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是大勇
南怀瑾先生说:历史上许多人是见义不为,对许多事情,明明知道应该做,多半推说没有办法而不敢做。我们做人也是这样,“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譬如抽香烟,明明知道这个嗜好的一切害处,是不应该抽,这是“看得破”,但口袋里总是放一包烟——“忍不过”。对于许多事,理论上认为都对,做起来就认为体力不行了,这就是“想得到,做不来”。对个人的前途这样,对天下事也是这样。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所以为政就是一种牺牲,要智、仁、勇齐备,看到该做的就去做,打算把这条命付出去了。尽忠义,要见义勇为。所以把这句话加在《为政》篇的最后,这是为政的基本精神——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人的胸怀。
什么才是性格中真正的勇气?孟子说“舍生取义”,说的不仅是一种精神气节,更有一种大勇。这种大勇不以个人的安危而退缩。这就是性格中真正的勇气。而不是你说乘一时之气,硬上冲横,争一时之意气。平常我们所说的见义勇为,就是一种不顾个人安危,而以道义至上的行为,这种行为也是一种真正的勇敢。人心中都有道义之心,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只是是否有勇气去做到而已。
战国时代,赵国的蔺相如,应该说就是一个具有大勇,而且有大智的人。
当时,赵国大将廉颇,率兵攻打齐国,打败齐军,攻占了阳晋,因战功显着,被封为上卿,其勇猛善战闻名于世。
蔺相如是赵国人。他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知道后,派人送信说,想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取和氏璧。赵王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就与大将军廉颇以及各位大臣商议:一怕被骗,白白送了璧,也得不到城池;但如果不给,又怕泰国出兵攻打赵国。拿不定主意,又找不到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赵王问:“何以见得他就能不辱使命呢?”
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过罪,曾想私逃亡到燕国去。蔺相如阻止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容您呢?’我告诉他,我在随大王在边境与燕王相会,当时他私下里握着我的手说‘愿意和你交个朋友’,以此我觉得可以过去。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要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此种情况下,燕王定不敢收留您,反而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赤身伏在锧质上请罪,这样也许侥幸能够免罪。’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我。所以,我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他。”
赵王说:“得了我的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
相如说:“秦王请求用城换璧,而赵国(如果)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的话,那就是秦国理亏。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赵王问:“那派谁去呢?”
相如说:“如果实在无人,臣愿捧护和氏璧出使秦国。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璧留给秦国;城邑不给赵国,请让我把璧完好无缺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蔺相如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了相如。蔺相如捧着璧,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璧传给妃嫔及左右侍从看,群臣高呼“万岁”。
但是,相如看出了秦王没有要把城邑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相如。
相如于是手持着璧,退后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婪,倚仗它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和氏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得不到。’打算不将和氏璧给秦国。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璧,在朝廷上将国书交给我。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修饰礼仪表示敬意呀。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邑,所以又把璧取回来。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手持璧玉,斜视着柱子,说着,就要向柱子上撞去。秦王怕他真把璧撞碎,就婉言道歉,请求他不要以璧击柱,并召来官吏察看地图,指明要把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这些城邑的,他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量此事,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妥善安置下来。
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给赵国城邑,就派他的随从穿着粗麻布衣服,怀揣和氏璧,从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君主,不曾有一个是坚守约定的。我实在是怕被大王不守诺言,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抄小路已经到达赵国了。大王不必担心这个,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定夺。”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只有无奈。有侍从要把相如拉去处置。秦王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还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是奉蔺相如为上宾,并放他回赵国去了。
相如不辱使命,获得赵王的赞赏和信任,任他为上大夫。
秦国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没有把璧给秦国。
事后,秦军果然依势攻打赵国,攻下了石城。次年再次入攻,赵国两万人被杀。秦王派人在渑池相会,想与赵国修好。但赵王害怕秦国,不敢去。廉颇、蔺相如都劝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明显表示怕他了。”赵王于是前往,相如随行。
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辞别说:“大王此去,可能来回要一个月的时间,如果超过一个月,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宴席中,秦王趁着酒兴说:“我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让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听说秦王善于奏乐,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听此言,十分不悦,不肯答应。
相如就走向前,递上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演奏。秦王还是不肯击缶。相如说:“五步之内,我要把自己脖颈的血溅到大王身上!”
说时迟那时快,秦王的侍从要杀相如,相如瞪起眼睛,呵斥:“退下!”他们都退却了。
秦王只好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相如回头召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献礼。”
就这样,双方一着着地交锋,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看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能够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力挽危局,不失骨气,并占领上风,这确实需要超常的胆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