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韵·昆明之旅·昆明·金马钟秀碧鸡呈祥

清清滇黔韵·昆明之旅·昆明·金马钟秀碧鸡呈祥

昆明地势,北枕群山,南临滇池,金马、碧鸡两山东西夹峙。传说金马山有金马隐现,碧鸡山有碧鸡(凤凰)展翅,于是便在两山脚下分别建“金马寺”、“碧鸡祠”加以祭祀。城中又建金马、碧鸡两座牌坊,牌坊所在的街道也取名金碧路。城外东西两面还建筑过金马、碧鸡二关。金马、碧鸡成为昆明的象征和标志。

金碧光影今犹在

金马碧鸡的传说早见于古籍。《汉书·郊祀志》载:“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醮祭而致,于是遣谏议大夫王褒使持节而求之。”但究竟金马碧鸡在益州的何处,并未说明。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载:“长老传言(滇)池中有神马,或交焉,即生骏驹,俗称之曰‘滇池驹’,日行五百里。”并说,汉章帝时,“神马四匹,出滇池河中”。在云南郡青蛉县(今大姚县)条下又载:“山有碧鸡、金马,光影倏忽,民多见之,有山神。汉宣帝遣谏议大夫蜀郡王褒祭之,欲致鸡、马。”这里,金马碧鸡传说的地点大致有二:滇池附近,大姚会理一带。唐代,樊绰《蛮书》载:“金马山,在拓东城(唐代昆明城)螺山南二十余里,高百余丈,与碧鸡山东南西北相对。土俗云:昔有金马往往出现山上,亦有神祠”,“碧鸡山,在昆池西岸,上与拓东城隔水相对,……山势特秀”。这里进一步确认金马碧鸡在滇池边上。到明代,则建立了金马、碧鸡两坊。

所谓金马碧鸡,《汉书音义》解释:“金形似马,碧形似鸡。”以此分析,大概是因为这一带山区原产金和玉,古人认为分别有马形和鸡形之神主宰,因而想象出金马碧鸡形象。晋左思《蜀都赋》里,有“金马聘光而绝影,碧鸡倏忽而跃仪”句赞美拥有金玉的蜀都,可为佐证。也有人认为,古代滇池之滨森林茂密,气候温湿,鹦鹉、孔雀栖息其间;滇中水草肥美,山地广阔,又多产良马,先民们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碧鸡金马的传说,以表达自己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后,金马碧鸡的传说又为佛家所改造和利用。宋末元初云南人张道宗《纪古滇说集》载,金马原为印度阿育王的“神骥”,他的三个儿子都想得到它,阿育王便将神驹放跑,说谁追到就给谁。长子追至昆明东山得马,次子追至昆明西山遇凤,遂“各主其山”。

金马碧鸡的传说,在民间口头流传中还形成了这样的情节:远古时,昆明一带一片荒凉。一天清晨,朝阳里飞来一匹骏马,绕坝一圈,坎子里就万紫千红。傍晚,月亮里飞来一只碧鸡,翅膀一抖,坝子边便出现碧玉的海。金马和碧鸡在此安居,快乐至极。一天,金马外出,在一片芭蕉林里被一歹毒国王看见。国王命三百兵士将三百条金链套于其身。金马被逮后誓死不从,宰相弄起巫术,算出金马是因想念碧鸡而病倒的,就心生一计,让国王放掉金马,引出碧鸡一起抓。国王放了金马,派三个王子各带一千御林军顺金马蹄印去找金马碧鸡,金马、碧鸡果然中计,在一次玩耍中被御林军围困。士兵们抛出金链子和银网,碧鸡眼尖,不等银网落下就起飞了,金马却被金链子和金笼头套住。金马拼命挣断金链子,撒开四蹄飞奔。三王子带着兵马紧紧追赶,追到昆明的东边,突然金光一闪,金马不见了,天上飞下一座马形的大山,把三王子及其兵马压在下面。这山便是金马山。碧鸡伤心至极,在西边飞了七天七夜,也落地化成碧鸡山。

金碧交辉惜已无

在纪念金马碧鸡的建筑中,以昆明城内的金马、碧鸡二坊最负盛名。据说,秋分在酉年(属象为鸡)的中秋这天,时到酉时(下午五、六点),太阳西落而月亮东升,太阳照射碧鸡坊的倒影渐向东移,月亮照射金马坊的倒影渐向西移,慢慢靠近,最后相接,因此叫“金碧交辉”。这一景象,须六十年才会出现一次。相传清道光年间,恰好有一年秋分就在中秋这天,到了酉正初刻二分,便见两坊倒影现于地面,碧鸡坊影稍浓,金马坊影稍淡,最初相距两丈多,片刻,两影各自向前移动,由逐渐结合而至消逝。可惜两坊于六十年代被拆毁。

金马碧鸡两山及其他名胜久负盛名,历代游人到此,常兴感慨,多有诗作。元代郭进诚《碧鸡山诗》曰:“碧凤一飞去,空遗碧鸡名。寥寥千载下,徒仰山仪形。夕霞丽冠羽,朝阳纷彩翎。流响不复作,松泉自韶晏。”传说中的碧鸡虽飞走了,但看到山上的晚霞就会想起碧鸡美丽的羽毛,看到山上的朝晖就会想起碧鸡的彩翎。同样,看到东山金马留下的“蹄印”,也会使人想起金马驰骋的雄姿:“神驹从此骋驰驱,印出分明掣电蹄。一勒嘶风云外去,淡烟芳草落花溪。”(明代金秉清《龙马蹄石》)