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并影响深远的中唐诗人。少年时代的白居易,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凭借《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传世佳作在都城长安立足,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妙成语。通过莫砺锋教授的分析可以看出,祖先的尊贵与否与一个人的成功并没有直接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白居易的少年成名与他家庭环境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内容简介:白居易一位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并影响深远的中唐诗人,他的诗在当时就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明还远播到新罗和日本。白居易在唐朝可以说是一个偶像级的人物,他的诗歌影响力不仅在文化圈子里流传,同时也风靡娱乐界,他的《长恨歌》、《琵琶行》等流传之广,连小孩子及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在传唱,青楼女子也以会背白居易的《长恨歌》而自抬身价,白居易的诗歌流传之广,这在古代诗人中并不多见,那么白居易走上成之路的呢?
莫砺锋:白居易很早他的诗才,他的文才就成熟了。有一个很有名的传说,传说白居易十七、八岁的时候到长安区见到了当时著名的诗人顾况,顾况是大诗人当时很有名。顾况一看来了一个年轻人,一听说他的名字叫白居易,顾况就大笑起来。顾况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什么意思呢?就是长安的物价非常昂贵,米都很贵,吃饭都成问题,你说居住容易吗?你要买房子住,租房子都不容易,一个人的名字怎么叫居易,居住很容易,他大笑起来。当然白居易的名字不是居住很容易的意思,不是说居易就是居住很容易。大家更不要把他的名字跟他的姓联系起来,是白居很容易,白主人家房子很容易,更加不是了。
白居易的名字有其他的意思,古代的读书人书香门第给男孩子起名字,女孩子的名字随便起。给男孩起名字一般都是从经典里面来的,就是儒家经典里有什么字才取这个名字,所以白居易“居易”这两个字是从《礼记》的《中庸》里面来的。儒家经典叫《礼记》,《礼记》中的一篇叫《中庸》,后来宋朝人说它是四书。《中庸》里面有两句话叫:“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缴幸。”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君子是居易,那什么叫居易呢?居易就是自己处于平安的境地,这个居是处于的意思,放在什么地方,易也不是容易,易是平安的意思,就是君子放在平安的境地,他是顺应天命的,小人是不顾危险的去追求侥幸的,君子是不追求侥幸的。所以白居易的居易两个字是从这里面来的,根本不是居住容易的意思。
因为白居易的祖父白鎤,他的父亲白济庚都是明经出生,明经出生的人特别熟悉儒家经典,它肯定是从《礼记》中间来的。所以白居易的名字不是居住容易的意思,当然,顾况不会不知道这一点,顾况是大诗人,他怎么会不读儒家经典,他也知道。他不过是看到你叫居易你是后辈,你是年轻人,我跟你开个玩笑,说你怎么叫居易,“居大不易”长安不容易住啊。但是说完这几句话以后白居易把自己写的诗呈上去给顾况看,顾况看白居易写的诗一下子看到了他16岁写的那一首诗,这首诗里面有两句话大家都很熟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一看到这两句话他就改口了,他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句来居住也容易了,居住有什么难啊,居住也不难了。“有句如此,居亦何难。”居住也不难了。
那么这两句诗是白居易16岁写的它的题目叫《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就是给你一个规定的题目,就是写固原上的草,古代原野上面长的草,这首诗大家很熟悉我念给大家听一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方亲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有的人说白居易送一个朋友时候写的,送行的。还有的人说这是白居易练习写诗准备去参加考试的时候自己起了一个题目来练习写的,不管是在哪一种情况下写的,这首诗都是一首好诗,16岁写的,这首诗后来也选到《唐诗三百首》里,完全合格。
