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勺之战(公元前684年)》真实记录与故事

长勺之战(公元前684年)

公元前684年,鲁军运用后发制人、敌疲我打的原则,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击败齐军的一次以少胜多的作战。

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后,当年八月在乾时(今山东桓台南)大败护送公子纠返齐与其争夺君位的鲁军;因过高地估计了齐国的军事实力,不听管仲先富国强兵、再向外扩展的谏劝,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派军攻鲁。鲁庄公率军迎战。鲁人曹刿了解到鲁国民众能与国君同心抗敌,便自荐随军出战。齐鲁两军在鲁北境长勺相遇。双方战车列阵对峙后,齐军击鼓前进。庄公亦欲按传统战法击鼓对进,曹刿按“后人有待其衰”的原则,谏阻庄公,令鲁军坐阵不动。直到齐军三次击鼓、进至鲁军阵前开始冲锋时,曹刿才请庄公下令击鼓进攻。双方战车相错,短兵格斗后,齐军战败退走。庄公急欲下令追击,曹刿恐齐军有诈,在确认其乱、旗糜,队形混乱后,方请庄公下令追击,获得大胜。

战后庄公问曹刿制胜之理,曹刿的一番雄辩论述成为史书著名的“曹刿论战”。

春秋初期车战战法,通常是双方相隔一段距离列阵,同时击鼓相向推进。前进一段,鸣金暂停,稍事整顿,再二次击鼓前进,步伐稍快。相互进至弓箭射程边缘时,再鸣金整顿,作冲锋准备。第三次击鼓,“车驰徒走(跑)”,一面射箭,一面呐喊冲锋。齐军第一、二次击鼓前进时,鲁军不动,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冲锋时,才开始击鼓冲锋,齐军第一次击鼓前进时,体力既好,士气亦高,但发现鲁军未按惯例对进时,必然惊讶;二次击鼓前进,鲁军仍然不动,更增齐军疑虑;鲁军不动,齐军进程相对增加一倍,对乘车甲士影响不大,对执矛持盾的车下徒兵,则相当吃力,勇气、体力有所下降。至冲锋时,业已疲惫,而鲁军养精蓄锐,以逸待劳,体力、勇气均处最佳状态,故尔战胜。此战战法,对后世战争理论有相当影

春秋铜胄

作战经过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