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韩愈

韩愈《师说》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师说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②,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是故无贵无贱④,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

①道:此指儒家孔子、孟子的哲学和政治原理。受:通“授”,传授。

②闻:听,引申为懂得。道:此为动词,学习、从师之意。

③夫:此为用于句首的助词。庸知其:哪管它。庸:岂,哪里。

④是故:因此,所以。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的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可疑惑的问题呢?有了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得不到解决。比我先出生的人,他所懂得的道理,固然会比我早些,我应该跟从他去学习;比我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并向他学习。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龄大小,道理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

【原文】

嗟乎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②,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⑤,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⑦。”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⑧,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⑨!

【注释】

①嗟乎:语气叹词,相当于“唉”。

②出人:意思是超过常人。矣:了,语气助词。

③下:低,低于。耻:以……为耻辱。

④是故:因此。益:更加。愚:愚笨,愚钝。

⑤耻师焉:意为耻于从师的样子。

⑥句读(dòu):也作“句逗”,即断句。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

⑦谀(yú):奉承、谄媚。

⑧不齿:不屑与之同列。齿:原指年龄,引伸为排列。

⑨欤(yú):表示感叹,跟“啊”相同。

【译文】

唉!从师学道的风气没人去传扬已经太久了,所以想要人们没有疑惑也就困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常人已经很远了,但还要虚心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些人,他们的才智远远低于圣人,却以向老师请教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笨的人就更加愚笨。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那都是出于这个道理吧?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授他;而对于自己而言,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辱,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以及教他们学习诵读断句的,并不是我所说的那些能够传授大道理,可以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读书但不会断句,疑难得不到解决,有的问题向老师请教,有的问题不向老师请教,这样一来,小问题解决了,大问题却被遗漏了,我可没看出他们这是明智。巫师、医师、乐师以及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有人称呼别人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就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缘由,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不相上下,居然称对方为老师,而称地位低微的人为老师,就觉得是很大的耻辱,称呼官职高的人为老师,那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从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得以恢复,这就可以知道其中原因了。巫医、医师、乐师和各种工匠,是所谓的君子们不屑与之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才智反而不如他们,这可真是很奇怪啊!

【原文】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②,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③,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④。不拘于时⑤,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⑥,作《师说》以贻之⑦。

【注释】

①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的国君。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期的大夫。师襄(xiāng):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师:乐师。老聃(dān):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术业:学术和技艺。攻:研究。

③蟠(pán):此处用于人名。

④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⑤不拘于时:指不受时俗束缚。

⑥余:我。嘉:赞许。

⑦贻(yí):赠送。之:他。

【译文】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拜郯子、苌弘、师襄、老子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德行都比不上孔子。可孔子却说:“三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所以说,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因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各有专长,不过如此而已。

李家的公子名蟠,今年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全部研读学习过了,他不受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束缚,向我请教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谦逊的从师之道,因此写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赏析】

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批驳性论文,是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又一篇传世佳作,针对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意在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

韩愈在文中主张,从师学道可以不分年龄高低与身份的贵贱,这对于当时十分重视门第观念、只认功名富贵、不懂尊师重道的官僚士大夫是最有力的讽刺与回击。一篇短文,却传达出非凡的斗争勇气,也体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纷说、独抒己见的可贵精神。

当然,这篇《师说》自有其更为可贵之处,那就是就此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老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教导他人的能力;老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只要某方面比我好,那么你就是我的老师。这些思想把“为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大大地减弱了;把老师和弟子的关系更为合理化、平等化了,把古代流传下来的师法与家法中保守的壁垒打破了。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全文篇幅不长,涵义却很深广,处处闪耀着作者独到的真知灼见;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写作上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和引用圣人之言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韩愈提倡的这种注重“师道”和“能者为师”的思想理念,至今仍有其积极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