但是这首诗虽然全篇都很好,其中最好的两句确实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诗它好在哪里,它有什么深刻的意义,我想听众平均都明白不用我多讲,我就想说一点,就这两句诗不仅是好的诗句,而且它后来成为大家经常引用的成语了。我们经常说这两句话,把它变成成语了,一个人要创造一个成语是非常难的,不相信听众朋友回来试试看能不能创造一个成语出来,我是早就认输了。我今年已经60岁了,我1977年参加高考,1978年进的大学,30年来一直在大学里面先读书后教书,一直跟文字打交道,我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发现自己会有创造成语的可能性,可能性都没有,太难了创造成语。但是白居易居然16岁有写出了这两句诗,成为后面大家都千古沿用的一个成语,这是天才。
那么顾况说的“有句如此,居有何难”就是你能写这么好的诗,在长安城里居住还有什么难的。这句话真是一个准确的预言,过了30多年以后在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的好朋友元稹为他的诗集写了一篇序言,这件序言了讲了一个事情,他说白居易的诗非常流行,非常受欢迎,他说我们的邻国鸡林国的商人它的商人到唐朝来经商到处说,有没有白居易的诗卖给我,买了干什么呢?收购白居易的诗,买了以后回去献给他的宰相,他说我们国家的宰相最喜欢白居易的诗,你只要给他献一首白居易的诗他情愿出100两银子,一百两因子换一首白居易的诗,而且我们的宰相还很识货,你要假造一首骗他,他能看出来这不是白居易写的,他很喜欢。
白居易是个多产诗人,在唐朝他的作品算是多的。苏东坡有一句话说是:“乐天长短三千首”,说这个白乐天长诗短诗写了三千首,留到今天还有2916首,就是他写的时很多就三千来首。那么大家想想一首诗就卖100两银子,三千来首诗多少银子。在长安城里买房子居住真是不难,所以顾况确实是说了一个准确的语言,那时候白居易才十七八岁,他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果然,后来白居易果然成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解说:少年时代的白居易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凭借《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传世佳作在都城长安立足,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妙成语,从此白居易的诗名开始远扬。那么白居易的诗歌究竟火到什么程度呢?他在中国诗歌史上又占有怎样的位置呢?
他写的诗非常受读者欢迎,而且他受欢迎的程度有一个特点,社会上各个阶层的读者都喜欢读他的诗。所以当时是风行天下,当时有一个读者叫做葛清,葛清是最喜欢白居易的诗,喜欢到什么程度?他这个人文身,他在身体上面刺了很多的字,都是刺的白居易的诗,到处都刺满了,所以可以说是白居易的一个超级“粉丝”。那么在白居易去年50年以后晚唐有一个人叫张为,张为写了一本书叫做《诗人主客图》,他这本书是什么内容呢?他就是说有一些大诗人,这个大诗人是某一种诗歌风格的代表,就是这种风格他写得最好,他是一个领导人。比如说孟郊,同样也是中唐诗人,孟郊在这本书里就被称为是“青奇僻苦主”,就是“清奇僻苦”这样一种风格孟郊写得最好。那么我们看看张为这本书里面称白居易是什么主?就是其他的大诗人都是一种风格的主,唯独白居易称他为“广大教化主”就这本书里,说白居易是“广大教化主”,就是他的影响非常的大,他的诗歌对读者有一种教化的作用。他不是哪一种风格的代表,所以从这个名称就可以看出来晚唐的人,对白居易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那么到了后代我们挑一本诗选来说说,清朝乾隆年间有一本诗歌的选集它叫做《唐宋诗存》,就是唐朝跟宋朝两个朝代的诗选择乐观这样一本选集,这个存就是存久的意思,就是精粹的意思。他们这本《唐宋诗存》选了多少个诗人呢?一共只选了6个人,唐朝选了4个人,就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韩愈。宋朝一共选择两个人,一个是苏轼,一个陆游。就是这本书的次序是李、杜、白、韩、苏、陆,这样的一个次序基本上是这6个诗人他生活年代的次序,就是年代从早到晚,因为唐朝是先李白,后杜甫,再白居易,再韩愈。但是问题就来了,我们把白居易跟韩愈比一比实际上韩愈的年代比白居易早,韩愈比白居易早生4年,比他早死22年,他们两个都是中唐的,但是韩愈在前面,那为什么这本书把白居易放到前面去了呢?其他的都是按照年代来排的,所以我想很可能是这本书《唐宋诗存》乾隆皇帝御选的,乾隆皇帝自己把这6个人的名字名单定下来了,到底选哪些诗,这些诗怎么注解那么由一些大臣梁诗正这些文臣来做的,但是这个名单是乾隆定的。所以我想可能是清朝的乾隆,梁诗正这些人心目中间习惯了,说到唐朝大诗人李、杜以后就是白居易了,所以把白居易就习惯性放在第三了,忘记了实际韩愈比他更早。
所以我们说白居易在前人心目中间他肯定是唐代伟大诗人,仅次于李杜。
解说:白居易可以说是一个国际化的诗人,他的诗不仅广传到了国内,还广传到日本,日本人甚至认为白居易的诗比李白,杜甫的还要好。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生前身后都诗名远扬的大诗人,竟然绞尽脑汁为自己的家世编织了一个弥天大谎。这瑕疵引来后来的无数诟病,那么白居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白居易的祖上究竟来自哪里呢?
