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高岭山》的诗词与文章

高岭山

位于景德镇东北部,距市区45公里。盛产高岭土,约在明万历年间发现并开采使用,支配景德镇的制瓷业达两个多世纪。高岭土是重要的制瓷原料。由于这种原料的发现,产生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配制瓷胎原料。这样大大提高了瓷胎的耐火度,减少了制品变形,极大地改善了瓷器的质量,给制瓷业带来了深刻变革,因此“高岭”作为一种制瓷原料术语世界通用,这术语就来源于“高岭山”。现在山麓的东埠村是古时高岭土的集散地。昌江支流东河把村分成两部分,河东岸保留有巨型条石砌成的码头,一条自北向南的半公里长的古街,仍有各类店铺格局二三十家,古街北的一幢民居屋墙上嵌着一块清代乾隆年间的石碑,记载当时转运高岭土的规章。古代矿工挑运瓷土的石阶古道盘山而上,山上保留着大量的明、清时期开采高岭土的矿井和淘洗坑。高岭土淘洗后的残留物——尾砂,满山皆是。沿着石阶古道,可来到一个山坞,这里有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高岭村。村口的古樟下有一亭,名“水口亭”。亭内有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着古时高岭村的一些重要事件,门额石刻上,书有“玉岭云峰”四个大字。

〔现代散文〕 从市区驱车约40分钟,就来到高岭山的山麓,这里有一古老的村庄——东埠村。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绿水、木桥,鸡鸭成群、牛羊欢叫,一派颇具古味的田园风光。昌江支流——东河,穿村而过,这条小河很不起眼,但在古代它却是重要制瓷原料高岭土的主要运输渠道。

沿着当年矿工挑运高岭土的古道,拾级而上,明清时期开采高岭土的矿坑和淘洗池不时出现在眼前。由于高岭土是一种疏松的土质原料,所以容易开采。考察矿坑遗迹,可以发现,当时的作业方式比较简单,所用工具也就是锄头、畚箕之类。自然,高岭土毋需粉碎,只需进行淘洗加工。淘洗池告诉我们,矿工们巧妙地利用顺山而下的流水来完成淘洗作业,排水沟、排砂槽、淘洗池、干燥池等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工艺既简便又科学,操作半手工半自动化,矿工们的聪明才智令人叹服。

高岭土淘洗后的残留物——洁白如雪的尾砂,满山皆是,所谓青山映“白雪”的景观,终年可见。据勘测,有的地方尾砂竟深达50余米,当年高岭土采掘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中国的名山大川数不胜数,风光奇异,传说动人。封建帝王巡游,中外名人涉足,留有无数赞美的文章和篇,有的成为千古绝唱,更增添了山川的魅力。高岭山与之相比,可谓是普通之极。然而它曾为瓷都服务了两个世纪,为中国瓷器名扬世界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曾记否?景德镇的瓷业经过了从唐五代至北宋期间的兴盛繁荣,进入南宋,却蒙上了阴云。废品残器大幅度上升,瓷器色泽一改过去的莹缜如玉而呈暗淡阴黄,市场大为缩小,许多窑场被迫关门停产。这是为什么?景德镇面临着一场制瓷原料危机!当然不是原料短缺,而是原料质量不行。制瓷原料质量如何,氧化铝含量是关键。含量高,所制瓷胎耐火度高,烧炼时不易变形,反之则会烧塌,出现大量废品。

景德镇储量丰富的瓷矿石,氧化铝含量从地表往下递减。唐五代和北宋的诸窑均采用易采掘、质地好的上层瓷石,粉碎后直接制胎,不掺入其他原料,称为一元配方法,所烧制的瓷器质量上乘。而到南宋,上层优质瓷石耗费殆尽,被迫开采使用氧化铝含量较低的下层瓷石,因而所制瓷胎难以烧炼成瓷。

