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山石门精舍
【原文】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①。探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②。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舍舟理轻策③,果然惬所适④。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⑤。道心及牧童⑥,世事问樵客。
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⑦。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⑧。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⑨。
【注释】
①漾舟:泛舟。
②缘:寻。辋川北流入灞水,自辋水乘舟入灞水,然后沿着灞水而上,到灞水源头,就可以抵达蓝田山。
③轻策:轻杖。
④惬所适:对所到之地感到满意。
⑤朝梵:和尚早晨诵经。夜禅:夜晚打坐。
⑥道心:菩提心,对佛教义理的觉悟。
⑦瑶席:光润如玉的床席。
⑧明发:黎明、平明。登历:登临游历。
⑨桃源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世外之地桃花源的居民,此处借指隐士。觌(dí):见,相见。
【译文】
太阳落下的时候山水风光正好,任随风流吹荡小舟。探索幽奇的地方不觉得远,因此找寻到了源头穷尽的地方。远望的时候就喜欢这里的山云、数目奇幻清秀,一开始还怀疑是不是走错了路。哪里知道清清的水流一转,突然间就与前山相连通。舍弃小舟拿起轻便的拐杖,(探查一番)果然对这个地方感到很满意。四五个年长的僧人,逍遥地坐在松柏的树荫下。僧人早上念经的时候,山林还没有透出曙光,晚上静坐参禅的时候,山里更加寂静了。僧人的菩提心已经影响到了牧童,想要知道世间的事情,只有向樵夫打听。傍晚住在高大的树林下,焚香之后躺在如玉石般光滑的席子上。山涧中的花香侵袭着人的衣衫,山中的明月映在石壁之上。想要再来又怕走错路,明天黎明就开始新的登高游历了。笑着告辞这里的隐士,等到花儿绽放的时候,我还要来看看。
【赏析】
此诗是王维游历石门精舍而作,读来如同一篇完整的游记,将蓝天山的美丽风光、石门精舍僧人的高洁静雅,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精舍,即僧道居住或说法布道的处所。
诗歌以诗人游历的时间为主线展开。诗歌前八句描写诗人不辞路远,到访石门精舍。因为距离远,甚至一度怀疑走错了路,旅途并不算平顺,而读者读来不觉其登山寻路的苦辛,只感到诗人游兴盎然。王维在前八句诗中所选的虚字,特别能突出他游玩的兴致:“漾舟信归风”的“信”字,写出诗人的潇洒;“探奇不觉远”的“不觉”二字,写出诗人的兴致高涨;“遥爱云木秀”的“遥爱”二字,传达出诗人看到眼前风景的欢欣之情;“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的“初疑”“安知”“偶与”等字,写出一种游玩的探索之乐。诗人在虚字间的文笔斡旋,将一段旅途写得幽远有趣。
“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是诗篇过渡的关键之笔。上句以“舍舟”结束旅途,下句以“惬所适”引起下文。所到之地为什么让游人感到惬意呢?游人一到这里,就感受到了寺中僧人清净自在的独特气质,并且为这种气质所感染。寄宿于此,感到融入一片幽静空灵之中,无声无息间,花香浸染了衣襟;不知不觉间,山月的寒光照亮了清冷的石壁。
诗歌结句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桃花源记》中,武陵渔夫偶然间来到了土地肥沃、桑竹林立的桃花源,桃花源与世隔绝,不受当朝徭役、赋税的压迫。渔人离开桃花源之后非常想念桃花源,想要再找去,却找不到去桃花源的路了。诗歌以桃花源的典故,写出石门精舍如同世外之地。从地理上来讲,石门精舍位于灞水源头附近,正贴合典故中的“源”字;诗歌第四句“因以缘源穷”也与结尾“笑谢桃源人”形成了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