白居易的祖先是谁?白居易的这个家族白氏家族从哪里来,他的来龙去脉如何。我们看看白居易自己怎么说的,白居易的祖父叫白鎤,他的夫子叫白季庚,白居易曾经为他的祖父和父亲而过两篇家状,所谓的家状就是家里人家人的生平介绍,他的事迹。他在这两篇家帐里面他就说了我们白家是怎么来的,他说我们白家最早的祖先是春秋时代楚国的太子,楚国有一个太子叫建,这个太子建有一个儿子叫胜,胜利的胜。这个胜是自称为白公,当时称他为白公胜,所以开始就姓白了。白公胜后来在楚国被杀掉了,所以他的儿子,他的后代就逃亡到秦国去,到了秦国以后,这个白氏家族的人在秦国世世代代都做大将,出将领的,蕲州包括一个有名的叫白乙丙,这个人在《左传》里记过,后代还有一个更有名的大将叫白起,白起就是在长平把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赵带了40万大军啊白起把他打得全军覆没,一代名将,秦国著名的大将。那么白居易他的籍贯是太原啊,白起是在秦国在陕西那边,太原在山西,这个怎么连起来呢?白居易说了,白起后来是被迫自杀的,自杀以后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了,赵国什么都打下来了,统一六国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他就想起白起了,他觉得我们现在统一六国了他有很大的功劳,但是他被迫自杀所以要封他的子孙,就把白起的一个儿子叫白仲,把这个人封在太原,从此白氏就在太原了。白居易这就是我的祖先,是我们白氏家族的来源。
表面上看白居易说的这一个家世的这一份表,原原本本,有根有据,中间条理很清晰,一代一代。仔细一查没这回事,原来都是白居易虎编出来的,所以白居易死了以后,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帮他写一个墓碑铭,李商隐帮他写墓铭,因为李商隐是见过白居易的,两个人相差40来岁,但是白居易很看好他,而且李商隐本来也很尊敬白居易。但是他在这篇墓碑铭里说“公之世先,用谈说闻”,这什么意思啊?公就是白居易,说白居易的祖先都是一种传说而已,用谈说闻,没有文献记载的,都是口头传说根本不承认。当时人就不承认,那么白居易为什么会伪造一个高贵的家庭,他吹牛。唐朝跟魏晋南北朝不一样,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是非常讲究门阀的,所谓的门阀就是你这个人出身的门第是不是高贵,那时候有所谓的九品中正制,把读书人,把诗人分成一品一品给分好,你出身什么样的家庭你就什么地位。唐朝已经没有了,没有九品中正制了,但是这种观念还存在,唐朝人还是比较讲门第,所以唐朝这些读书人,这些诗人都很喜欢说我是出生在一个高贵的门第的,我这个家庭很了不起,这是一个习惯,社会上的一种风气,大家都这样说。白居易也未能免俗,可能这种习惯一直到现在大概还有,我们看现在社会上还有人热衷于修家谱,修家谱无非就是要找到一个历史上的名人,我们几代几代老祖宗是什么人,名人。当然我觉得修家谱找一个祖先,假如找得离的太远,你的10代祖宗是谁,20代祖宗是谁,他就算真的是谁跟你又有多少关系,离得太远了。假如我们一直找一直找找到头那么我们大家都是中国猿人的后代,这有什么意义啊?大家一样的。
到了后代因为我们的历史学家学者不停地研究,最后研究出来原来白居易真的祖先既不是楚国的太子,也不是秦国的大将,那么是谁?原来是西域的胡人。汉朝时候在西域有一个小国家叫龟兹,白居易的祖先是龟兹人,龟兹它具体的地方在现在新疆的库车,因为龟兹是臣服于汉朝的,所以汉朝就封它龟兹人居住的地方有一座白山,我们就给你们一个汉人的姓你们就姓白吧,因为你们住在白山,所以龟兹人就开始姓白了。这一支是白居易真正的祖先,当然,西域的龟兹族这个白姓到唐代白居易这一族中间因为长达二三十代,中国到底怎么传的已经不太清楚了,但是事实就是如此,这个学者已经证明了,已经考证了证明了这一点。
这样一来我们说白居易的家世就有问题了,就是你仔细追查他原来不是汉人,他是一个胡人。听众朋友请注意,我这里说胡人没有什么贬义的。实际上古人说胡大多数的时候就是什么叫胡呢?就是非汉族的其他民族,就是汉族之外的都叫胡,他们都是胡人。汉族也好,龟兹族也好,实际都是融合成中华民族的一个部分,中华民族都是历史上很多民族不停地融合进来,最后组合成我们现在的中华民族。所以白居易其人他虽然祖先是龟兹人,但是他们这个家族早就生活在中原了。他是什么民族,他的家世怎么样主要不是看血统,而是看文化。他在文化上面是什么文化他就是什么人。所以白居易虽然祖先是胡人,一点都不影响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诗人。
