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译注·坤卦第二·陰疑於陽必戰。爲其嫌於无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黄。
【译文】阴气凝情于阳气必然相互交合。作《易》者是怕读者疑惑于《坤》卦没有阳爻,所以在爻辞中称“龙”代表阳;又因爲阴不曾离失其配偶阳,所以在爻辞中称“血”代表阴阳交合。至于血的颜色爲青黄相杂,这是说明天地阴阳的血交互混和:天爲青色、地爲黄色啊。
【注释】①阴疑于阳必战——疑,通“凝”,犹言“凝情”,《释文》:“荀、虞、姚信、蜀才本作‘凝’”;此谓上六处《坤》之极,阴极返阳,犹“凝情”于阳,故必致交合。《尚氏学》:“‘疑’即‘凝’字。《庄子·达生篇》‘用志不分,乃疑于神’,即‘凝于神’也;《诗·大雅》‘靡所止疑’,《传》‘疑,定也’,《正义》‘音凝’。可见‘疑’、‘凝’本通。”又曰:“阴凝阳,即阴牝阳。” ②爲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嫌,《说文》:“不平于心也,从女兼声,一曰疑也。”此言爻辞取“龙”喻阳,是虑及读者或疑卦中无阳,不明爻义。《尚氏学》:“称龙,所以明有阳也。”③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类,朋类,指阳性“配偶”。此谓上六既阴极遇阳,阴阳必合,故爻辞称“血”以明交合。④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杂,《说文》“五采相合”,此处指血色相混。这三句说明爻辞“其血玄黄”,是譬喻天地交合之血混和。《尚氏学》:“言此血非阴非阳,亦阴亦阳,爲天地所和合,故能生万物。”又曰: “阴阳合爲‘类’,离则爲独阴独阳。独阴独阳不能生,即不成爲‘血’;既曰‘血’,即阴阳类也,天地杂也。”案,此节文句,然旧解不一。如《本义》:“疑,谓钧敌而无小大之差也。《坤》虽无阳,然阳未尝无也。血,阴属,盖气阳而血阴也。玄黄,天地之正色,言阴阳皆伤也。”此可备一说。
【说明】本节释《坤》上六爻辞。文中主要揭明爻辞取“龙”、“血”、“玄黄”等象的喻意,阐发上六所藴含的阴极阳生,阴阳在矛盾冲突中变化发展的哲理。
【总论】《周易》以《坤》卦继《乾》卦之后,寓有“天尊地卑”、“地以承天”的意旨。全卦大义,在于揭示“阴”与“阳”既相对立、又相依存的关係。在这对矛盾中,“阴”处于附从的、次要的地位,依顺于“阳”而存在、发展。就卦象看,《坤》以“地”爲象徵形象,其义主“顺”。卦辞强调,利于“雌马”之“贞”,“后得主”以随人,获吉于“安贞”,均已明示“柔顺”之义。六爻进一步抒发“阴”在附从“阳” 的前提下的发展变化规律:二处下守中,五居尊谦下,三、四或“奉君”或“退处”,皆呈“坤,顺”之德,而以二、五最爲美善; 至于初六“履霜”与上六“龙战”,两相对照,又深刻体现了阴气积微必着、盛极返阳的辩证思想。《繫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一书发端于《乾》、《坤》两卦,正反映了作者对阴阳辩证关係的具有一定深度的认识; 换言之,作者似乎流露出这样一种观点: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是宇宙间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