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王维

王维《送别》赏析

王维《送别》

在王维写的送别诗中,虽然最负盛名的是《渭城曲》,但在运思和谋篇上更有特点的是下面的一首《送别》(或题作《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送别》诗也是这样,而又另有其匠心独运之处。如果细加玩绎,可以发现:它在剪接上作了几次时间跳越,从而为读者留下了几段时间空白。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去了。这里,从相送到送罢,已经跳越了一段时间,而且应当是一段动人心弦的时间。接下来,诗的次句是“日暮掩柴扉”;它与首句之间又跳越了一段时间。因为,首句诗虽然没有明写相送在何时,但行人是远去,又是从山中出发,不会傍晚启程去赶夜路,相送想必在白昼;而次句写的已是日暮之事,那么,从“相送罢”到“掩柴扉”,在时间上并不是紧紧衔接的,中间已经跳过去了大半天或至少小半天的时间。

这半天时间,因诗中未着一字,成为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晚唐诗人许浑有首《谢亭送别》诗:“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诗也是从白昼送走行人后跳越到日暮,但把送行者在这段时间内的状况是交代清楚了的,就是他因在饯别筵席上多喝了几杯闷酒而一直在酒醉之中。王维的这首诗却一无交代。是因送别另在山中某地、送走行人后还要走回家中,而在山路上用去了这段时间呢?还是告别之地就在家门口,送罢后回到屋中,一直到日暮才出来关闭柴门呢?而不管在路上行走,或是在屋中独坐,这段时间内的所感所想又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厚、更稠密。在这最难排遣的时刻,离愁别恨是纷至沓来的,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这首诗的次句什么都不写,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进一步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又一段时间空白,更是留待读者去想象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看来是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隋末有首无名氏写的《送别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其口气似是折柳告别时向行人当面提出的。而这里却让这句问话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的深情流露,说明诗中人到日暮时更为离思所深深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初唐王勃的《落花落》诗中有几句是:“落花飞,撩乱入中帷。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诗句也是寄寓离思于“归不归”一问中,但写的是因行人离家已久,见春归而盼人归,抱着行人随时可能归来的希望,猜测其今春归不归。这首《送别》诗末句问的不是今春归不归,而是遥念明春归不归。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明年的春草绿,问到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以送别为题材的诗,通常表达的无非是或深或浅的伤离惜别之情,但在写法上却可以千差万别:或就居者立言,或从行者落想,或是双方合写;有时截取的是临别场景,有时抒写的是别后情怀,有时则从别前写到别后。……凡传诵人口的名篇,在运思、谋篇上总是各见匠心,不令人产生雷同之感。王维的这首《送别》诗就别出机杼,选取了与他的《渭城曲》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