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赣东之旅·景德镇·千年瓷都风采繁茂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在碧波荡漾的昌江河畔,山明水秀,景色绮丽。
瓷器是中国的发明,中国是“瓷器之国”,中国瓷器一向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景德镇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更为名贵。千年瓷都景德镇是瓷器生产的重镇,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镇名由来
景德镇古为“番”地,属《禹贡》九州之扬州。春秋属吴楚,秦属九江郡之番县,汉名鄱阳,东晋设新平镇,唐天宝三年改浮梁县。因坐落在昌江之南又叫昌南镇,此镇历史悠久,曾经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与湖北汉口、广东佛山、河南朱仙镇齐名。
景德镇附近瓷土资源极其丰富,为瓷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基地。景德镇在汉代已有瓷器生产,东晋时,地方官赵慨得知新平镇“水土宜陶”,即弃官前来。当时陶窑出了故障,人们正忙着祭神,以为是“窑神不佑”,窑师急得要投河。赵慨研究土窑结构,发现是通风不良所致,于是拔剑通风,很快烧出纯青陶器。他就在此落户,由制造陶器发展到瓷器生产。人们把他尊为“佑陶神”,长祭不衰。到唐代,这里生产的瓷器精美,已畅销全国,远销国外。据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和《浮梁县志》记载:唐初老艺人陶玉,曾将他烧制的瓷器运到关中,进贡高祖李渊。他制的瓷器洁白如玉,晶莹温润,当时人称“假玉器”。
宋代景德镇窑场密布,集中了众多的能工巧匠,瓷业生产极为兴旺。著名产品影青瓷器胎质细腻,滋润清雅,造型优美,纹饰繁富,以瓷质精良而冠绝群窑。这时生产影青瓷的窑场多,产量高,其影响超出了长江流域,到达黄河流域、辽河流域。景德元年(1004),因宋真宗特别赏识这里的瓷器,于是朝廷在这里置镇,遣官监造瓷器充贡品,命瓷工在瓷器上都打上“景德年制”字样。人们特别喜爱这些“景德瓷”,渐渐地就把这里叫做景德镇了。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日本的“陶祖”加藤四郎曾在景德镇湖田窑学艺六年,回国后在濑户建窑烧瓷,为日本瓷器之祖。1867年濑户人民为他树立了“陶祖碑”。所以日本人民都把景德镇看成是日本瓷器的发源地。
天下窑器所聚
元代时在景德镇设置了全国唯一的管理制瓷的机构——浮梁瓷局,改监镇官为提领,驻镇征税,兼管奉命造瓷。当时官家有专烧御器的枢府窑,民窑也大量增加。明代为供御用,设大御窑厂,置官督造。
明代景德镇瓷器发生了巨大变化。先前以生产素瓷为主,明代开始,青花瓷大为发展,创造了完整的釉上五彩工艺。如铜红釉——霁红(又称鲜红、祭红、醉红),比宝石还要美丽。成化弘治年间,艺人陈守贵所造“五彩串枝莲碗”,色彩明丽。程存功造青花白瓷缠枝番莲兽耳瓶,在口缘外边左侧有题字曰:“江西饶州府浮梁县里仁都程家巷信士弟子程彪,喜舍香炉花瓶三件共一付,送到北京顺天府,关王庙永远供养,专保合家清吉,卖买亨通。弘治九年(1496)五月初十吉日,信士弟子程存功造。”五百年前的明代已将瓷器作为艺术品精心制作,艺人题款留名,更加强了自觉的艺术创造意识。明代景德镇陶瓷生产蒸蒸日上,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天下窑器所聚……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
