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闽粤花·广州之旅·新会·海崖门录旧事

灼灼闽粤花·广州之旅·新会·海崖门录旧事

今广东新会县北背黄云等山,前临熊海。宋初元年置郡,历经数代;清光绪二十八年开埠,今属佛山地区。

新会一地,自宋以来,史事名人多与之有关,文人墨客、史者学家留文存著、官吏朝员,以至王公皇帝,也在此有旧事故迹。故此,今人吊者不断,游人频来。

崖门山石

崖门为珠江三角洲八大口门之一,位于新会县南。

至元十六年,降元宋将张弘范追击南宋帝赵昺君臣至崖门一带,宋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在此以崖山为据,抵抗元军。1279年1月,张弘范率元军,分水陆两路向崖门夹攻。宋军大败,二十万将士丧命。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先把自己亲生儿女和爱妻赶到海里,之后毅然背起少帝赵昺,从一块巨石上投海殉国,许多随从兵士也纷纷投海。赵昺身上所佩历代相传的玉玺也沉入大海,宋朝江山至此改元。张世杰率残部逃至阳江县海陵岛附近,遇风浪,葬身海底。

之后,张弘范在陆秀夫负帝投海的巨石上刻“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欲彰著其功,以传千秋。后来,有人在这十二字前面加刻一个“宋”字,一字之差,“记功”变“问罪”,“功臣”变“叛将”,真相大白于世。明御史徐瑁为纪念先人烈绩,改刻原字为“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后又改为“宋少帝及其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并修建大忠祠、全节庙、义士祠和杨太后陵墓等,明学者陈白沙亲撰《慈元庙碑》以记其事。

今遗址及碑刻古迹尚存,并陈列有前代文物,供后人怀念、研究,所谓“崖门山石录旧事,珠海历数盛衰劫”。

梁启超故居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故居位于新会县凤山熊子塔下茶坑村。

故居为一旧式青砖瓦顶平房,步入大门,穿过天井,正厅现为陈列室,梁任公半身塑像威然端立。因时岁动荡,梁启超故居旧物几乎杳然不存,正厅所陈信件、笔、砚及其任司法总长时用过的印章,均为梁氏亲属所赠。

据村中老人讲,梁启超自幼好学、聪颖,有“神童”之称。昔日梁任公童年读书处“怡堂书室”与茶坑村口梁公题匾的“宏文社学”,如今已是瓦损窗残。村后的凤山凌云塔,乃梁启超少年时常登临之处,当年,十一岁的梁启超曾在塔旁写下《登凌云塔诗》,一抒青春壮志。

在新会茶坑度过童年,梁启超开始四处漂泊。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四岁在上海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宣传变法维新,主张兴学育人、开启民智。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入京,于六品街专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梁任公一生著述颇丰,其文“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早年所作政论,纵横捭阖、振聋发聩;学术方面,对先秦、明、清及近代思想研究,卓有己见。著述编为《饮冰室合集》。

人至新会,瞻仰故人旧迹,凭吊先师;临凤山凌云塔,远眺银洲湖,追思百年近代风云,“乘桴岂是先生志,衔石应怜死后心。姹女不知家国恨,更弹汉曲入胡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