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韩愈

韩愈《山石》古诗全文赏析,写作特色解读

韩愈《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①,黄昏到寺蝙蝠飞②。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③。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④。铺床拂席置羹饭⑤,疏粝亦足饱我饥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⑦,出入高下穷烟霏⑧。

山红涧碧纷烂漫⑨,时见松枥皆十围⑩。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餟。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注释

①荦(luò)确:石多不平貌。行径微:山路狭窄。

②寺:指洛北惠林寺。

③支子:即栀子。肥:写繁花沾雨状。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五:“红绽雨肥梅。”肥字本此。

④稀:依稀可见。

⑤羹:和味的汤。

⑥疏粝:糙米。

⑦无道路:指晨光熹微中山路尚辨不清。

⑧烟霏:山间晨雾。

⑨红:指红花。碧:指碧水。

⑩枥:即栎树。

11、激激:水流声。吹:一作“生”。

12、局束:拘束。餟:马缰绳。此指受人牵制、摆布。

13、吾党: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三子:指李景兴、候喜、尉迟汾等人。

赏析

这首《山石》是贞元十七年(801)韩愈游洛阳惠林寺时所作。诗歌写了游览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从黄昏到入夜再到黎明的清幽景色,同时抒写了作者不愿在尘俗中为人羁绊束缚的心情。这首诗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韩愈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第一是“以文为诗”。这个特点最早是在杜甫诗中有所体现,但大量运用的还是韩愈。他的运用包括语辞、句法、表现方式等多个方面。在语辞句式上如“嗟哉吾党二三子”,除了在字数上仍为七言,虚词尤其是感叹词的运用,以及二五式的句法,都完全是散文的特点。这是显性的借鉴。还有隐性的借鉴,即从黄昏到入夜再到黎明的时间线索,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和视角的变化移步换景,这些都是游记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但散文的手法并没有减弱诗的味道,反而充分发挥了韩愈雄放大气的诗歌特色。

第二个特点是充满阳刚之美的风格。在这首诗中,虽然只是游览一座寺庙和它周围的山景,但是从意象的选择到景物的表现,都体现出韩愈以雄大为美的审美观和雄浑大气、视野开阔的特点。如“芭蕉叶大支子肥”,作者在这里描写的两种植物芭蕉和栀子,所用形容词都很有特点,芭蕉是突出其叶大,栀子是形容其长得肥壮。这首诗作于夏秋之间,又是一场新雨过后,所以作者的描绘很有时令、天气的特点,但在美感上则似乎差了一点。这并非因为韩愈不会用优美的词句,他也有冲澹美好之诗,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之所以用“芭蕉叶大栀子肥”一类的句子来形容景物,主要出于对雄健、壮美的审美效果的追求。

元代的元好问有一首《论诗绝句》说:“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前两句是北宋秦观《春日五首》中的名句,但是元好问对它很不以为然,说它是“妇人语”、“女郎诗”。当然,元好问的话是偏激的,这跟他个人的审美取向有关,但也正指出了韩愈在同样是描写这些花草树木之时,所体现的是比较雄放的审美特征。这跟植物本身的特点并无太大关系,实际上,芭蕉意象以后在宋词中不断出现,所体现的就常常是一种绚烂或柔婉的特征,和秦观之诗一样很具女性意味,如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李清照的“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韩愈的表现方式一方面是受其审美观的指导,另一方面也与他所描写的整体内容相衬,如“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用“红”和“碧”来形容花红叶绿的景色,色彩缤纷,作者在这里同样没有对花草进行细部的、具体的描写,而只是渲染大块的艳丽的颜色,给人大气之感,下句又用“十围”的松枥这样巨大的树木来加以衬托,展示给我们的是开阔的景致。

这些都使全在意象上具有一种整体的和谐感。比起《早春》那样清新冲淡、富于神韵的绝句,以雄大气势见长的古体长诗更能代表韩愈的典型风格。在用韵上,《山石》一共是二十句的七古,隔句用韵,加上第一句,共十一个韵脚全部是属于上平声的“微”韵。这是一个窄韵,韩愈全部押同一韵部,无一字旁出,而我们在读诗时并无感觉生硬之处。虽然韩愈常喜欢用些怪僻的字词,但在这首诗的韵脚上用字颇为贴切。用窄韵时绝不旁出,正是韩愈用韵的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