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孺子祠堂①
【原文】
乔木幽人三亩宅②,生刍一束向谁论③?
藤萝得意干云曰,箫鼓何心进酒樽。
白屋可能无孺子④,黄堂不是欠陈蕃⑤。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⑥。
【注释】
①徐孺子:这里指东汉高士徐穉,字孺子,徐穉为豫章郡南昌人。徐穉的祠堂位于南昌,根据其故居修建而成。
②幽人:这里指隐士。三亩宅:此处指徐樨故居。
③生刍:这里指新割的青草。
④白屋:平民的住宅。可能:指岂能。
⑤黄堂:这里指州治。陈蕃:生于东汉时期,传说陈蕃为豫章郡太守时,“不接宾客,唯(徐)穉来特设一榻,去则县(悬)之”(《后汉书·徐穉传》)。
⑥湖水:这里指南昌城外的东湖,也就是今天的青山湖,徐穉祠堂位于湖南边的小洲上。
【译文】
在高大的树木下,有古代隐士徐穉的故居。当年那一束新割的青草,试问谁能了解呢?
那些野藤萝蔓,意兴盎然地互相攀援着,冲云蔽日;人们又有什么心思,在神巫的箫鼓声中,去进献一樽清酒。
如今,在平民的茅草屋中,怎会没有徐孺子这样的高士了呢;而官府的黄堂上,并不是缺少陈蕃那样的官吏啊!
古人多不慕荣华、淡泊自处,而今的俗人只会议论讥讽而已;只有徐穉祠堂外的湖水,年年涨落,纷纷回复到旧日的岸痕。
【赏析】
这首诗写于熙宁元年(1068),当时黄庭坚年仅二十四岁,将赴任汝州叶县尉。诗人拜谒徐穉的祠堂时,忍不住感慨世风之凉薄,于是写下这首诗。当时徐穉因不满宦官专权,多次被征聘都不愿出仕。在家乡过着贫寒的生活,亲自耕种田地,时人称之为“南州高士”。诗中表达了对这位有骨气读书人的敬慕之情。
这首诗受杜甫《蜀相》的影响颇深,但缺乏杜诗的灵气。这首诗的首联即取“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意境,只是上下句顺序颠倒,增添一个“生刍”的典故。下句中“何心”问得好,冷清的祠堂,超凡脱俗的隐士,谁也没有心思来祭奠他。确实耐人寻味。
尾联上句议论,句意分明。值得回味的是最后一句诗:潮涨潮落,这是自然规律;兴亡盛衰,这是社会规律。“才如(韩)信(彭)越尤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这一“旧痕”任何一个朝代都会见到。诗人委婉曲折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讽刺意味,而以景结尾,的确妙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