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灞桥区·灞桥》陕西名胜简介
在西安市灞桥区灞桥镇之西,跨于灞水之上。灞水,古名滋水,秦穆公与东方诸侯争雄,欲彰霸业之功,改滋水为霸水,并开建桥,为东去西往交通要冲。汉时桥名秦霸桥,在汉置灞陵县南。新莽地皇三年(22年)桥毁于火,复修后改名长存桥。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年),在秦汉旧桥之南里许另建新桥,当时称为南桥。
隋唐时代,此处柳荫成林,垂丝千缕,每至春夏,风景佳丽。据《西安府志》记载:“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
灞桥又是由长安东去,亲友常在这里惜别之地。隋唐之时,此处折柳赠行之风盛行。据《开元遗事》记载:“霸陵有桥,来迎去送,至此黯然,故人呼为销魂桥。”唐诗人李白《忆秦娥》诗中就有“年年柳色,灞桥伤别”之句。历宋、元各代,桥屡有修葺。元代桥80余步,15孔。后因灞水东徙,桥移今址。清穆宗载淳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用巨石改建,桥长150丈,阔3丈余,有72孔,桥墩用圆石柱排垒,历代修葺,皆有记载。“灞柳风雪”为长安八景之一。
解放后,于1955年改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长386.2米,新建两座公路桥梁,供西安至渭南高速公路和西安至商州312国道线行车,并有陇海铁路火车复线桥。
在2004年10月1日的暴雨中,灞河河水猛涨,冲出了隋唐灞桥遗址。为一座大型石拱桥,长约400米。2004年对此考古,成为本年考古的十大发现度。地处今名柳巷,似与唐“折柳惜别”典故有关。
灞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