南宋的原料危机,使景德镇的瓷业濒临绝境。是消极地听任大自然的摆布,优质原料耗尽后,自动消亡;还是积极探索,寻求新的制瓷原料,摸索新的原料加工工艺?两条路,两种前途,尖锐地摆在景德镇瓷工面前。景德镇瓷工不愧为伟大的开拓者,历经千辛万苦,终干找到了含有铝硅酸盐的优良原料——高岭土。储藏量巨大的地下瓷石粉碎后,加进适量的高岭土,就可配制成新的制瓷原料,其性能远优于地表的瓷石。这就是制瓷工艺中著名的“二元配方法”。至此,下层瓷石得以充分利用,南宋以来的制瓷原料危机不仅被解救,而且加高岭土后的原料耐火度提高,高温下瓷胎不易变形,大件瓷器逐步被烧制成功,带来了元代以后景德镇瓷业的更大繁荣。真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高岭土”这一概念于1712年传到法国。1869年,德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访问景德镇后,著文介绍瓷石和高岭土,他根据汉语“高岭”一词的读音,译成今天通用的英文“KaoLin”一词。

高岭土因高岭山而得名,高岭山因高岭土而声播海内外,当你登上这普普通通的山峰,抚今追昔,怎不会感慨系之,对它油然而生敬意呢?

(于虹)

〔民间文学〕 很久以前,高岭村住着一户姓高的穷夫妻俩,他们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听说谁家揭不开锅,夫妻俩宁愿自己挨饿,也省下口中的那点山芋给人送去。因此,附近的穷苦乡亲,都称他们为“善人”。

一天,北风呼号,雪花纷飞。清早,高家男人抱着一捆柴禾,正准备送往邻村给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太太生火取暖。刚把屋门打开,就见屋檐下躺着个衣衫褴褛,几乎被冻僵的白发老头。当即,他唤来老伴,将老人抬到自家的床上,把家里仅有的一床破棉絮盖在老人身上,但老人仍瑟瑟发抖,高家男人便又将自己身上穿的一件破棉袄脱下来盖住老人。这时高家女人也将姜汤烧好,急忙端至床前,轻轻地将老人嘴巴撬开,细心地将姜汤一匙一匙地喂进他的嘴里。老人因盖了棉絮和棉袄,又喝了热腾腾的姜汤,过了一会儿,终于苏醒了过来。

老人醒来,说自己好几天没吃东西,问高氏夫妻能不能再给他弄碗稀粥喝?高氏夫妻听了,感到很为难。因为他们家早已粒米无存了,拿什么熬粥呢?但想到眼前救人要紧,夫妻俩一商量,决定花高息到有钱人家去借些米来熬粥。

米借来以后,经过一阵忙碌,粥熬好了。高氏女人将一碗热腾腾的稀粥端到老人面前,只见他三下两下就喝完了。

喝了稀粥,白发老人的精神好多了,他下床站了起来,对高氏夫妻说:“你夫妻俩的确是名不虚传的‘善人’啊!”边说边从衣袋里取出一粒洁白晶莹的小玉珠,递给高家男人,说道:“我有一粒小玉珠,送给你们。我走后可将它种在这里的高岭山上,过三七二十一天,再去挖开山土,那里面有着挖不尽的白玉土。这种土是制瓷的上等料,你们可以将它运到景德镇去卖。”说完,一阵哈哈大笑,立即无影无踪。

高氏夫妻被眼前所发生的事儿给弄糊涂了。他们想:那白发老人莫不是神仙?夫妻俩半信半疑,来到高岭山,将小玉珠种下。过了三七二十一天,他们又来到高岭山,挥起锄头一挖,奇迹果真出现了:只见那红橙橙的泥土,变成又白又嫩的玉土。夫妻俩为使穷乡亲们都能分享到这一喜悦,便急匆匆地跑村串户,通知乡亲们快上山去挖玉土。大家将玉土挖出,运到景德镇。

这时,镇里所有窑场正遇到难题:现有的原料做出来的瓷器,质量越来越不行,许多瓷坯根本经不住窑内高温的烧炼,出现大规模的倒窑现象,不少窑场甚至被迫关闭。瓷工们听说高岭村的乡亲们运来的玉土能做出好瓷器,纷纷购买,掺入制瓷原料中进行试验。真神!瓷器质量果然大大提高,倒窑现象也得到克服。玉土便走俏全镇。

从此,高岭村的乡亲们就主要靠挖玉土为生了,日子也就比较以前好过了许多。因为玉土来自这座高岭山,人们就干脆称其为“高岭上”。

(张奕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