为表现诗人的激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