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郑康屯砖厂 濊人夫余人村
大郑村康屯,在乌拉街镇东北6.5公里,康屯西头砖厂遗址,是20世纪50年代末搞“大跃进”时发现和破坏的。1981年6月至7月间,吉林地区文物普查试点工作队对此进行了实地调查,从中识别出上下两层文化,下层是濊人的,上层是夫余人的,在时间上存在上下衔接的现象。
除采集到完完整整的石刀、石斧、石凿、石网坠、砺石和敲砸器之外,还采集了可复原的陶鼎、陶鬲、陶豆、陶罐、陶盆、陶碗、陶甑等残件。石网坠的再现,不仅佐证距遗址北百米的张老河中有鱼虾,而且还佐证是大鱼大虾,否则就使用陶网坠了。
根据对器物谱系研究分析,可证先有前阿拉南山遗址(下层),再有学古东山遗址(上、下层)。学古东山遗址的上层,与学古河南墓葬地有内在关系,后来哪里去了?着实是个不解之谜!相对而言,大郑康屯砖厂遗址主人,与上述两处遗址主人不是同一伙人群,却与杨屯大海猛遗址(下层)有关联,所以说大海猛遗址(下层)文化是最晚者,考古学界将其划定在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正值这里的人们过着半原始采集、渔捞、狩猎生计,相对无忧无虑的时候,中原大地上已经涌现出了孙膑、庞涓、淳于髡、孟子、庄子、屈原、赵括、廉颇、蘭相如、荀子、韩非、吕不韦、甘罗等一大批历史人物,魏、齐、赵、燕、滕、秦、宋、楚、韩、卫等诸国仍处在酣战中。有道是,春秋战国战不休。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前阿拉南山人,还是学古东山头人,以及大郑康屯砖厂人,上下几百年以来没有离开过张老河。古今人所不同的是,古人只能在此张网渔捞,而今却是在渔猎的同时,继而出现了行舟之便和灌溉之利。尤甚者,架桥便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