清代是景德镇瓷器业的鼎盛时期。在历代名瓷的基础之上,又新创了“古彩”、“粉彩”、“青花玲珑”和“天青”、“郎窑红”、“美人醉”等名贵彩釉,一些画家也参加了瓷器绘画。如山水画家吴麐麐曾为吴窑作画。安徽人程门,光绪中在景德镇作瓷画,工于山水、花卉,其作品极勾勒渲染之妙,为人珍藏。近代有雕瓷名家王炳荣善雕山水、人物,喜仿竹、木、象牙和漆器雕刻,精雕细刻,极其神似。景德镇瓷器出口到四十多个国家。造瓷技艺也传入朝鲜、日本等国。1986年荷兰探险家赫胥在南中国海发现一艘沉船,从中打捞出数万件乾隆时期的景德镇瓷器,在阿姆斯特丹进行拍卖,世界各地古玩商和收藏家纷纷前往。此批瓷器虽在海水中泡了二百多年,却仍光亮如新,被誉为人间奇迹。所以数万件清代准备运往欧洲的景德镇瓷器,很快便被一抢而空。虽价格高昂,一件青花茶壶即卖一万二千美元,且很难“抢”到。
水上水下陶瓷馆
今日景德镇,瓷器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除瓷厂外,还建成了陶土地质勘探、开采,陶瓷机械、化工和陶瓷科研、教育的完整体系。古代陶瓷遗址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主要有黄泥头、白虎湾、柳家湾、南市街、高岭山和湖田等古瓷窑、矿洞遗址和遗迹堆集处。于此可见瓷器发展的历史。
景德镇市郊有许多古瓷窑遗址,延绵数十里,有的堆积高达十几米甚至数十米,唐、五代、宋、元、明、清诸代遗留的瓷片、窑具,堆积山野,遍地都是。这些瓷片虽历经千年风吹日晒,却依然晶莹如新。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向江中倾倒窑渣和废瓷,给昌江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瓷底。乘小舟沿昌江顺流而下,在水底可见许许多多青花瓷片,闪闪发光,上面的人物、花鸟清晰可见。昌江成了一座水下陶瓷博物院,真是世界奇观。
景德镇市的名胜古迹,除系统完整的古瓷遗址外,还有旧城的唐代六角七层红塔,及苏东坡、黄庭坚与佛印赋诗的莲花塘(佛印湖)。市中心的“珠山”,相传是秦时番君吴芮立马之处,原叫“立马山”。山南有规模宏大的御窑厂。此山地形似五龙戏珠,唐代改称珠山。山顶原有龙珠阁,是宫廷督瓷钦差“陶督使”的行辕所在,已经重建。市区昌江河畔的旸府山、旸府市,岳飞曾在此驻军,题对联曰:“机关不露云垂地;心境无暇月在天。”景德镇周围风景优美,古人有诗云:“青绕烟岗绿绕川,新平堪谱画图传。倚山屋角皆栽竹,临水村边总系舟。”
1981年文物普查中,在景德镇城乡如三闾庙等地,发现了一百多所明清古旧世俗建筑,有闾门、祠堂、村镇、街道、住宅、古阁、古亭、古牌坊等,在国内是罕见的。市内的“景德镇陶瓷馆”,已有三十多年历史,规模宏大。1979年在昌河西岸四公里的蟠龙岗,又新建了一座露天的“陶瓷历史博览区”,有明清建筑群和宋元古瓷作坊,再现了古瓷生产的工艺过程,使瓷都更显光彩。
遗址处处
自汉代到清代经久不衰的陶瓷生产,为景德镇留下了许多古代窑址和大面积的古瓷片、古窑具堆积层。这些珍贵的陶瓷文化遗存犹如一部活档案,记录了我国古代陶瓷生产发展史。
