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真正福报是清福》人生国学智慧全集

真正福报是清福

南怀瑾先生说: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呢?清净无为……清福每个人都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清闲的时候,可是一天到晚无事,闲在家里,你闲不了啊!有清福不会享!一切人都把不实在的东西当成实在,真的清净来了,他也不会去享受。真福报那么难求吗?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这个福报的时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烦恼。

人生一世,忙忙碌碌,没有个停歇。都在追求,到底追求什么,有的人并说不清楚。即使是功名成就和金钱,等追到手以后,也未必有当初想象中的快乐。所以,人的追求与得到,究竟如何才算是更好?实在是说不清楚。各人有各人的角度,各人有各人的追求,追求不一,活法各异。但是,无论是哪种活法,都难免忙碌,都难免遗憾。这就是人生。

辛苦一生,到底得到了自己追求的吗?我们通常认为,功成名就,就是成功的人生。而事实上,真正的成功只有本人说了算。他是不是在人生追求和奋斗的忙碌中得到了满足,是否得到快乐,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成功严格来说,也是由他个人定义的。别人与社会的认可只是一个方面。毕竟人生是自己的,你究竟是不是幸福快乐,只有自己知道。一个人要想活出幸福快乐,也只有靠自己,什么样的结果真正能满足自己,只有自己知道,也只有自己最有发言权。所以,对于成功,也不必听别人的意见,自己的成功之路自己走,自己的幸福快乐自己找。不要为别人所左右。

芸芸众生,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忙碌,忙碌的不同,生活内容不同,活出的结果和滋味也不同。你有没有感觉到快乐呢?请一定要多问问自己。在夜阑人静的时刻,静下来问一问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为什么活得不快乐,感觉不到快乐,就是因为不注意关照自己的内心,人为物役,忙忙碌碌,像被风赶着的风车一样,完全不能自己,而自己到底在做什么,要往何处去,似乎有时连自己也说不清楚。在这时候,往往最容易迷失自己,本性迷失,忽然找不到了自己。很多人的生命就这样开始走上下坡路,甚至是歪路,邪路……人生路上,很多人就是这样,因为难以把握自己而导致终生的遗憾。

尤其是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为物役,欲望越来越膨胀,导致伦理道德观念下降,为了利益,人与人之间真情难寻,甚至是血脉至亲间,也常为一套房子发生难以调和的矛盾,上演一出出家庭悲剧。是非对错的道理每个人都懂,可为什么还是存在?每个人都想得到,每个人都不想吃亏,没有人退让,没有人对利益表示出淡泊,所以矛盾无可回避地发生了。

这里固然有社会的原因,个人没有办法左右时代,只有被时代裹挟着,随波逐流前行,如一粒流沙,完全不能自主,但是,个人的道德和修养毕竟起着关键的作用。倘若一个人能够看淡名利,不为物役,有自己的坚守,不随波逐流,也不人云亦云,能够超脱物外,对名利金钱等少些欲望,坚持对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展,那么,就会少了许多与人纷争的麻烦和痛苦,不为此奔波着忙,人生就更多一些充实和快乐。

就此意义而言,一个人能够淡泊名利和金钱,就能少些庸碌,多些清福;少些无谓的执着,多些轻松快乐。世人多痛苦,就是因为不能超脱物外。不知足知止。其实,人一生所需要的物质并不很多,何必贪求那么多呢?多了只会成为负累。一个人也无须为那么多的事情而忙碌,能够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已经不错,何必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永不满足?我们为之忙碌一生的名利金钱,终究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不如抱一份达观:有了就珍惜,没有不奢求。

面对人生的际遇和得失,古人有深刻的认识,努力修养自己,法天效地,达到与自然万物的和皆相处,努力追求但不强求,以顺应大道,顺其自然为生存之道,他们能做到“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所以,无论贫富穷通,无论得失成败,都能坦然接受,做到自得其乐。而这种自得其乐是什么,就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清静无为,让生命如流水一般,自然前行,得失无意,去留无心,真正活出自由自在。

这种生活,不需要多大的条件,不是不叫人做事忙碌,而是善于调节自己,即使在忙碌中也能享有内心的自由和独立,保持一份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不太压着自己,苦着自己,也不会无所事事,空虚无聊。无论社会需要与否,自己总是有事情做,是自己找的,同时也总能找到自娱自乐的休闲方法,享受一份惬意悠闲的时刻。

南先生说:人生最大的福分是享清福。只是世人少有认识,也静不下心来,不能完全投入进这种生活,享这个福分。总是活在忙忙碌碌中,一有清闲,反而受不了,耐不住寂寞,害怕自己会被社会和时代抛弃。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的对他人和社会的依赖,是一种严重的不自信,对自己的迷失。不忙碌不行,觉得自己在落后,社会竞争这么大,不得不忙碌;而一旦有闲也不行,静不下心来,浮躁抓狂,怎么能够享受清福呢?这是现代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所以,南先生又说:“福德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世间的福德,文学上称鸿福,是世间法;另一种是所谓清福,出世间法。清福比鸿福还难,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难。”说明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能进能出,能忙能闲,尤其善于过清闲生活,那么,他就是一个了解人生,善于智慧生活,有着不俗生活品位的高人。

人应该越活越简单,这样,才能越活越有品质,越活越快乐。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了一分,交友减,便免外来纷扰;言语减,便少怨尤麻烦;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而那些成天想增加自己的名利财富,不思减少只思增多的人,就是自我桎梏,人生苦恼便由此无穷。所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真智慧的人,是不会轻易多事,增加不必要,甚至往往会新生出事端的事情的。

东汉时的西域都护班超,直到七十多岁,朝廷才允许他退休。

接替他的任尚,当时向他请教对治理西域的治理经验,班超说:“兴一利不如除一弊,生一事不如省一事……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要他以简易宽和为主。

任尚觉得这纯属老生常谈,心上不以为然,就把班超的建议抛于脑后,还对人说:“我以为班君应该有什么奇谋高策呢,现在看来所言平平,不过如此耳。”于是,踌躇满志,大刀阔斧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而行,完全推翻了原有的许多政策。

然而,不到四年,任尚就因为行政过于严苛急躁,与当地百姓屡屡发生矛盾,从而失去与边疆民族的和睦关系,导致西域各国百姓纷纷背叛朝廷,发动分裂的战争。

任尚无奈,只有退到班超精心经营的疏勒根据地,靠疏勒人的保护才保住了性命,但是,西域的土地却全盘丢失了。

上面说明一个人行事,不能自以为是,不顾实际情况和原有基础,急于求成,以破坏原有成绩去求改革创新,这样只能导致失败,因为基础不牢,情势不利,再大再好的想法,也是难以实现的。说明办事时,要求大同、存小异,才能真正把握全局。班超经营西域达三十年,得到西域各民族的钦佩和拥戴,使汉朝扬威异域直达中亚细亚,因功拜定远侯,正是依靠这一要领,可见这乃是英雄人物处事的方法。

道家所说的“抱残守缺”,“自然无为”,不是消极,而是一种高超的智慧,当下的安分守己和无为,是顺应大道,顺应时势,是为了将来更大的成功,所谓“无为而无所不为”也。一个人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不随便行动,明白自然守成,然后才能创新的道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一个人无论是做事,还是生活,都要明白减省的道理,明白了此,也就明白了简单生活,学会享受清福。人要这么修养自己,人生就可减少许多麻烦,增加更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