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①,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②,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③,日暮但闻钟。
注释
①挂席:扬帆。
②远公:晋高僧慧远,世称远公。本姓贾,雁门楼烦人。曾在庐山与佛教徒百二十三人结白
莲社,同修敬业。著有《法性论》,倡涅?常住之说。后世奉为莲宗初祖。事迹见《高僧
传》卷六。
③东林精舍,即东林寺,在庐山山麓。《高僧传》:“(慧远)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
龙泉精舍。……时有沙门慧永住在西林,与远同门旧好,遂邀远同止。……(刺史)桓
(伊)乃为远复于山东更立房殿,即东林是也。”精舍,即佛舍。释迦牟尼曾在祗园精舍说
法,故后世相沿称佛舍为精舍。
诗文赏析:
山水诗的始祖是谢灵运,盛唐的山水诗人既学习谢灵运,也善于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孟浩然注意到谢灵运山水诗意象过于密实,他自己写山水诗的时候,就不用繁富的描写正面刻画景色,而是采用空中传神的手法,从不同角度烘托主景。比如这首诗。晚泊浔阳,却从几千里之外写起。一路未逢名山,既是以夸张的手法为庐山铺垫,又造成了一泻而下的气势。泊舟郭外,才见到了香炉峰,至此才点出庐山名不虚传,但是仍然不写山,只是追忆他早年对这座山的向往,带出庐山有名的典故,既是以慧远高蹈出尘的行踪烘托山中的幽深僻静、远隔尘俗,同时使自然山水具有了人文内涵;最后听到钟声传来,得知附近就是远公的精舍,想到斯人已去,只听到日暮钟声,又引起人无穷的惆怅。以暮色中的钟声结束,如余音绕梁,久久不绝,这就是“韵外之致”。诗歌通篇写“望庐山”,只是着力渲染诗人的神往之意。没有一个字描绘庐山的形或色,但庐山的神韵全都出来了。这正是前人所称赞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境,也就是说淡化和疏化景物形貌的刻画,注重传神。这也正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特色,而不是所有山水诗都是这种特色,比如同样是写庐山,李白的写法就截然不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全部是直接刻画形貌。再如苏轼也有写庐山的名篇 《题西林壁》:“横看成
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比起山水形
貌的刻画,给我们留下更深印象的是理趣,是因景而得理。
另外,孟浩然这首五律,和他的另一首五律名篇 《过故人庄》 一样,都写得非常平淡自然,淡得似乎看不到近体诗的严整的格律,而像古体一样娓娓道来,出语自然。同样是五律,《临洞庭》 的表现技巧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