解说:通过莫砺峰教授的分析可是看出祖先的尊贵与否与一个人的成功并没有直接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白居易的少年成名与他的家庭环境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可是白居易对自己的父母关系却讳莫如深,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白居易的家庭环境对于白居易成长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白居易的家族中间还有一点也需要向听众朋友交代一下,就是他的父母亲的问题。白居易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白季庚已经44岁了,但是他的母亲还非常年轻,他的母亲当时只有18岁,就是他的父亲和母亲相差26岁。民间有一种传说说老夫少妻生的孩子特别聪明,白居易就是这样,特别聪明。他的父亲和母亲相差年龄太大,那么我们说夫妻两人年龄相差比较大,像他们相差26岁,这个才唐朝人也不算什么,也是常见也不算什么太稀奇的事情。他父亲之间还有一个事情是比较独特的,白居易的母亲她姓陈,当时称她为白陈氏,现在我们也称她为白陈氏。白陈氏实际上是白居易的父亲就是白季庚姐姐的女儿,也就是说这个白季庚跟白陈氏两个人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亲舅舅跟自己的亲外甥女的关系,他两个人的婚姻错了辈分,差了一代地差了一辈,有这样一种关系。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使后代研究白居易的人大伤脑筋,那这怎么回事要解释到底什么原因,又解释不清楚。不光是后人大伤脑筋,连白居易都大伤脑筋。白居易的外祖母死了以后他给他的外祖母写一篇墓志铭,他不好写,因为外祖母从他妈妈这边来说是外祖母,从他爸爸这边来说是他的姑妈,他的外祖母就是他爸爸的亲妹妹。所以白居易给外祖母写的墓志铭是含糊其词,故事说得糊里糊涂,不说清楚,就是因为这一层原因。
那当然现在我们已经弄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了,有的人说因为他们原来是胡人,西域胡人,胡人不像中原的人这么讲究辈分,礼教,都不讲的,比较随便。也有的人讲可能另有隐情,可是我们已经不清楚了。那么这件事情对白居易有没有影响呢?当然,他不会影响白居易的伟大,不会因为说他的爸爸妈妈婚姻错了辈分了他就不伟大了,这个不会,他还是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祖父,他的父亲都是做官的,但是都是做的小官。他的祖父白鎤是明经出身,考上了明经。他的父亲白季庚也是考上了明经,明经是唐代的一种科举,它不是进世科。进世科主要靠诗赋,要诗写得好,赋写得好才能考上。明经科考什么?明经科就是明这个经典,是考你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你是不是记得很多儒家经典,所以他的祖父,父亲都非常熟悉儒家经典,熟悉儒家经典就受到儒家思想的兴涛,而儒家思想最本质的内容是什么?就是仁政思想,就是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这样的思想之这对白居易有很大的影响。
然后白居易的父亲和祖父都在地方做低级的地方官,在古代京官是高高在上,在京城里面。地方上的高级长官也是高高在上,跟百姓之间是隔膜的,只有低级的地方官才有机会接触老百姓,才有机会近距离的观察民生疾苦,所以这一点也对白居易有很大的影响。白居易后来为什么会写那么多的新乐腐诗,记录民生疾苦啊,受他祖父父亲的影响。
解说:白居易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尤其关注民生疾苦,他曾将自己的作品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他尤其看中讽喻诗,像大家所熟知的《卖醉翁》,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这表现出了白居易“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那么白居易所生活的时代具有怎样的特征呢?这个时代对于他的成长又具有怎样的影响呢?
