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文学注释的接受学价值
新文学作品中的注释除了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初步的阐释学价值以外,从文学接受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还具有一定的接受学价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包括新时期以后,评判文学作品是否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作品能否为中国的大众所接受,而且一部或者一篇文学作品能否达到作者创作价值的最大化,通常也取决于大众能接受其价值的程度。因此,作品的接受度成为作者和文学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一个很重要的角度。纵观那些有名的经典传世的作品,无疑都在大众中间有着较高的接受度。不过即便在这些作品中,注释仍然在读者接受的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不单单具有锦上添花的功效,有时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尤其是在散文和杂文中,不一一列举。即便是新文学大家再有名的文章,里面总是有对当时历史事件、人物或者社团流派的介绍,要了解这些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事物,读者往往是离不开注释的帮助的。
事实上,一个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中,能够被大众广为传颂的总是占据少数,大多数作品则都没能成为大众眼中的经典。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有很多,不过最根源的原因还是因为作品的价值传递受阻,作者没有采取最理想的写作方式或者最美的写作语言,从而没能让读者理解到或者领会到作者意图中的精华部分。而一些作品中的注释则恰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缺憾。还是拿那首标有长注的冯雪峰的《哦,我梦见的是怎样的眼睛》来说,这首诗歌在大众的眼里无论如何算不上一首可以争相传诵的经典诗歌,单从正文的内容上看,读者甚至不知道冯雪峰为什么要写这双梦中的眼睛,这是谁的眼睛,是一双什么眼睛,写这双眼睛究竟有什么意义,一连串的问号会在我们的心中展开,给我们造成迷惑和朦胧的感觉,当读者同时具有迷惑和朦胧两种感觉时,也就意味着这首诗歌的价值已经大打折扣,而这种迷惑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注释中找到答案。原来这首诗歌是在国民党的监狱里写的,被囚禁的日子里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以致梦境也被诗人写成了诗歌,而这双眼睛则是革命战友丁玲的眼睛,了解到诗人写作的背景和对象,再来融入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作为读者我们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诗人被囚禁时的落寞之情和对丁玲的思念之情,可见这首诗歌是需要注释的附加解释才更能体现出它的价值的。像这样的诗歌还有不少,都属于作者不怎么出名的诗歌,对读者而言,它们或许没有很惊人的价值,但是对于作者自身而言,它们都是具有特定的意义的,而这种特殊的意义通过注释的介绍传达给读者,让读者由原本的不接受变为接受,这样就可以让作者的创作心理与读者的接受心理合二为一,从而真正实现作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