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王安石

[北宋]王安石《孤桐》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北宋]王安石《孤桐》

原文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释

天质:天生的性质。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繁密。寻: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凌霄:形容泡桐树长得高,接近了云霄。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解愠:指感知老百姓的疾苦。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名列“唐宋八大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译文

泡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巍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穿越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它深深扎根大地。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政治清明时,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赏析

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是诗人表明改革决心的宣言书。以形象的孤桐自喻,却给人以坚定亲近之感,令人赞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诗的前三联描写孤桐的形象特征:第一联写孤桐靠环境和自己的努力,长得高大挺拔;第二联写孤桐正直伟岸又虚心;第三联写孤桐在阳光照射下,更加茂盛强壮,树荫更浓;第四联则是写孤桐的理想和抱负,在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诗人以孤桐自况,明咏物,暗抒情。“孤高”——写心志;“凌霄”——述追求;“岁老”——歌老当益壮情;“解愠”——咏宽容豁达怀。“愿斫五弦琴”一句,更将诗情推向了极致:“孤桐”,高而且大,壮而且强,但却甘愿被砍斫为一把五弦琴,颂奏清明之乐音,把王安石坚强不屈、老而弥坚、甘于奉献之情之心之意,抒发得淋漓酣畅!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拔地几百寻的孤桐,之所以岿然屹立,直冲云霄,是因为它“得地本虚心”,善于从大地汲取养分和力量。如果离开大地,它一刻也活不下去,更别想“孤高几百寻”了。由此我们想到,任何英雄豪杰都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他的力量来自群众。离开了群众(大地),再伟大的英雄也将一事无成。

知识链接

“孤桐”原本特指“峄山孤桐”,这与峄山的历史地位、地貌特点及峄山梧桐的树木属性等密切相关。历代文人赋予“孤桐”琴声意蕴和人格内涵两方面的意象,使之成为泛指。“孤桐”的琴声意蕴包括知音意识及表现为清和安乐与清高孤苦双重性质的乐声特质。唐朝时期,张九龄、王昌龄等人发现了孤桐树干之“直”、树心之“虚”,白居易在此基础上明确赋予了孤桐“孤直”的人格内涵;宋朝时期,王安石更进一层,赋予孤桐“刚直”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