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王维

王维《出塞》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出塞

【原文】

居延城外猎天骄①,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②,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③,破虏将军夜渡辽④。

玉靶角弓珠勒马⑤,汉家将赐霍嫖姚⑥。

【注释】

①天骄:指匈奴。《汉书·匈奴传》:“胡者,天之骄子也。”

②碛(qì):沙漠。

③护羌校尉:汉代武官名,汉武帝置,秩二千石,奉命保护西羌。乘障:同“乘鄣”,登城守卫。障,指边塞上险要之处,别筑为城,障蔽士兵、防御敌人。

④破虏将军:东汉末年临时设立的将军名号,孙坚曾为破虏将军。渡辽:《汉书·昭帝纪》载有“(元凤)三年,……冬,辽东乌桓反,以中郎将范明友为渡辽将军,将北边七郡郡二千骑击之”。这里借用此典故,指渡水击敌。

⑤玉靶:有玉饰的马辔头。角弓:用兽角装饰的良弓。珠勒马:泛指鞍辔华丽的马。珠勒:用珍珠装饰的带嚼子笼头。

⑥霍嫖姚:指西汉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后世称其为霍嫖姚。十七岁初次征战即率领八百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攻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译文】

居延城外,自称天之骄子的胡人在打猎。白草生满绵延的山坡,山坡上烧起了围猎的野火。夕阳下,空旷的大漠中他们不时驱赶着马匹,秋天里,开阔的平原中正好射雕。护羌校尉一大早就登上障城防御,破虏将军趁着夜晚渡水袭击。朝廷将要赐下玉靶、角弓、珠勒马等宝物,赏给猛将霍去病。

【赏析】

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袭击吐蕃,大胜,唐玄宗派遣王维等为使者,出塞慰问。

汉武帝时,霍去病在河西地区大破匈奴,汉朝控制了河西张掖等地区。西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强弩将军路博德筑居延塞,位于当时的张掖郡内。居延之名,可能来源于匈奴语。居延城附近有古代额济纳河注入形成的高原内陆湖泊,虽然在汉唐时期归属朝廷治下,但屡遭游牧民族的袭扰。开元末期,主要是吐蕃族频繁在西北与唐朝发生战争。在骁勇好战这一点上,唐代的吐蕃人与汉代的匈奴人颇为相近,所以诗人用“天骄”这一匈奴人的称号来形容吐蕃人。诗中提到的“白草”是北方草原上的一种野草,干枯后呈白色。吐蕃人围猎,已经来到唐代的边塞,并且采取了一种原始而有效的围猎方式:放火来逼出猎物。然而,山连山的干草,遇上围猎的猎火,必成燎原之势。吐蕃游猎过后,寸草不留的土地上,居延的百姓又如何过活呢?更何况,游猎的人也会时不时地劫掠边民。

此诗描写边境扰动,先从吐蕃人的视角写起,自认为是天之骄子,豪情万丈地在茫茫草原上放火围猎(想必收获颇丰),在广阔的大漠中骑着骏马,武艺高超的勇士射下了凶猛的大雕。然而这一切在居延要塞内看来又是怎样的场景呢?塞外的草原上火势燎原,火光冲天,吐蕃人到处驰骋,而原住民无处安身,可能大量逃入塞内,成为难民。

面对骁勇的吐蕃人,唐朝的将军们有条不紊地做着战争准备。登城防御,渡水袭击,调兵遣将颇有方略。“朝”“夜”二字,又写出了守边将士的辛苦。这场战争结果如何呢?诗人笔锋一转,写到了朝廷的赐物:精美的马辔头、兽角装饰的宝弓、珍珠装饰的宝马,并且将河西节度使与汉代名将霍去病相媲美,写出了朝廷对边疆大将的重视。

清代方东树极赏此诗,认为此诗“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收赐有功得体。浑颢流转,一气喷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结章法,其气若江海之浮天。”(引自《唐宋诗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