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熊召政

熊召政《《淮河文化系列丛书》总序》

《淮河文化系列丛书》总序

古往今来,研究与探寻山脉水系的文章与著作,不胜枚举。我因有历史与地理两方面的爱好,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颇为钟情。发乎为文,虽不能像徐霞客一样,足履所及,如探骊珠,更不能像《山海经》那样自成体例,考略具详,但每到一处,仍不免检点史籍,于风俗、于形势略作探讨。

今年春天,我应淮滨县委书记吴刚同志的邀请,前往该县考察淮河古渡及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期思陂的故址。同时也参观了县城新建的旅游景点淮河风情园及淮河博物馆,对该县不遗余力地打造淮河文化的举措印象深刻。金秋十月,我又应邀来到淮滨,参加在此隆重举办的首届淮河文化节。淮河沿线的所有县市代表以及从事淮河研究的各类专家学者都聚集在淮滨的青龙古镇。其盛况至今仍令人怀想。

稍后不久,淮滨县又组织专家学者写作出版《淮河文化系列丛书》。吴刚同志邀请我为此书写一篇序言。虽然,我对淮河认识肤浅,但盛情难却,只好勉为其难,作一点表白。

淮河古称淮水,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古代被誉为“四渎”之尊。它发源于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在三江汇入长江,全长一千多公里。明朝人谢肇淛的《五杂俎·地部》曰:“淮者,汇也。四渎之尊,淮居其一焉。淮之视江、河、汉,大小悬绝,而与之并列者,以其界南北而别江、河也。”《晏子春秋》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淮河居于黄河、长江之中,其自然和文化地理的分界线作用早已被我们的祖先所认知。古代文明依河流而兴,并沿河流而扩散。淮河流域特殊的大地构造、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优越地位,促使其在中国南北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淮河,自然也就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成为中国南北文化转换的轴心。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而且有着自成一体的区域性的文化特征。

《尚书·禹贡》载:“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古代的淮河在江苏盱眙以下,与来自北部的沂、泗水会合,经淮阴,涟水到云梯关外入海,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道。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所记当时淮河流经的地区是:东经江夏平春县(今信阳市区西北)北、新息县(今息县西南)、期思(今淮滨县东南)北;又东过原鹿(今安徽阜南县)、安丰(今霍邱县)东北;又东经寿春(今寿县)西北、当涂(今怀远东)、钟离(今凤阳东)二县北;又东经徐县(今江苏泗洪)南;又东经盱眙(今泗洪东南)县故城南;又东过淮阴(今属江苏)西、北;又东至广陵淮浦(今涟水县城)入于海。至少可以说明北魏时,淮河仍然是独流入海的。而当时淮河最大的支流泗水向北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山东中部,孔子、孟子的故乡,即今天的山东曲阜、邹城一带,在那时也属于淮河支流的泗水流域。

淮河流域有着悠久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存。相传“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是人类生息繁衍的肥沃之乡。南召猿人、沂源猿人、和县猿人就生活在这一流域。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的儿子启。而大禹治水活动的主要区域就在淮河。这里留下了很多与大禹有关的故事,诸如“大禹锁蛟”、“娶涂山氏女”、“涂山之会”等。灭亡夏朝的商族也兴起于淮河流域,商汤灭夏前,其都城在南亳,即今天商丘县南的谷熟集。周朝建立,虽然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到了秦岭以北的关中,但是淮河流域的部族集团仍然是周王朝不可忽略的政治力量。春秋时期楚文化不断渗透,吴越文化也不断西拓,从而使得淮河流域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又由于北方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在这一区域内交汇、纠结、融合,所以这一时期的淮河流域文化也相当发达,管子、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等中国古代大思想家都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

自秦汉以降,淮河流域的发展更是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刘邦、曹操父子、朱元璋等不仅建立了王朝,而且还构建出以他们为中心的政治集团、文化集团、社会集团,这些集团自然会影响当朝,传播后世。由于他们的家都在淮河岸边,所以淮河两岸就遗留下非常丰富的关于他们的故事和传说。

基于此,我们可以说淮河是一条历史之河,淮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

研究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对于总结历史经验,继承流域文化遗产,丰富当下精神文明的内涵,从而为今天淮河流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淮滨县领导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版《淮河文化系列丛书》,是一个以史为鉴,壮大文化软实力的善举。此前,信阳市委研究淮滨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提出了“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这一发展战略。可以说,这套丛书是闻风而动,应运而生。《丛书》第一辑共三册,其《淮河风情》共四十一篇文章,按照淮河由西向东的流向,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以淮河区域历史文化遗存、风俗民情、历史人物及民间艺术为主要叙写对象,展示淮河文化的特殊魅力;《淮河之子》则以楚国令尹孙叔敖生平事迹为叙写对象,通过诸多有关的历史事件勾勒出孙叔敖勤政、廉政的形象和为国为民、持廉至死的高尚品德;《淮河明珠》则集中展现淮滨县历史文化风貌,尤其是改革开放和近年来淮滨县发展变化情况。这三本书图文并茂,既有淮河流域文化的记录,又有淮滨地方风貌的展示,集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于一身,重在彰显淮滨文化区域性特征,读之能窥探出灿烂的淮河文化之一斑,领略淮河文化的大智慧、大魅力。可以期待它的出版必定为淮河文化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风景。

同时还可以期待,“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的命题必将能够推动淮滨县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时,我也希望淮滨县聚集更多人才编辑出版第二辑、第三辑……为淮河文化研究搭建平台,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文本。

是为序。

2011年12月5日于武汉闲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