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1]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hào)齿[2],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释】
[1]分付:赐予。
[2]皓(hào)齿:白白的牙齿。
【译文】
常羡慕你这英俊男儿,仪态娴雅,容颜如玉,老天多情又赐予你一位肌肤白皙如酥的美女。听她清歌一曲自作自唱,轻启皓齿,歌声清扬;微风乍起吹送,似有飞雪飘洒携去热浪,炎炎酷暑变清凉。从万里外的岭南归来,更加焕发了你们的青春。难忘你们的微笑,浅浅的笑容里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芬。试问谪居岭南的处境该是难以习惯吧?想不到她的回答却是:我这颗心儿安放在哪,哪儿就是我的家乡。
【解析】
王定国即王巩,字定国。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今广西宾阳)。王定国受贬时,其歌伎柔奴随行到岭南(岭,指大庾岭)。这首词写于王定国遭贬后自岭南宾州归来,东坡与二人于汴京相逢的家宴上。柔奴为苏轼劝酒时,东坡问她是不是不习惯广南的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东坡听后深受感动,写了这首词,刻画出一位不仅有姣好容貌也有着美好心灵的歌伎形象。
起笔“常羡”二句,以“琢玉郎”和“点酥娘”为喻,形容王定国与其歌伎柔奴的美好形象。“琢玉郎”即玉琢的少年郎,形容王定国的美好仪态;“点酥娘”为一歌女名,这是用“点酥”比喻柔奴的肌肤如同凝酥般白皙娇美。上阕写人、写歌、写情,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个美好、欢快、清爽的情境。苏轼与王定国、柔奴三人有一个共同的人生境遇和共同的苦乐情怀:同是“乌台诗案”的蒙冤被贬、历经苦难又走出苦难的无辜受害者。苏轼用人的美好依旧、自作自唱的清歌、酷暑“变清凉”的如释重负的感觉,写出了他们走过人生的阴霾、面临命运的转机时的欣悦的心境。“雪飞炎海变清凉”的感觉出语新奇又真切。
下阕“万里归来颜愈少”三句也写得有形、有情、有神韵。“颜愈少”意谓虽饱尝他乡漂泊之苦,归来反而风采依旧,暗写了柔奴的坚韧与内在的活力。平静的“微笑”之中漾溢出岭南梅花傲雪的贞静的梅香,以笑引梅,以花写人,以梅的清香写人的内质的美。苏轼选了一个“微笑”的镜头,然后用奇妙而又意味深长的想象将美好的视觉形象与岭南“梅香”的嗅觉美感通感起来,唤起读者联想,境界全出又含有苏轼的情意结句又出新意——“试问岭南应不好”,却引出一句警策隽永的人生悟语——“此心安处是吾乡”,虽然化用白居易《吾土》的“身心安处为吾土”,但用于这里十分符合柔奴和王定国的经历。苏东坡在赞美一位看似柔弱却坚强的女子的同时,也表达出自己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心态,同时表达了对受到“乌台诗案”牵连的友人的一种关切,这种关切并没有感伤的情调,而是经历了风雨重见彩虹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