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城区·易俗社剧场》陕西名胜简介

《西安·新城区·易俗社剧场》陕西名胜简介

在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易俗社成立于1912年8月13日,是由陕西省修史局总纂李桐轩和孙仁玉两先生发起成立的,为我国第一家艺术团体,为世界第三家(第一家是法国芭蕾舞剧团,第二家是莫斯科艺术剧院)艺术团体。她以改革社会、启发民智、辅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采取文化与训练并重,在演出实践中培养演员,成为全国首创的戏曲学校性质的秦腔剧团。

易俗社前身是宜春园剧班,演出汉二黄,1916年剧场卖给易俗社,易俗社改舞台为转台,由陕西省督军陈树藩题“易俗社”门额,首场演出为孙仁玉编写的《復汉图》前本,观众坐满了800个座位并站满了500个站位,人数虽多但秩序井然。

易俗社延请名流做教师和编剧,诸如陈雨农、李云亭、赵洁民、党甘亭、赵杰民、刘立杰、唐虎臣、范紫东、高培支、李约祉、吕南仲等先生,培养出学员600名,著名的有刘箴俗、刘迪民、沈和中、马平民、苏牖民、刘毓中、王天民、骆秉华、耿善民、王秉中、李可易、宋上华等,剧社演员支衍大西北五省区。1921年赴汉口演出,1923年给鲁迅先生演出《双锦衣》,博得好评。鲁迅先生曾在易俗社看秦腔,一连看了5次,捐助银元50枚,并赠《古调独弹》匾额。1932年和1937年两次赴北平演出,赢得好誉。

1935年,杨虎城将军督陕时,大力资助易俗社,加设剧场的东西侧楼和包厢,成为西北最好的一所古老剧场。

易俗社具有革命的优良传统,“辛亥革命”时期这里便是陕西地下革命据点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演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节目。

解放后,1953年出国到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演出,1959年参加陕西省演出团,在全国13省、市巡回演出,并到福建前线慰问解放军演出,赴北京观摩演出,还出国到日本访问演出。此外,还拍摄了电影《火焰驹》、《三滴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中获得了创作、演出一等奖。

而今,易俗社老剧场作为文物留存于世,在其东边,案板街和西一路交接处,1993年建成一座大型、新式、综合性现代化剧场,供其使用,老剧场则为后人参观赏古。

易俗社老剧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