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杭州之旅·杭州·东南形胜处

悠悠吴越曲·杭州之旅·杭州·东南形胜处

早在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在其游记中称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位于杭州城西的西湖,是杭州一百多处景点的核心。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西湖,故明圣湖也。……汉时,金牛见湖中,人言明圣之端,遂称明圣湖。以其介于钱塘也,故又称钱塘湖。以其输委于下湖也,又称上湖,以其负郭而西也,故称西湖云。”湖中,有“镜中长虹”之誉的苏堤和白堤把湖面分为外湖、里湖、后湖三部分。湖中有小瀛洲、湖心亭及阮公墩三岛。沿湖四周,繁花似锦,绿树成荫。

杭州之美,不仅在湖,也在于山。吴山因春秋时为吴的南界而得名。秋瑾“老树扶疏夕照红,石台高耸近天风,茫茫灏气连江海,一半青山是越中”的诗句,即为“吴山天风”而咏;玉皇山是赏花胜地,苏轼为此留有“井落依山尽,岩崖发与新。岁寒君记取,松雪看苍鳞”的诗篇;天竺山上流传着印度僧人结茅的轶事。清朝陈时《天竺山》诗云:“天竺非山名,因寺名乃得。寺分山也分,念彼观音力。至今钟梵声,如在天竺国”;飞来峰上怪石嶙峋,印度僧人慧理曾在此叹道:“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宝石山上多奇石。五代吴越国王钱镠封“寿星宝石山”。从钱镠再上溯一千多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途中,因“水波恶”而到宝石山南麓避风,皇船系一巨石之上。后人名之“系缆石”……杭州多泉水溪涧。玉泉、龙井、虎跑享“西湖三大名泉”之誉。九溪十八涧从龙井以南曲折南流,溪随山转,九转而出,奇妙无比,正如俞樾诗云:“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

丝绸天下名

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名。白居易诗云:“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是谁?越溪寒女汉宫姬。”杭州丝绸之盛可追溯到千年前。当年范蠡向越王勾践进的国策中,就有“劝农桑”的内容。据说,当时“虽秦、晋、燕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帛者,必浙之东也”。

吴越国时,采取“世方喋血以事我,我且闭关修蚕织”的国策。官府设纺织局,织锦工三百余人。隋唐时,越州生产的“耀光绫”“绫纹突起,时有光彩”,作为贡品送至朝廷。当时,钱塘清波门外一带,已是“酒姥溪头桑袅袅”“姑妇舍后煮茧忙”的景象。北宋在杭州设“织务”,以收购丝织品,供宫廷消费。南宋时,杭州出现丝绸专业店铺和市场。范成大《石湖诗集·缫丝行》云:“姑妇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事噪噪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绵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越州丝绸产量达到“岁出不啻百万”,甚至庵中尼姑织就花纹绝妙的“尼罗”,也被列为贡品。《烈皇小织》载,明代杭州织染局年产龙缎三万匹,清时又有增加。“杭绸”成全国名产。“湖水漂净,宜于染色,大红尤佳”,最杰出者为民间织成的“十锦图”,上织西湖十景的图案,时人赞叹:“十样西湖景,曾看上画衣。新图行殿好,试织九张机”。(《东城杂记》卷下)

关于越地的丝织,有一传说:有一位聪明勤劳的织妇,在会稽石帆山下搜集野蚕茧,用来织绫。有一年收到的蚕茧硕大出奇,晚上梦见仙人指点,才知禹穴三千年开一次,此次所得的野蚕茧,原是江淹书橐中壁鱼所变,用这丝织出的衣裳,会有异样的光彩。织成之后,果然绫上有花纹突起,光彩耀人。

论食亦忘归

浙江饮食素以烹调考究,制作精细,色香味形俱佳著称。杭菜是浙江菜系的主流。《梦梁录》载,南宋时,杭州菜肴达二百四十多种,现在则已发展到六百多种。从中能窥到余越饮食文化之一斑。

杭州烹饪与稻作文化的历史相联。《史记·货殖列传》中,就已有“楚越之地,饭稻羹鱼”的记载。杭州名菜“宋嫂鱼羹”,相传是七百多年前一位姓宋的妇女,用鳜鱼创制出来的。清代诗人袁枚《随园食单》中诗云:“清明土步鱼初美,重九团脐蟹正肥。莫怪白公抛不得,便论食品亦忘归。”土步鱼形似河豚,最佳食用时节是清明前;到了九九重阳节,又是湖蟹肥美之时。当年白居易何以“未能抛得杭州去”,且不说西湖胜景,便是那脍炙人口的佳肴,也足以勾留住诗人。袁枚此诗道出了杭菜的魅力。

“东坡肉”曾被定为杭州第一道名菜。相传此菜为纪念苏东坡而命名。苏东坡为杭州太守时,发动民众疏浚西湖,修筑长堤。百姓为表感戴之意,宰猪送酒,给他拜年。东坡将肉与酒放在一起加工后,又回赠与百姓。人们吃后觉得味道很美,便争相仿制,并称为“东坡肉”。

为纪念创制者而命名的杭菜还有“叫化子鸡”。传说,有位叫化子捡到一只鸡,却无处烹调。他急中生智,用水土和成泥,把鸡用泥严密地包起来,置火上烤。结果竟异常美味,“叫化子鸡”的美名也就遐迩相传了。

清代的几位皇帝曾数下江南,杭菜的典故中也因此增加了几笔。“八宝豆腐”又称“王太守八宝豆腐”,袁枚《随园食单》中有录。史料载,康熙南巡时,传旨让御厨把此菜谱传授给巡按尚书徐健庵,供其年老时享用。巡按为学得这道宫廷菜的做法,还“孝敬”了御膳房银子一千两。后来,徐又授与其门生王楼林,王再传给孙子王太守,此后方在民间流传开来。可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鱼头豆腐”,本是寻常菜肴,竟因“皇恩”也成了名菜。相传,乾隆微服私游吴山,遇雨,困在一家屋檐下。饥寒交迫,只得敲门乞食。户主王小二为这位客人炖的是一块豆腐和一只鱼头。乾隆饥不择食,一顿狼吞虎咽。回宫后,犹记这顿美餐。再下江南时,他特意为王小二题写了“皇饭儿”的匾额。这便有了专卖鱼头豆腐的王氏饭店,此传统菜肴由此身价大振。

白居易因西湖之美而不忍辞杭,传为美谈。此前,则有张翰因思乡而退官的佳话。据传,晋朝杭州人张翰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转而思念起家乡的美味莼羹鲈鱼脍,叹道:“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辞官返乡。人们即用“莼鲈之思”来表达思乡之情。后有王维“忽思鲈鱼脍”、刘长卿“还乡念莼菜”、白居易“犹有鲈鱼莼菜兴”等咏叹。莼菜,是杭州的名特产,味滑嫩清香,营养丰富。此菜之能扬名,正如叶圣陶所云:“丰富的诗意,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