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楼观台·洞天之冠

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楼观台·洞天之冠

楼观台位于周至县东南15公里楼观镇终南山北麓。这里依山带水,古木葱郁,风景秀丽。《古楼观台志》称:“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台为最名。”楼观台相传为老子著《道德经》之处。

相传早在周穆王时,崇神拜仙的穆天子曾游历于此,在半山腰营建了“楼宫观”。秦始皇、汉武帝也曾在此建宫立祠,企求追寻仙踪,成仙长生。汉顺帝时,巴蜀的张道陵创立道派,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奉老子为教主,传为老子著《道德经》讲“道德经五千言”的古楼观就自然成为道教圣地,成了道教在北方的活动中心。道教史上称它为“仙都”、“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

古楼观在唐、宋、元时最为兴盛。唐代皇帝姓李,老子姓李名耳,所以老子被尊为李唐先祖。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十月,曾亲自“谒楼观老子祠”,并改楼观宫为宗圣宫,唐玄宗时又把宗圣宫改名为“宗圣观”。由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大唐修建宗圣观碑”至今仍保存完好。宋真宗时,按宫殿样式修建玉清昭应宫。金代,楼观台为兵灾毁坏,元代初年又进行了大规模重修,更名“宗圣宫”。

明清之际,楼观几经兴衰。到清末,唯余残垣断壁,其中心便上移到“说经台”,从此古楼观便被称为楼观台了。

老子西游著《道德经》

相传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就在这里结草为楼,观测天象气数,因为是用于观望的草楼,人们便称之为草楼观。据说道教建筑称为“观”即从此开始。一日,尹喜上草楼观星,看到紫气东来,知道一定有圣人要来。函谷关是东方诸国入秦的必经关口,他便要求担任函谷关令。不久,老子果然骑着青牛而来。草楼因此也被改名为“紫云楼”。尹喜迎老子到草楼,以弟子之礼,请老子讲学著书,老子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

楼观台有多处老子遗迹。相传老子在楼观台住了下来,在说经台著讲《道德经》,炼丹修身,教化弟子徐甲,死后也葬在这里,说经台西4公里有老子墓。

说经台与化女泉

说经台位于楼观台南一个海拔600米、清泉环绕、竹林幽幽的台地上,也叫授经台,为纪念老子讲经而建。山门朝南,山门上有书画家石鲁写的“说经台”三字。门内两旁分立四通《道德经》石碑。山顶平台即说经台,上有“老子祠”,祠内塑有老子及弟子徐甲、尹喜像,老子手执“如意”,神态安祥,徐甲站立一旁,尹喜跪在右方。“老子祠”大殿后是藏经阁,内藏各种版本的《道德经》和研究、注释《道德经》的典籍诗文。

在“说经台”西1公里处,有化女泉。相传老子的弟子徐甲本为一堆白骨,老子用“聚形符”将其点化为人形。在楼观台时,老子想考验一下徐甲学道的诚心。老子插杖于地,用七香草化为一美女,徐甲见了美女,顿时心旌摇动,把老师的教导忘得一干二净。老子见了大为生气,收回“聚形符”,徐甲又复原为一堆枯骨。后经尹喜说情,才还了徐甲肉身。老子拔杖离去,插杖处涌出两股清泉,即为化女泉。老子祠内的一组塑像即以此为题。后来徐甲痛改前非,潜心学道,终于得道成仙,被尊为“白骨真人”。

系牛柏与上善池

“说经台”北2公里处是一片平畴沃野,唐宗圣宫遗址即在这一带。这里有九棵参天古树,其中有一株名系牛柏,相传当年老子东来所骑青牛即系在此树上。元代,古柏朽倒,在原处另植了一棵。至今已有七百余年。据《古楼观台志》记载,元至元十五年(1278),安西王曾派人在系牛柏下置一石牛,以示当年遗迹。

楼观台东西各有一座六棱形八卦顶的飞角凉亭。西亭下有一口八卦状水池,名“上善池”。

相传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陕西关中遭瘟疫,周至一带人畜死亡无数。太上老君(老子)梦中指点楼观台监院张致坚,谓山门前石板下有神水,可治瘟疫。张致坚命人撬开石板,果然得到一泓清泉,泉水治愈了周围许多病人。当时任翰林院学士的书法家赵孟頫来此听到这个故事,感触良多。《道德经》第八章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乎道”的话,意思是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最接近道。赵孟頫取其意,写“上善池”三字,后勒字于石,竖在池旁。

另外,楼观台内还遗有刘合俞衣钵塔。塔本属佛教建筑,到了明清时期,佛道合流,也有一些道人建塔。道教塔只是作为纪念,或埋存衣钵。刘合俞衣钵塔为楼观台仅存的一座塔,内埋刘合俞道士生前用过的衣钵。此塔为砖砌实心,三层,高约9米,塔体细长。塔形仿佛塔,只是把佛塔的主要部分塔刹加以改造,没有莲座,不用相轮、宝盖之类,而用瓜棱做顶,塔身四周也没有佛塔常有的繁复装饰,朴实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