俗话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艰苦的环境磨炼人,成就人,那么这对于诗人来说这句话就更加有道理。白居易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中唐,虽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了,但是安史之乱平定以后藩镇割据一直继续,所以整个那个朝代都不太平,一会儿这里军阀造反了,一会儿那里又造反了,有的时候甚至是烽烟四起。所以我们看白居易28岁的时候写的一首有名的七言律诗,那首诗是选到《唐诗三百首》里面去,因为那首诗有一个很长的标题,它里面就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处于的那种时代背景,很动荡。这首诗的标题非常长,我读一下,他说“自河南经乱”,就是河南这一代有动荡了,有叛乱,有战争,“关内阻饥”阻饥就是饥荒,就是关中一带大饥荒,这是一个时代背景。“兄弟离散,各在一处”这样的懂行环境下面我们白家弟兄都离散了,都分离了,四处逃命,都分离开来,各在一处散在各个地方。“因望月有感”所以我晚上看到天上的月亮就非常的感慨。“聊书所怀”把自己的感慨写成这一首诗,然后下面说寄给散在五个地方的兄弟姐妹。他的兄弟姐妹散在五个地方,当然包括堂兄弟,堂姐妹。
那么这首诗说的前面两句河南经乱,关内阻饥,也就是在白居易10岁以后的几年当地的军阀李希烈叛乱,李希烈叛乱以后攻下了河南的两个城市,一个是汝州,一个是汴州,汝州就是今天的临汝县,汴州就是现在河南的开封,这两个地方离白居易居住的新郑都很近都是附近地方,所以他们家也惊恐不安。然后上面又说关内阻饥,我们都知道《老子》中间有一句话:“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就是兵荒马乱以后一定有灾荒来的。所以果然又隔了一年关中一带就大饥荒,那次饥荒到了什么程度?老百姓没吃的,抓了蝗虫蒸熟了来吃,吃蝗虫,就是饥荒很严重。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白居易本来是跟着他的母亲一直住在新郑的,他的父亲在徐州做官,不在一起。但是这个时候新郑就没法待下去了,所以年方12岁的白居易就在他妈妈的带领下逃到徐州去投奔他的父亲白季庚,他的家也不在徐州,在徐州边上的一个小县叫符离县,符离就是现在安徽的符离集。坐火车路过那里的朋友会寨那里买烧鸡吃的那个地方符离,家是安在那里。问题是徐州也不太平,去了以后只过了一年,那个地方慢慢的也有战火烧来了,所以他的父亲又让家人一起到江南去避乱,因为白居易有一个叔父在江南的丽水做县官,他还有一个堂兄在乌江做官,所以又跑到江南去投奔亲戚。
也就是说白居易的青少年时代,尽管他是出生于官宦家庭,但是他也经常的动荡,到处逃难,而且生活过得一点都不富裕,有的时候甚至相当贫困。那么刚才介绍了他的这一首诗,就是《自河南经乱 关内阻饥 因望月有感 聊书所怀》这首诗,我们看看这首诗是怎么写的,七言律诗,他说:“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类,一夜乡心五处同。”时难,这个时候多灾多难;年荒,又是荒年。世业空,就是世世代代的家业原来的田产荡然无存。战乱,田产都没有了,所以全家的兄弟姐妹都到处逃难,分在五个地方,所以晚上看月亮五个地方一起在流眼泪,大家都不在一起不能团聚。这首诗第三连写得最好,“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篷。”