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从弟仲德
【原文】
衔哀过旧宅,悲泪应心零。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1]。礼服[2]名群从[3],恩爱若同生。门前执手时,何意尔先倾[4]。在数[5]竟不免,为山[6]不及成。慈母沉哀疚,二胤[7]才数龄。双位[8]委空馆,朝夕无哭声。流尘集虚坐,宿草[9]旅[10]前庭。阶除[11]旷游迹,园林独馀情[12]。翳然乘化[13]去,终天不复形。迟迟将回步,恻恻悲襟盈。
【注释】
[1]九冥:九泉。
[2]礼服:见《赠长沙公》注释,这里代指宗族关系。
[3]群从:群,众多的样子。从,此处指平辈的表亲或堂亲。
[4]倾:指过世。
[5]数:天数。
[6]为山:此处指建功立业。《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7]二胤:二子。
[8]双位:仲德与其妻之灵位。
[9]宿草:隔年之草。《礼记·檀弓上》:“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10]旅:野生。不因播种而生曰旅。
[11]阶除:指庭院的台阶。
[12]馀情:余下睹物思人之感情。
[13]乘化:顺应自然规律,此处指去世。
【译文】
怀着哀恸的心情,我来到你的故居,悲伤的眼泪随着沉痛的心情而重重落下。问我为谁而如此伤悲?九泉之下我怀念的那个人。虽说我们堂亲众多,但你我的感情尤其深厚,宛若同胞兄弟。当年门前送别的时候言谈甚欢,谁想到你先走一步。冥冥之中自有天数,我们都难免一死,只可惜你还没有建功立业便已去世。你的母亲沉浸在哀伤中难于自拔,你的两个孩子才几岁就失去父母。你和你妻子的灵位放在空馆之中,朝夕寂寞,没有人为你们恸哭。散落的灰尘遍布在空空的座位上,隔年的旧草无根无依,遍落庭院。庭院台阶上已经不再有你的踪迹,走在我们曾一起观赏的园林中,睹物思人之情油然而生。黯然神伤地随自然消逝而去,永远看不见你的身形。步履沉重,我缓缓归去,心中惨恻,悲恸满怀。
【赏析】
同龄人往往比年龄相差较大的人更有共同语言,哪怕亲如父子,一般也远没有兄弟之间更能彼此感同身受。从陶渊明《祭程氏妹文》中亦可见一斑。
此诗或作于公元417年,推算下来,作者时年五十三岁。诗的内容与寄托的哀思古今同情同理。
“衔哀过旧宅,悲泪应心零”,怀着哀恸的心情,诗人来到死者的故居。我们注意到“衔哀”二字,“衔”字用得绝妙,他“衔”的应该是漫天之哀,越是如此,就越凸显出作者心情的沉痛。而“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延续了哀悼的文风,也为作者下面的情绪和行文做好了铺陈。
“礼服名群从,恩爱若同生”,记叙了死者与作者生前的关系。陶渊明推崇儒家慎终追远的思想,故而用“礼服”二字指代宗族关系。“礼服”的原意也是指丧服,作者说的明显是两人生前的关系,应该说是双关语。
“门前执手时,何意尔先倾”,当年门前送别的时候言谈甚欢,谁想到你先走一步。这句似轻实重的话让笔者想到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韩愈无疑是把这份哀思显化了。而陶渊明的感情因其内敛含蓄而比韩愈的更显深沉。
“在数竟未免,为山不及成”,冥冥之中自有天数,我们都难免一死,只可惜你还没有建功立业便已去世。
下面谈及亲人的感受:“慈母沉哀疚,二胤才数龄。”你的母亲沉浸在哀伤中难于自拔,你的两个孩子才几岁就失去父母。常言道,人之不幸莫大于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陶仲德的离世使得自己的母亲失去了孩子,自己的孩子变成孤儿。而自己和妻子撒手人寰,留给生者以哀恸和追思。某种意义下,死者是轻松的,生者反而是艰难的。生者不仅要面对死者已逝的事实,更重要的还是要考虑生活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所以在这种状态下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堪称悲壮的事情。
“双位委空馆,朝夕无哭声”,你和你妻子的灵位放在空馆之中,朝夕寂寞,没有人为你们恸哭。“流尘集虚坐,宿草旅前庭。阶除旷游迹,园林独馀情”,散落的灰尘遍布在空空的座位上,隔年的旧草无根无依,遍落庭院。庭院台阶上已经不再有你的踪迹,走在我们曾一起观赏的园林中,睹物思人之情油然而生。
“翳然乘化去,终天不复形”,黯然神伤地随自然消逝而去,终古看不见陶仲德的身形。作者再度写下漫天哀恸,似乎此时才接受堂弟陶仲德去世的事实。于是作者“迟迟将回步,恻恻悲襟盈”,步履沉重地缓缓归去,心中惨恻,悲恸满怀。
绝大多数人都有不止一个亲人,但在亲人(比如堂亲或表亲等)之间往往有着亲疏之分,这取决于各种因素,比如先天关系是否密切(如堂兄弟往往不如亲兄弟的关系密切),来往是否频繁,是否门第相当等。有一个很重要甚至是关键的因素,就是两个人是否有共同语言。诗人和堂弟两个人的深厚感情,在本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