湖田古瓷窑遗址。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最大的一处古瓷窑遗址。在东郊三公里处,占地40万平方米,从五代至明万历年间,延续了七百多年。以此为中心,东有杨梅亭古瓷窑,西南有银坑坞古瓷窑遗址,形成了一个古窑区。五代遗物多堆集在村东,宋之遗物在村南。烧窑工具和瓷片堆集以刘家坞和琵琶山为最丰富,中心处厚达数十米,保存较好。五代白釉瓷器特精,宋代则以影青刻和印花瓷器为主,元代的黑、黄色枢府瓷器为多,且已有青花瓷生产。在古窑址南侧,新建“湖田古瓷窑博物馆”,有展览大厅数百平米,展示了历代陶瓷遗物和有关文献。
湘湖街古瓷窑遗址。在市东12公里处,现存五代至宋瓷窑遗址及器物,可能比湖田窑还早。此地经济发达,宋代曾被称为湘湖市。以此为中心,与塘下、白虎湾、黄泥头古瓷窑址,形成一个古窑区。
白虎湾古窑区。离湘湖五里路,于公路北侧,窑址甚大,相传有五代、宋代瓷窑三十二座。村后红土山渠道附近为五代至宋初堆积物,村西为北宋遗物,村南则多南宋遗物。此地窑多质高,盛极一时,堆积物丰富,保存完好,是国内外陶瓷专家考察的重点地带。
塘下古瓷窑遗址。在市东9公里处,古代为塘下市,有古窑遗址九处,保存较好的有钟家坪“天灯下”遗址,下彭家“上窑墩”遗址和余家“玉床窟”遗址。据说宋代有个皇帝下令在此烧瓷建玉床,结果未烧成。此地为宋代早朝古窑,产品多碗类民间用瓷,但也有宋中期青白刻花瓷、划花瓷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泥头古瓷窑遗址。在市东7.5公里处,堆积物高达十数米,分东西两处。西堆以五代遗物为主,有灰胎、青釉器、碗盏以钉重合迭烧,壶为瓜梭式。东堆多北宋遗物,取一器一匣的仰烧法。遗物丰富集中,是景德镇早期最有代表性的古窑址。
瑶里古瓷窑遗址。位于市东55公里。元明两代窑业兴旺,堆积点达三十多处,占地2.6万平米,可分绕南、瑶里、长明、南泊等四区。此处瓷器造型单纯,只碗、盘、高足杯等,多绘青花云气纹、缠枝莲纹和桃点纹。
南市街古瓷窑遗址。距市区23公里,连结柳家湾、月山下等地为一古窑区。遗物上自五代,下至元初。堆积层丰富,分四片,占地数万平方米。产品精巧细滑,多刻划花纹或印泥,有青白瓷、影青瓷、青花瓷等,胎薄釉亮,白里透绿,雕刻精细,质量很高。装烧形式有支钉迭烧、匣钵仰烧和支圈复烧等多种。此遗址仅次于湖田。
高岭古矿址。在市东北50公里处,原名玉岭,是著名的高岭土的故乡。岭高300米,长3200米,宽约2200米。高岭土加瓷石配制瓷胎原料,可大大提高瓷胎的耐久度,使它不易变形,质量有极大提高。这种“二元配方”自元代应用以来,给陶瓷生产带来了一个大的变革。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介绍的“糯米土”的高梁山,即指高岭山。1712年法国神甫昂特雷柯尔向国外介绍过这里的瓷用原料,使高岭闻名于世。世人将制瓷粘土皆命名为“高岭土”,即因这里是景德镇瓷器的原料产地。
古矿遗址分布在高岭山、水口亭和东埠街三处:高岭山不但有大量土矿洞和淘洗坑,还有许多尾砂堆积物。水口亭上有“云岭王峰”四字,亭内有明万历、清雍正年间的石碑数方。东埠街有高岭土水运码头和清代碑碣,村内清代市街尚保存完好。现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西古瓷窑遗址除景德镇的之外,还有临川县白浒渡的“白浒窑”、吉安市永和镇的吉州窑、赣州市东七里镇的赣南唐窑、丰城曲江的罗湖窑、鹰潭市大塘村的角山商代窑等。另外,在清江县三前境内的吴城商代遗址和大姑山的筑卫城遗址及新干县刘堎“牛头城”遗址中,也都发现有原始瓷器。这一切表明,江西的瓷器生产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