大雁是一种南北飞翔的候鸟,大雁在空中飞的时候是排成队的,或者是排成一个一字,或者排成一个人字,整整齐齐的一起飞。古人看到大雁在天上飞觉得它们很有次序,很有秩序,所以有一个词叫雁序,就是大雁的次序。雁序这个词是用来说什么的呢?是说兄弟姐妹之间的次序,就是兄弟姐妹之间也要很有次序,就像大雁排着队一样,所以说到大雁会想到兄弟。但是白居易说现在我们已经不是在天上飞的一行大雁,我们都分散了,散为千里之外变成一个一个孤雁,孤雁当然形影相吊,所以说是吊影分为千里先。下面一句说蓬草,蓬草本来是连在根株上面,草连在根上面,但是秋风一起蓬草吹得到处飘荡,忽东忽西,也就是从此离开了故乡没有家到处飘荡,所以这一首诗感情是非常之沉痛,风格也是非常的沉郁,这首诗选进《唐诗三百首》是一首非常好的诗。
解说:白居易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代,权贵们荒淫奢侈,老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白居易拿起自己的诗歌对统治者的罪恶进行了大胆揭露,并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热切同情,这使得白居易的诗更加深入人心,可以说正是这个不幸的时代造就了白居易的诗名。那么从个体角度来讲白居易的成名还有哪些要素呢?
白居易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当然有他个人的条件,第一点我们刚才说老夫少妻生的孩子聪明,白居易特别聪明,早熟。白居易后来自己回忆说我六、七个月的时候,就是刚生下来还不到周岁,六、七个月的时候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开始认字了,他是我的奶妈抱着我他才六、七个月大,他说奶妈抱着他在一个屏风前面玩儿,这架屏风上面写了很多字,旁边人就指给他看,指给白居易看说这是什么字,这是什么字,告诉他一个无,有无的无字,还有个之乎者也的之字,告诉他这是无字,这是之字。哎,这个六、七月大的小鬼,白居易就记住了,再过两天人家过来考察的时候就说这是什么字,无字在哪里,他就指出来了,之字在哪里他又指出来,他是先认字,认字比说话还早,可能是后来要成大诗人的一个先兆,我们一般人都是先学说话再认字,他是先认字,说话还不会说呢?当然,天才是重要的条件,但是还不是充分的条件,充分的条件是刻苦,白居易是刻苦的,他从小刻苦学习,刻苦读书,他写给元稹的一封信里详细的回忆了他从小怎么学习,他说我五六岁的时候有学写诗,九岁的时候对于写诗所需要的那些音韵学的知识,就是字的平仄,押韵怎么押都已经懂了。然后到后来十五六岁的时候知道有科举考试,要考进士,那么为了准备进士考试就更加发奋苦读,他经常说我一天到晚是怎么安排的呢?白天练习写赋,每天坚持还是要写赋,晚上练书法,中间空下来的时候练写诗,不停地在学习。白居易刻苦读书读到什么程度,他自己说的,他说我读书读到嘴边边上,舌头上都长了疮,我写字写到胳膊肘上,手心里都长了老茧,一直到我成年以后我都是身体比较衰弱,因为青年时候读书太刻苦了,以至于未老先衰。当然,刻苦读书使白居易付出了健康方面的代价,但是同时也给他丰厚的报酬,天道酬勤,辛勤的人下苦功的人他会有报酬,这个报酬就是白居易很早的他的诗才,他的文才就成熟了,到他35岁那一年他一下子就写出来一首《长恨歌》,震惊了整个唐代诗坛,那么《长恨歌》到底写得怎么样呢,我们下一次再谈,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