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三省三十年著一书
胡三省,字身之。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海)人。中国宋元之际史学家。
胡三省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生活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
他一生酷爱史书,因患有鼻出血病,血常滴到书上,仍读书不止。一天,父亲把胡三省叫到身边,对他说:“《通鉴》这部书,刘安世给它作过《音义》,可惜没有流传下来,现在司马康有个《通鉴释文》,又和史炽的本子大同小异,恐怕也不是他的独创。你能给他刊正吗?”年轻的胡三省很有信心地答应了父亲。从此,他就把为《通鉴》注疏,当成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
在当时那样的动乱环境下,个人为史书作注解,无论从财力、精力,还是从工程上讲,都是非常困难的。胡三省不畏艰难,想方设法借来了各种史书,与《资治通鉴》对照着读。然后摘抄整理史料,根据《通鉴》所记的次序,逐条逐句地注解诠释。他日夜努力,寒暑不辍。即使是外出也要把书带在身边,抓紧时间认真研究。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资治通鉴》的注释工作中。四年后,终于写成了《资治通鉴广注》九十七卷,注论十卷。望着用自己的心血结晶而成的书稿,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被元军攻陷。为保护书稿,胡三省考虑再三,决定躲避到山区去。他约了几个读书人一道背着沉重的书稿,翻山越岭,西行向新昌逃难。谁知,正当他们行走在山间小道上时,山腰中猛杀出十来个强盗,杀了胡三省的同伴。胡三省因滚入山涧才幸免于难。可书稿尽失,令胡三省悲痛万分。
胡三省独自一人来到新昌,在富人家任家庭教师。他并不灰心,白天教书,晚上为《通鉴》作注。有了第一次注释的经验,胡三省再次注释时更能够得心应手。他旁征博引,扩大了史料的来源;择取材料驾轻就熟,考订更为精详。又经过近十年的写作,这部书稿终于初步完稿了,胡三省给自己的书重新定名为《资治通鉴音注》。
初稿刚刚完成,元军已攻入浙东,胡三省又得逃难了。他吸取上次书稿丢失的教训,把书稿交给自己的好朋友袁洪收存。
时局平静后,胡三省返回袁洪家,见书稿完整无损,他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带着书稿回到家乡宁海,继续修改补充。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胡三省患有气喘病,他儿子见老父亲彻夜著书,劝他注意身体。胡三省却说:“人生在世,总得作为一番。要实现这个目的,只有‘勤’字。只要能成此书,劳累死了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从四十二岁弃官开始,胡三省著书已达三十个年头,直到临死前才最终完稿。《资治通鉴音注》是胡三省毕生心血的结晶,是我国史学史上注释工作的一个重大发展。
◆胡三省继承历代史家注史的优良传统,在“通鉴学”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胡三省的精神主要地表现在坚韧执著、求真求实和讲究气节、忠于国家四大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